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國電視台的會議室裡,《國寶會說話》的策劃案被推到桌中央。
製片人老徐敲著桌子,眉頭緊鎖:“韓流的《偶像博物館》都播到第三季了,咱們再做文物綜藝,會不會太晚?”
屏幕上正放著韓流綜藝的片段——偶像穿著古裝在博物館裡玩密室逃脫,文物成了背景板,彈幕全是“哥哥好帥”。
嶽川翻開策劃案,指著“文物擬人”板塊:“他們做的是偶像貼文物,我們要讓文物自己‘說話’。”
他掏出平板,展示林野設計的動畫分鏡:三星堆青銅神樹化作星際導航儀,對著鏡頭說“我見過三千年前的星空”;曾侯乙編鐘變成指揮家,用鐘錘敲出《星塵紀》的主題曲。
“每集讓一件文物‘穿越’,用動畫還原它的前世今生,再請考古學家現場破譯銘文——這不是娛樂,是讓曆史活過來。”
夏晚晴的手指點在“配樂方案”上:“我來給文物寫‘專屬旋律’。
青銅神樹用賈湖骨笛混電子音效,編鐘就用《諸子百家》裡的說唱節奏,讓年輕人一聽就記住:這是咱龍國的‘文物’。”
她翻開筆記本,上麵記著考古隊提供的“文物聲紋”——三星堆金麵具的鑄造聲、汝窯瓷片的敲擊聲,“這些聲音藏在配樂裡,比任何旁白都有說服力。”
消息傳到韓流綜藝製作公司,對方立刻宣布推出“文物選秀”——讓偶像模仿文物造型走秀,還買了熱搜傳統文物就該年輕化。
老徐看著數據焦慮:“他們的預熱話題閱讀量破億了,咱們是不是也該加些偶像嘉賓?”
嶽川搖頭,把一份觀眾調研推過去:“90後觀眾最反感‘文物娛樂化’,他們在問卷裡寫‘想看文物本身的故事,不是明星擺拍’。”
他調出林野剛畫的海報——畫麵裡,青銅神樹的枝丫纏著《神話代碼》的機甲線路,金麵具的瞳孔裡映著《星塵紀》的星圖,“咱們的賣點不是流量,是‘文明的聯動’,讓觀眾發現:遊戲裡的機甲、小說裡的星空,早在幾千年前就藏在文物裡。”
三個月後,《國寶會說話》首播。第一集講三星堆青銅縱目麵具,動畫裡,麵具摘下眼部的“望遠鏡”,對著鏡頭說“我看到的,比《星塵紀》的星艦還遠”。
隨後鏡頭切到考古現場——研究員用3d掃描技術還原麵具的鑄造工藝,彈幕從“這是什麼特效”變成“原來祖先早就有‘星際想象’”。
收視率播出過半時反超《偶像博物館》,三星堆麵具的星際眼衝上熱搜第一,博物館的三星堆展區第二天就排起長隊。
與此同時,紀錄片《舌尖上的文明》在拍攝基地開機。
導演小陳舉著攝像機,對著蒸籠裡的包子歎氣:“韓流的《美食偶像》都拍到海外了,咱們拍傳統飲食,會不會太‘土’?”
屏幕上,韓流明星在巴黎街頭做泡菜,鏡頭懟著偶像的臉,泡菜的發酵過程隻拍了三秒。
嶽川指著灶台上的老麵發酵盆:“土才是根。”
他讓李叔演示老北京炸醬麵的“四季碼”——春天用香椿,夏天擱黃瓜,秋天加蘿卜纓,冬天配豆芽。
“每樣食材都藏著時令智慧。拍包子就從磨麵開始,讓石磨的轉動聲混著《胡同裡的燈》的旁白;拍茶就跟到茶山,把采茶女的山歌和《古今轍》的三弦並在一起——這不是美食片,是文明的味覺史。”
林野背著畫板在廚房裡轉悠,把擀麵杖畫成“時空軸”,切麵時的麵粉飛揚化作“曆史塵埃”:“我給每道菜畫‘文明圖譜’,包子皮上的褶皺對應古城牆的磚紋,茶湯裡的芝麻粒標著絲綢之路的驛站——觀眾吃著飯就能看懂:這口味道,傳了幾千年。”
拍攝到“中秋月餅”時,團隊起了爭執。
年輕攝影師想模仿韓流,讓網紅用月餅擺愛心造型,老糕點師傅卻堅持要拍“酥皮十八層”的手藝:“祖宗傳下來的起酥法,得用豬油和溫水按比例調,差一點都不酥——這才是該拍的。”
嶽川讓攝像機對準師傅的手:麵團在掌心轉成漩渦,擀麵杖壓出的紋路像年輪,烤箱裡的月餅膨脹時,背景音突然切入《神話代碼》的“女媧補天”配樂。
“就這麼拍。”他對攝影師說,“手藝裡的堅持,比任何造型都動人。”
《舌尖上的文明》播出後,觀眾衝進老字號糕點鋪,點名要“十八層酥皮月餅”;年輕人跟著視頻學老麵發酵,朋友圈裡曬的不是網紅奶茶,是自己蒸的“古法饅頭”。
韓流的《美食偶像》收視率暴跌,製作人在采訪裡酸溜溜地說:“龍國觀眾就是喜歡懷舊。”
卻沒提他們偷偷把泡菜製作過程加長了五分鐘——抄了紀錄片的“手藝特寫”手法。
國際食品展的龍國展區前,《舌尖上的文明》的片段在大屏上循環。
外國客商盯著鏡頭裡的拉麵師傅,看麵團在手裡變成銀絲,背景音樂是夏晚晴改編的《詩經·七月》:“六月食鬱及薁,七月亨葵及菽”。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配著字幕翻譯,竟讓不少人紅了眼眶。“這不是食物,是詩。”
意大利廚師握著嶽川的手說,“我們的披薩有故事,你們的麵條有文明。”
深秋的文化節上,《國寶會說話》的文物動畫做成了ar體驗區。
孩子們舉著平板對著空氣掃,就能看見青銅神樹在頭頂展開枝丫,編鐘在耳邊“唱”起《思辨》;《舌尖上的文明》的美食圖譜被印成書簽,夾在《星塵紀》裡,翻到“昆侖空間站”那頁,就能看到對應的“古代天文儀器”食譜——原來宇航員的太空餐,靈感來自漢代的“脯糒”乾糧)。
韓流公司的代表出現在文化節,想談合作:“我們可以把偶像綜藝和你們的文物結合,比如讓明星扮演青銅神樹……”
話沒說完,就被老徐打斷:“我們的文物不需要‘扮演’,它們自己的故事,比任何劇本都精彩。”
嶽川看著不遠處,一群年輕人圍著考古學家問三星堆的銘文,手裡舉著《國寶會說話》的周邊——青銅麵具造型的耳機,播放著夏晚晴寫的“神樹旋律”。
林野正在給孩子們畫“文物機甲”,把商鼎的紋路畫成機甲的鎧甲,笑著說:“這才是真正的‘國潮’,不是印個漢字就完了,是讓老祖宗的智慧,變成年輕人的日常。”
深夜的工作室,《國寶會說話》第二季的策劃案堆成了山。
嶽川在“秦簡”那集的備注裡寫:“讓裡耶秦簡化作《暗湧》裡的密信,告訴觀眾:兩千年前的官吏,也在像警察一樣記錄民生。”
夏晚晴的配樂清單上,多了“敦煌壁畫的琵琶聲”,要混進《神話代碼》的西域關卡。
雪團趴在“青銅神樹”的模型旁,尾巴掃過《舌尖上的文明》的海報——上麵的包子冒著熱氣,蒸汽裡藏著甲骨文的“食”字。
窗外的月光落在桌上,像給這些正在生長的故事,鍍上了層文明的光暈。
沒有人再糾結“韓流做什麼”,因為當文物在綜藝裡“開口”,美食在紀錄片裡“講史”,年輕人在ar裡觸摸曆史時,龍國的文娛已經不再是“對抗”,而是“生長”——像老麵發酵那樣,帶著時間的厚度,慢慢發成能撐起一片天的模樣。
就像《舌尖上的文明》裡說的:“真正的味道,從不是突然驚豔,是代代相傳的煙火,在某天突然讓你明白:你的舌尖上,住著整個文明。”
喜歡文娛:從平行世界抄作業請大家收藏:()文娛:從平行世界抄作業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