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春晚的熱度還未散去,嶽川已帶著團隊奔赴敦煌,啟動“全球典籍數字化”計劃。
這個項目旨在聯合中、英、法、埃及等國的博物館,將全球頂級古籍如敦煌遺書、大英博物館的《女史箴圖》、埃及紙草書)通過3d掃描和全息技術還原,建立“雲端典籍庫”,讓全人類免費共享文明瑰寶。
項目啟動儀式上,嶽川展示了首批成果:用全息技術還原的《金剛經》活字印刷過程,觀眾能“親手觸摸”虛擬的雕版,感受唐代工匠的指尖溫度。
他為項目創作的主題曲《典籍之光》,用古琴混搭電子音效,歌詞穿越時空:
“泥板上的楔形,竹簡上的隸,
羊皮卷的拉丁,絹帛上的詩,
原來我們的祖先,早在用不同的筆,
寫同一個故事——對世界的好奇,對真理的執。
你看那全息的典籍,在雲端相聚,
像不同的星,組成同片宇,
當指尖劃過虛擬的字跡,
才懂文明的意義,不是獨藏,是共棲。”
然而,項目啟動當天,境外“學術自由聯盟”就發起了攻擊。
他們在國際漢學會議上發表“論文”,質疑項目“數據采集標準不透明”,汙蔑中國“借數字化壟斷古籍資源”,甚至煽動參與國博物館退出合作,聲稱“中國會利用數據進行文化篡改”。
更惡劣的是,他們雇傭黑客攻擊“雲端典籍庫”的測試服務器,試圖竊取未公開的古籍數據。
雖然被嶽川團隊的防火牆攔截,但黑客留下的惡意程序,導致部分古籍影像出現“亂碼”,被營銷號截圖散布“中國篡改古籍”的謠言。
“這群人連老祖宗的智慧都要糟蹋。”周曼把安全部門的檢測報告拍在桌上,“黑客ip溯源到某國情報機構,他們是鐵了心要搞黃這個項目。”
嶽川正在調試“跨語言典籍對照”功能——虛擬的孔子與蘇格拉底在屏幕上“對話”。
各自的典籍內容實時互譯,聞言指著屏幕笑了:“兩千多年前,他們都在講‘仁’與‘善’,現在的人卻忙著搞對立,不覺得丟人嗎?”
他的反擊策略依舊是“透明化”: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監督下,公開項目的所有數據標準和安全協議;邀請參與國專家組成“數據審核委員會”,全程監督古籍數字化過程;甚至開放部分防火牆權限,讓全球白帽黑客參與“護典行動”。
軍隊網絡安全團隊再次增援,構建了“量子加密防護網”,並發布《全球典籍數據安全白皮書》,用技術參數證明“數據不可篡改、溯源可查”。
參與國博物館紛紛發表聲明,譴責黑客攻擊行為,法國盧浮宮館長更是公開表示:“與嶽川團隊的合作,是盧浮宮最成功的文化共享項目。”
《星途同歸》的最新章節,嶽川寫下了呼應現實的情節:
“林夏的‘星際典籍庫’遭遇外星黑客攻擊,她沒有關閉係統,反而開放了核心代碼,邀請全宇宙的智慧生命共同守護。
‘真正的文明,不怕被看見,就怕被藏起來。’她對助手說,‘就像地球的典籍,越共享,越明亮。’”
讀者們在評論區刷屏,自發組成“網絡護典隊”,舉報傳播謠言的賬號,甚至有海外程序員開發了“典籍數據防偽插件”,無償提供給項目使用。
番茄中文網趁機推出“我與典籍的故事”征文,收到了來自150個國家的投稿,有人分享爺爺傳下來的線裝書,有人曬出在博物館與全息典籍合影的照片。
資本的最後掙紮,是試圖買斷項目的商業化使用權。某跨國科技巨頭提出千億收購價,要求“獨家運營雲端典籍庫,通過付費訂閱盈利”,被嶽川當場拒絕:“典籍是全人類的遺產,不是賺錢的工具。”
該巨頭惱羞成怒,聯合部分參與國的資本勢力,威脅“撤回技術支持”,卻發現項目的核心技術早已實現國產化——嶽川團隊聯合國內科研機構,研發出自主可控的全息建模係統,完全擺脫了對海外技術的依賴。
項目上線三個月後,“雲端典籍庫”的全球訪問量突破百億,創造了多項紀錄:埃及學生通過全息係統學習甲骨文,英國學者用跨語言功能研究《詩經》與莎士比亞的共鳴,連非洲偏遠地區的孩子都能“走進”大英博物館,與虛擬的羅塞塔石碑對話。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報告,稱項目“開創了文明共享的新紀元”,將嶽川團隊的技術標準列為“全球文化遺產數字化範本”。
那些曾質疑的國際學者,紛紛發表論文肯定項目價值,有人甚至坦言:“之前的擔憂,是對中國文化自信的誤解。”
嶽川在敦煌研究院的數字化車間,看著工作人員用3d掃描修複殘破的經卷,忽然想起剛重生時,在圖書館裡翻看泛黃古籍的午後。
那時的他不會想到,有一天能讓這些脆弱的紙頁,在數字世界裡獲得永生,還能飛到地球的每個角落。
《星途同歸》的最新章節裡,嶽川寫下這樣的結尾:
“林夏將‘雲端典籍庫’的數據包發送給外星文明,三天後收到回應——他們傳回了自己星球的‘星圖典籍’,上麵的星座標注,竟與中國的二十八宿驚人相似。
‘原來我們都在仰望同片星空。’林夏對團隊說,‘而典籍,就是跨越光年的介紹信。’”
評論區裡,有讀者貼出自己用項目數據製作的“文明拚圖”:將埃及金字塔、中國長城、瑪雅神廟的全息影像拚在一起,發現它們在星圖上連成直線。
這個發現被天文學家證實,成了“史前文明交流”的新證據。
嶽川合上筆記本,窗外的陽光透過敦煌研究院的窗欞,照在虛擬的《金剛經》上,字字生輝。
他知道,關於文明共享的故事,才剛剛開始;而那些試圖用壁壘、抹黑來分割文明的人,終究會被時代遺棄——因為典籍之光,從來隻為照亮共棲之路,不為築起隔絕之牆。
他的新計劃,是用全息技術還原“人類遷徙路線圖”,讓每個人都能在雲端找到自己的文明根係。筆記本上,《遷徙之歌》的旋律剛起了個頭,像遠古的足音,正向著未來,輕輕回響。
喜歡文娛:從平行世界抄作業請大家收藏:()文娛:從平行世界抄作業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