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川輕輕地將《明天會更好》的樂譜鋪展在濱江文化中心的排練廳地板上,仿佛這是一件珍貴的寶物。陽光透過窗戶灑在樂譜上,照亮了每一個音符和歌詞。
窗外,那棵古老的梧桐正靜靜地飄落著新葉,它們如同綠色的蝴蝶般翩翩起舞。這景象與樂譜上的歌詞形成了一種奇妙的呼應,仿佛大自然也在為這首歌曲增添一份生機與活力。
嶽川的目光落在樂譜上“輕輕敲醒沉睡的心靈,慢慢張開你的眼睛”這句歌詞旁,那裡畫著一個小小的麥克風符號。這個符號雖然不起眼,但卻蘊含著嶽川對這首歌的獨特理解和要求。
他在旁邊細心地注釋道:“合唱要像晨光漫過老街,每個人的聲音都要露出來,彆藏著。”這句話仿佛是對演唱者們的一種呼喚,希望他們能夠放下顧慮,用最真實、最自然的聲音來詮釋這首歌曲。
這是嶽川從地球經典曲庫中精心挑選出來的一首以希望為主題的作品,而且他決定不對其進行任何改編。他保留了原曲的多聲部結構,甚至連“讓我們的笑容,充滿著青春的驕傲”這句歌詞的和聲分層都標注得清清楚楚。
嶽川特彆注明,這裡不需要專業合唱團那種“完美音色”,而是要讓普通人的聲音貼近歌曲的情感表達。因為他相信,真正的音樂是來自內心的,而不是技巧的堆砌。
夏晚晴拿著樂譜,指尖劃過合唱部分的標記,突然抬頭看向排練廳角落——老程帶著工地的幾個工友,張叔背著他的舊扳手,連賣早餐的劉姨都係著圍裙來了,手裡還提著給大家的熱豆漿。
“劉姨說,她去年失業後開了早餐攤,每天淩晨三點起來磨豆漿,現在攤前排隊的人越來越多,”夏晚晴笑著說,“這些人的聲音,比專業歌手的和聲更有‘希望的勁’。”
淩薇抱著“希望故事”征集本跑過來,紙頁上記滿了密密麻麻的字:劉姨的“豆漿攤從冷清到熱鬨”、備考學生小宇的“每天背單詞到深夜,想考去濱江大學”、老程的“終於給兒子攢夠了學費,能讓他去學喜歡的畫畫”。
“星娛又搞事了,”她指著手機裡的熱搜,“他們的虛擬偶像天團‘星願’發了ai合成版《明天會更好》,搞了場‘元宇宙希望演唱會’,還放話‘普通人唱歌不整齊,虛擬合唱才夠完美’,現在熱搜第一全是他們的虛擬畫麵。”
周曼手裡攥著編曲稿,眉頭輕輕皺著:“編曲團隊裡有人想給合唱加‘ai修音’,說‘普通人的聲音太雜,修完才好聽’。
可我剛才聽劉姨哼了兩句,她的聲音裡帶著磨豆漿的煙火氣,修了音就沒那股‘從苦裡熬出來的甜’了——希望不是‘完美’,是‘真實的熱氣’啊。”
林野剛從星娛的“元宇宙演唱會”直播現場回來,相機裡存著段刺眼的畫麵:虛擬偶像們穿著發光的衣服,在像素化的“濱江美景”前唱歌,ai合成的和聲整齊得像機器,彈幕裡卻有人刷“聽著像塑料花,沒一點活氣”。
“他們說‘虛擬能造最完美的希望’,”林野把相機放在桌上,“可劉姨磨豆漿時的蒸汽、小宇背單詞的台燈、老程給兒子買畫筆的小票,這些才是希望該有的樣子——ai造不出來。”
嶽川沒急著定調,而是讓夏晚晴領著大家先試唱。劉姨的聲音有點啞,是常年早起磨豆漿練的;
老程的聲音帶著工地的粗勁,唱到“誰能不顧自己的家園”時,不自覺地攥緊了拳頭;
小宇的聲音還帶著少年的清亮,卻在“讓地球忘記了轉動”那句裡,悄悄加了點自己的調子。排練廳裡的聲音不整齊,卻像晨光一樣,一點點漫過每個人的耳朵。
“不用ai修音,”嶽川拍了拍手,打斷了編曲團隊的討論,“劉姨的啞嗓、老程的粗勁、小宇的調子,這些都是‘希望的記號’——《明天會更好》要的不是整齊的和聲,是每個人把自己的故事唱進去的共鳴。
周曼,你把編曲裡的‘完美伴奏’改了,加些真實的聲音:劉姨磨豆漿的石磨聲、小宇翻單詞書的沙沙聲、工地的打樁聲,混進前奏裡。”
周曼立刻改了編曲稿,把石磨聲、翻書聲、打樁聲剪進前奏,試播時,劉姨突然紅了眼:“這是我每天磨豆漿的聲音,聽著就想起攤前排隊的人。”
淩薇則把“希望故事”打印出來,貼在排練廳的牆上,讓每個人唱的時候都能看到這些故事;林野扛著相機,把大家排練的樣子拍下來,鏡頭裡,老程的拳頭、劉姨的圍裙、小宇的單詞書,都成了最動人的畫麵。
星娛的動作比預想中快,他們在濱江廣場搭了巨型ed屏,循環播放“星願”的虛擬合唱,還派工作人員給路過的人發“虛擬希望手環”,說“戴上就能擁有完美的希望”。
可廣場的另一邊,排練廳的窗戶開著,劉姨、老程他們的歌聲飄出來,有人停下腳步,趴在窗戶上聽,沒人去接手環——有個剛失業的年輕人,聽著劉姨的故事,突然說“我也想試試開個小攤子,像劉姨一樣”。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明天會更好》的公益合唱錄製定在濱江大劇院,星娛特意把ed屏挪到劇院門口,想搶熱度。
但錄製當天,劇院裡坐滿了人——劉姨的早餐攤前的老顧客、老程的工友、小宇的同學,還有很多素不相識的人,都是看到“希望故事”來的。
當夏晚晴領唱,所有人跟著開口時,石磨聲、翻書聲、打樁聲混著歌聲,劇院裡的每個人都紅了眼,有人悄悄抹淚,卻越唱越響。
星娛的ed屏後來關了,工作人員收拾東西時,小聲說“虛擬的再完美,也不如這些人的聲音暖”。
當晚,合唱視頻在網上刷屏,普通人的明天會更好衝上熱搜第一,劉姨的豆漿攤、老程的工地、小宇的書桌,成了大家口中“最真實的希望”。
有網友留言:“我失業三個月了,看了劉姨的故事,明天就去市場看看攤位——謝謝這首歌,給了我再試一次的勇氣。”
與此同時,團隊的多領域發展也迎來了新節點:老徐的《濱江忠犬》正式殺青,片尾用了《明天會更好》的合唱版。
首映時,很多觀眾看完後沒走,跟著片尾的歌聲一起唱;小唐的《濱江廣告劄記》迎來大結局,林薇幫劉姨的豆漿攤做了“希望主題”宣傳,畫麵裡劉姨磨豆漿的樣子,配上合唱的片段,成了全劇最淚目的鏡頭;
淩薇則聯合濱江的公益組織,發起了“希望幫扶計劃”,用合唱視頻的熱度,幫劉姨這樣的小攤販對接資源,老程的工友們還主動幫忙搭建新的攤位棚子。
周曼的編曲團隊徹底轉型,不再提“ai完美音”,反而主動去收集更多普通人的聲音——菜市場的叫賣聲、校園的早讀聲、醫院的治愈聲,說“這些聲音裡藏著最鮮活的希望”。
林野把合唱錄製的幕後故事剪成了紀錄片,取名《普通人的合唱》,沒加任何特效,隻讓劉姨、老程、小宇他們自己說故事,在視頻平台收獲了上億播放。
星娛的“星願”天團後來沒再搞過“希望主題”的活動,有內部消息說,他們開始走訪社區,想收集真實的普通人故事,“不想再做飄在空中的虛擬內容”。
而濱江的劉姨,早餐攤前掛了塊新牌子,上麵寫著“明天會更好”,每天早上,都有人特意繞過來買杯豆漿,跟劉姨說“我今天也要加油”。
嶽川站在濱江大劇院的後台,看著夏晚晴和大家一起收拾樂譜,淩薇在核對“希望幫扶計劃”的名單,周曼在整理剛錄的“普通人聲音庫”,林野在給劉姨他們拍合照——團隊每個人的臉上都帶著笑,像晨光裡的新葉,充滿了勁。
他從包裡拿出新的樂譜,是《我相信》,笑著對團隊說:“下一首歌,咱們聊聊‘敢想敢做’——把這些普通人的希望,變成敢拚敢闖的勇氣。”
淩薇立刻湊過來,開始琢磨“勇氣故事”的征集方向;
周曼拿出手機,聯係樂隊,說“要把工地的打樁聲、豆漿攤的石磨聲,都揉進搖滾的節奏裡”;
林野則扛起相機,說“要去拍那些敢闖的普通人,比如剛開攤的年輕人、備考的學生,他們才是‘我相信’的最好主角”。
窗外的老梧桐葉越落越新,陽光透過窗戶,落在樂譜上,“我相信我就是我,我相信明天”的歌詞,在晨光裡顯得格外亮。
嶽川知道,複刻地球經典從來不是終點,是用這些歌曲,接住普通人的故事,撐起他們的希望——讓龍國的文娛,不再是虛擬的狂歡,而是真實的溫暖,是每個人都能在歌聲裡,找到自己“明天會更好”的底氣。
喜歡文娛:從平行世界抄作業請大家收藏:()文娛:從平行世界抄作業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