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導演老顧扛著攝像機走進片場時,晨光正透過西安碑林的仿製品,在地上投下斑駁的碑刻影子。
嶽川正蹲在布景板前,全神貫注地給道具組比劃著皮影俠客的關節角度。
他的手指在空中比劃著,詳細地解釋道:“這裡的軸要鬆半寸,這樣在打鬥時,皮影才能甩出‘雲手’的弧度,就像竇老戲班的《三滴血》皮影一樣,轉身時會有半秒的晃動感,這樣才能展現出江湖的氣息。”
與此同時,老顧的鏡頭正對準布景裡的竹編劍鞘。鞘上的《俠客行》詩的墨跡還帶著些許濕潤,仿佛是剛剛書寫上去的一般。
這是周老特意在淩晨趕來書寫的,他對每個字都精心雕琢,尤其是“十步殺一人”的“殺”字,收筆處故意留下了一道飛白,宛如刀刃劃過的寒光,讓人不禁想起俠客在江湖中揮劍殺敵的場景。
老顧看著這精美的劍鞘和飄逸的書法,不禁嘖嘖稱奇:“這才是龍國武俠該有的樣子啊!”
他的鏡頭緩緩掃過夏晚晴的調音台,隻見那裡擺放著一個搪瓷缸,裡麵泡著蘇州評彈藝人送來的茉莉花,清幽的香氣彌漫在空氣中。
老顧興奮地說道:“我打算把這次的拍攝過程剪成一部紀錄片,就叫做《江湖裡的老手藝》,肯定比那些韓流花絮更有看點!”他對這個創意充滿了信心,相信這部紀錄片能夠展現出龍國武俠的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
夏晚晴正戴著監聽耳機,調試“書法武打”段落的配樂。
在屏幕之中,石破天的“橫如刀”招式剛剛啟動,她便毫不猶豫地推起了板胡的滑音。這一滑音猶如一道閃電劃破夜空,瞬間點燃了整個場景的氣氛。
與此同時,秦腔的苦音如泣如訴地響起,與琵琶的“叮咚”聲交織在一起,仿佛是碑刻的沉勁與水的柔婉相互碰撞,產生出一種獨特而震撼的效果。
“這段得讓板胡‘搶半拍’,跟周老寫‘橫’字時的筆鋒同步——他落筆重,收筆急,配樂就得跟著這股勁兒走。”
她的聲音清脆而堅定,仿佛是一位指揮家在掌控著一場盛大的音樂會。
正當她全神貫注地調整著音樂的節奏時,林野抱著分鏡本急匆匆地跑了過來。他的褲腳沾著一些未乾的赭石顏料,顯然是剛剛從繪畫現場趕來。
“嶽老師!武指說‘捺如鞭’的動作太柔,不像武功。”林野焦急地說道,一邊翻開分鏡本,指著上麵用紅筆標注的“參考評彈水袖+皮影關節”。
“我讓小豆子來示範了,他甩皮影的‘抖腕’勁兒,正好能融進水袖動作裡,既軟又帶勁。”林野興奮地解釋道,眼中閃爍著對創意的熱情和期待。
片場角落,小豆子穿著石破天的戲服,正給武行們演示皮影的“抖鞭”技法。孩子手腕輕顫,戲服的水袖像皮影的胳膊般甩出殘影,帶著秦腔“吼”的爆發力。
竇老在一旁專注地拉著板胡,他的手指在琴弦上靈活地跳躍,發出的弦音忽高忽低,仿佛是在與小豆子的動作進行一場默契的對話。
每一個音符都恰到好處地配合著小豆子的動作,時而激昂,時而舒緩,嚴絲合縫,沒有絲毫的突兀。
“看到沒?”竇老放下板胡,轉頭對武指說道,他的聲音中透露出一絲得意,“咱龍國的功夫,可不像那些硬邦邦的套路,它是皮影的巧、評彈的活、書法的韌,這些元素融合在一起,才形成了獨特的魅力。”
就在這時,老顧的攝像機鏡頭緊緊地追隨著小豆子的水袖,突然,一個意外的畫麵闖入了鏡頭之中:雪團不知從哪裡鑽了進來,它正用那小巧的爪子撥弄著布景裡的迷你竹籃。
竹籃裡的糖蒜像是被驚擾到了一般,骨碌碌地滾了出來,不偏不倚,正好落在了“俠客島地圖”的西安位置上。這個意外的場景讓眾人都忍俊不禁,笑聲在空氣中回蕩。
嶽川更是笑得合不攏嘴,他快步上前,將雪團抱了起來,笑著說道:“嘿,這小家夥還挺會搶鏡的呢!既然如此,那就給雪團加一場戲吧,讓它叼著竹籃在俠客島上跑,籃子裡的信物一路掉落,就當成是石破天的‘尋寶線索’。”
中午盒飯時,投資方的代表突然出現在片場——是老顧拉來的文旅部門負責人,手裡還攥著本“城市記憶手賬”。
“剛看了你們的武打設計,”負責人指著手賬裡的蘇州評彈頁,“把非遺融進武俠,這思路太妙了!我們給你們追加投資,條件是在片尾加段‘非遺手藝人名錄’,讓觀眾知道這些老手藝還活著。”
夏晚晴立刻掏出錄音筆,把負責人的話錄下來:“我要把這段放進電影的彩蛋——混著各地的聲景,從西安的掰饃聲到蘇州的評彈,最後是竇老的板胡收尾,像給觀眾遞張‘江湖手賬’。”
下午拍“石室悟武”的重頭戲,石破天對著周老的詩卷比劃,鏡頭從“事了拂衣去”的行書拉到他的招式,衣袖的弧度竟和墨跡的飛白重合。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嶽川站在監視器旁,突然讓道具組搬來台拓碑機:“加段石破天拓碑的戲,他拓下‘俠’字的瞬間,皮影刀突然亮起來——這才是‘武功藏在手藝裡’的魂。”
老顧的鏡頭懟在拓碑紙上,墨汁暈開的“俠”字漸漸清晰,旁邊小豆子的皮影人偶舉著竹籃,正從碑刻的縫隙裡鑽出來。
“這畫麵能封神!”老顧激動得手抖,“比那些靠特效的武俠片,多了多少人情味兒。”
收工時,夕陽把片場染成蜜糖色。夏晚晴的調音台旁,茉莉花茶還冒著熱氣;嶽川的劇本上,沾著點拓碑的墨漬;林野的分鏡本裡,夾著片小豆子送的皮影邊角料。
雪團趴在竹編劍鞘旁打盹,尾巴尖掃過周老的詩卷,在“深藏身與名”的“名”字上,留下個淺淺的爪印。
沒有人喊“票房大賣”的口號,隻是把當天拍好的素材、錄好的配樂、畫好的分鏡輕輕歸置好。
老顧的攝像機還在轉,鏡頭裡,竇老在教小豆子拉板胡,夏晚晴在給琵琶調弦,嶽川在改明天的劇本——這些瑣碎的瞬間,像在給龍國的武俠世界,砌起塊塊帶著溫度的磚。
遠處的城市華燈初上,韓流新劇的廣告牌在夜色裡閃著光。但片場的燈更亮,映著碑刻的影子、皮影的刃、墨痕的拳,還有那些藏在細節裡的江湖氣——他們知道,隻要這些老手藝還在銀幕上動,龍國的文娛魂,就永遠不會沉。
喜歡文娛:從平行世界抄作業請大家收藏:()文娛:從平行世界抄作業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