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兒童劇院的排練廳裡,嶽川正全神貫注地研究著手中的《愚公移山》劇本。隻見劇本上被他用鉛筆劃得密密麻麻,各種批注和修改意見布滿了每一頁。
這是他為“非遺童話劇”項目專門創作的新劇本,經過深思熟慮,他將愚公移山的傳統故事進行了巧妙改編,形成了一個全新的“祖孫接力”版本。
在這個版本中,爺爺運用傳統的夯土法艱難地開山,而孫子則受到《天工開物》中“木牛流馬”原理的啟發,成功製造出一輛推車,大大提高了移山的效率。
最後,全村人齊心協力,利用榫卯結構搭建起一條棧道,為移山工程提供了堅實的支持。
不僅如此,嶽川還在劇本的背景中巧妙地融入了《玄黃紀》中的“五行元氣”暗線,為整個故事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就連山神的形象,他也獨具匠心地借鑒了三星堆青銅人像的輪廓,使其更具曆史感和文化底蘊。
然而,正當嶽川沉浸在自己的創作世界中時,劇院院長老王走了進來。他手裡拿著一張海報,上麵印著韓流的《魔法森林》兒童劇。
老王將海報貼在排練廳的牆上,然後轉頭對嶽川說:“你看看人家韓流的兒童劇,剛剛結束巡演,場場爆滿啊!”
嶽川順著老王的目光看去,隻見海報上的魔法精靈長著一張韓式漫畫臉,正揮舞著閃光電棒,畫麵十分炫目。
老王接著說:“他們靠的就是聲光特效和偶像配音來吸引家長,咱們這‘土辦法移山’,孩子能坐得住嗎?”
林野正在給木偶道具畫設計圖:愚公的木偶用老槐木雕刻,關節處用竹編連接,能做出“夯土”的頓挫動作;山神的木偶則用剪紙拚貼,裙擺展開是《山海經》裡的山川紋路。
“坐不坐得住,看有沒有真東西。”
他指著設計圖裡的“互動機關”,孩子可以通過拉動台下的繩結,讓木偶做出“搬石頭”的動作,“韓流的魔法是假的,咱的‘魔法’是真手藝——孩子摸得著木偶的木紋,看得見榫卯的巧勁,這比光效更能記在心裡。”
夏晚晴的配樂方案裡,藏著不少“小心機”:夯土的節奏用了陝北腰鼓的鼓點,推車的軲轆聲混著《山河行記》裡錄的老木匠刨木聲,最妙的是“棧道落成”段落,她把童聲合唱的《詩經·小雅》與電子合成器的“星塵音”疊在一起,像古老的歌謠長出了翅膀。
排練時,飾演愚公孫子的小演員突然問:“為什麼不用炸藥開山?又快又省力。”
這話讓排練廳靜了下來,嶽川卻笑了:“你看這木偶的關節,”他撥動愚公木偶的手臂,竹編關節發出“咯吱”聲,“老祖宗沒炸藥,就用這種‘慢辦法’,一代代把山移開——這不是笨,是韌勁。就像這木偶,看著簡單,卻藏著老木匠的心思,比炸藥有溫度。”
韓流公司很快放出消息,要推出“童話劇+偶像見麵會”模式,讓孩子在看劇後能和虛擬偶像合影。
但家長反饋卻兩極分化:有媽媽在社交平台吐槽“孩子看完隻記得要簽名,劇情全忘了”;對比之下,《愚公移山》的試演場裡,孩子們圍著木偶道具問“這木頭是不是山上砍的”“榫卯怎麼拚”,散場時還在念叨“愚公爺爺好厲害”。
劇裡的“非遺彩蛋”成了最大亮點。
當愚公拿出“木牛流馬”推車時,舞台側幕會彈出《天工開物》的插圖;山神出現時,ar投影會讓他的剪紙裙擺變成真實的山川模型。
有位建築係教授看完劇,特意找到嶽川:“你們把‘棧道榫卯’的原理演活了,我學生看了都說比課本好懂。”
演出正式開始那天,台下坐滿了祖孫兩代人。
當愚公的木偶舉起夯土錘,台下的老爺爺跟著節奏點頭;
當孫子的推車用榫卯結構卡住石頭,孩子們發出“哇”的驚歎;
最後棧道落成時,童聲合唱的《詩經》響起,連韓流粉絲群裡都有人發消息:“被爸媽拉來看劇,居然看哭了——原來老故事這麼有勁兒。”
韓流的“魔法童話劇”票房應聲下跌,製作人在采訪裡抱怨“家長太較真”,卻沒意識到:當《愚公移山》裡的木偶關節藏著竹編手藝,當推車的軲轆轉著《天工開物》的智慧,這種“看得見、摸得著”的文化,遠比虛擬偶像的光效更能打動孩子。
兒童劇院的後台,小演員們在學做簡易木偶,用冰棍棒和彩紙模仿“愚公”的關節。
林野在旁邊指導,教他們用“打籽繡”給木偶縫腰帶;夏晚晴則帶著孩子們唱改編版的《愚公移山》童謠,把夯土的節奏編進歌詞裡。
嶽川翻著新的劇本大綱——《神筆馬良》,計劃讓馬良畫的“活物”用皮影和剪紙結合的方式呈現,畫裡的山水能變成《清明上河圖》的互動場景。
“兒童劇是最好的文化種子,”他對院長說,“孩子現在覺得榫卯好玩、竹編神奇,長大了自然會去琢磨背後的道理——這比講一百遍‘要愛國’都管用。”
雪團像一個安靜的守護者一樣,靜靜地蹲伏在愚公木偶的腳邊。
它那柔軟的尾巴輕輕地掃過木偶手中的夯土錘,仿佛在與這個古老的工具進行一場無聲的對話。
陽光透過窗戶灑在木偶上,木頭上的紋路在陽光下顯得格外清晰,就像是被時間精心雕刻而成的一般。
排練廳的窗外,一群孩子們正興高采烈地奔跑著。他們手中高舉著自己親手製作的“木牛流馬”模型,嘴裡還不停地喊著劇裡的台詞。
這些孩子們的書包裡,裝著一本本《天工開物》的兒童版繪本,那是他們探索傳統文化的小窗口。
曾經,人們總是糾結於孩子們是否會喜歡這些“老氣”的文化。
然而,當童話劇裡的木偶牽著傳統手藝的線,當童謠裡的節奏踩著古籍的韻,那些看似古老而遙遠的文化,卻如同春雨一般,悄然滋潤著孩子們的心田,變成了一顆顆能夠深深紮根的種子。
就如同劇終時的那句台詞所說:“山再高,一步步挖;路再遠,一代代走——咱的根,就在這慢慢走、認真做的勁兒裡。”
而這些孩子們的故事,也正如同這股堅韌不拔的勁兒一樣,在時光的長河中繼續書寫下去。
喜歡文娛:從平行世界抄作業請大家收藏:()文娛:從平行世界抄作業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