接著輪到項霄樂:
“二月裡龍抬頭的日子到,
我和妹妹一同登上高樓眺望,
那座高樓實在太高,
小妹妹扶著我的腰慢慢上,
哎咿呀兒喲~”
項霄樂再次驚豔四座。
實際上這種小調歌曲已經很少有人會唱。
因為受眾太窄,幾乎無人特意去學習。
另一個原因也是行業太艱難了,沒人聽就意味著賺不到錢,吃不上飯。
如果連基本的溫飽都解決不了,那繼續做這行還有什麼意義呢?
郭德綱對這一點也心知肚明。
他很想幫助戲曲行業的發展,但可惜心有餘而力不足。
對他來說,現在能做到的也就隻有在相聲表演中把這些快消失的小曲小調再唱一遍了。
項霄樂能演繹這些歌曲,郭德綱覺得非常高興。
至少新一代的演員們,並沒有因為個人的興趣愛好就放棄繼承這些寶貴的傳統。
之後,兩人又依次演唱了剩下十個月的小曲。
觀眾們聽得如癡如醉。
他們雖然主要來看相聲,但對表演中插入的各種小曲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之前張雲雷的一首《探清水河》,嶽雲鵬的一首《送情郎》,已經深深打動了大家。
讓大家重新認識並愛上了小曲的魅力。
現在,項霄樂這首《十二月探妹》也在慢慢贏得聽眾的心。
按照這樣的趨勢發展下去,或許每位年輕一代的演員都有可能擁有一首屬於自己的小曲。
這對於傳統音樂的保存和傳承是非常重要的。
儘管隻是其中的一部分,但也讓一些藝術作品得以保存,並讓更多人願意欣賞與傳唱!
“唱得真不錯,雖說不敢說超過師父,但至少也不差!”
表演結束後,於謙給出了他的評價。
這也正是在場所有觀眾的真實感受。
項霄樂的表現確實令人滿意,值得如此讚美!
“這兩段都依你的意思了,不過你說我們的相聲功底不如你,是不是太誇張了一點?”
“當年我都能靠這門手藝養家糊口了,你還光著屁股在家裡玩呢~”
哈哈哈……
郭德綱不緊不慢地掌控著現場氣氛,繼續說道:
“年紀上確實是您二位比我大,但在技藝方麵年齡不是決定因素,憑什麼我就不能跟您二位較量一下呢?”
麵對質疑,項霄樂強勢回應道。
“看來你是不見棺材不落淚啊,那今天我們就比一比!”
“既然我是你的師父,我直接跟你比較顯得有點不公平,那就讓於老師來挑戰一下你的貫口水平如何?”
“如果你贏得了於老師,那我服氣;如果贏不了,那你還是踏踏實實地學東西,彆總覺得自己無所不能。”
郭德綱提出這個建議後,項霄樂欣然接受了挑戰。
於謙也同意參與。
雖然是輔助型演員,平日裡不常用到這項技巧,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就不會。
作為當今頂尖的搭檔之一,他在相聲的基本功方麵當然十分精通!
“那我就獻醜來一段《同仁堂》吧,請你們誰來幫我打拍子?”
對於打拍子,於謙有個習慣:隻要師父石富寬還健在,自己絕不越俎代庖,這是他對恩師的尊敬與自我提醒。
隻要有師父在一天,他永遠是那個徒弟而不是大師。
“讓我試試吧!”
項霄樂隨即從懷裡掏出了快板。
和於謙合作這種機會非常難得,他可不想錯過。
當看到項霄樂居然準備好了快板時,在場的人都感到驚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