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巷博物館的門剛推開,老奶奶的藤箱就先“吱呀”響了一聲。
藤條磨得發亮,銅鎖鏽得隻剩個輪廓,她拄著拐杖,把藤箱輕輕放在捐贈區的竹桌上,喘著氣說:“這箱子……跟了我六十年,裡麵裝著槐巷繡坊的念想,今天給它找個家。”
團隊圍過來時,“泡麵”貓先跳上竹桌,鼻尖湊到藤箱旁嗅了嗅,尾巴輕輕掃著鏽跡斑斑的銅鎖。
老奶奶笑著摸了摸它的頭:“這貓通人性,知道裡麵是好東西。”
她從口袋裡掏出串舊鑰匙,鑰匙鏈是個迷你繡繃,上麵還留著半針沒繡完的綠線——是當年繡坊的姑娘們一起做的,每人一個,串在鑰匙上當念想。
淩薇蹲下來,幫老奶奶開銅鎖——鎖芯鏽得厲害,她滴了點李叔餛飩攤的香油,慢慢轉著鑰匙,“哢嗒”一聲,鎖開了。
藤箱裡鋪著塊靛藍土布,上麵整整齊齊擺著幾樣東西:一本泛黃的繡坊賬本、一個缺了角的繡繃、幾縷褪色的繡線,還有塊繡著“槐巷繡坊”四個字的紅綢帕,字是用金線繡的,雖然褪了色,卻依舊亮眼。
“這賬本是繡坊的老賬本,”老奶奶指著賬本封麵,上麵有個小小的“蘇”字,是她的姓氏。
“我叫蘇阿婆,當年是繡坊的最後一任掌櫃,這賬本裡記著每個姑娘的繡活,誰繡了梔子花,誰納了千層底,都寫得清清楚楚。”
她翻開賬本,紙頁發脆,字跡是小楷,娟秀得像繡出來的線,“你看這頁,記著‘小雅外婆,繡梔子花鞋一雙,收紋銀五錢’,就是之前捐布鞋的那個姑娘的外婆,當年她繡的梔子花,是槐巷最好看的。”
小雅正好來博物館當誌願者,聽到這話趕緊跑過來。
她湊在賬本前,手指摸著“小雅外婆”四個字,眼淚一下子就掉了下來:“原來外婆當年這麼厲害!我一直以為她隻是個普通的繡娘,沒想到賬本裡都記著她的名字。”
蘇阿婆拉著她的手,從藤箱裡拿出那縷綠線:“這是你外婆當年最喜歡的線,她總說這顏色像槐樹葉,繡在鞋上最有生氣,今天送給你,算是替她把線傳下去。”
陸哲沒急著錄“聲音故事”,而是架起相機,拍蘇阿婆翻賬本的動作——她的手指關節有點變形,是常年握繡針的緣故,翻頁時特意用指腹蹭了蹭紙邊,怕把脆掉的紙頁碰破。“
這些動作裡都是歲月的溫度,”陸哲對著林野說,“星娛就算拍模仿視頻,也學不會這種小心翼翼的勁兒。”
果然,當天下午就傳來消息——星娛在隔壁街區搞了個“複古繡品展”,通稿裡寫著“頂流明星複刻百年繡品,傳承非遺文化”。
可去過的遊客都說,那些“繡品”全是機器印刷的,金線是鍍金的貼紙,繡繃是新做的仿舊款,連“賬本”都是打印的,字裡行間透著塑料感。
有遊客曬出對比圖:左邊是蘇阿婆的舊賬本,紙頁泛黃,字跡娟秀;右邊是星娛的“賬本”,紙是新染的黃,字是電腦字體,“連蘇阿婆賬本裡的墨點都抄不像,星娛這是把‘傳承’當兒戲”。
蘇阿婆的藤箱成了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淩薇找了塊和藤箱裡一樣的靛藍土布,鋪在特製的竹編展架上,把賬本、繡繃、繡線一一擺好,繡繃上還特意放了蘇阿婆那半針綠線,“就像繡坊的姑娘們剛放下針線,下一秒就要回來繼續繡一樣”。
林野則在展架旁裝了個小屏幕,循環播放蘇阿婆翻賬本的片段,還有小雅拿著綠線回憶外婆的畫麵,“讓遊客不僅能看,還能聽到背後的故事”。
之前辭職的星娛員工——小楊和小夏,特意帶著修複工具來幫忙。
小楊是學古籍修複的,他小心翼翼地把蘇阿婆的賬本拆開,用溫水輕輕擦拭紙頁,再用薄如蟬翼的宣紙修補破損的地方;
小夏則幫著整理繡線,把褪色的線按顏色分類,用舊紙包好,“這些繡線雖然褪了色,卻是最珍貴的‘時光顏料’,比星娛的鍍金貼紙值錢多了”。
“泡麵”貓也成了藤箱展架的“守護者”——它總蹲在展架旁,盯著賬本上的字跡,偶爾伸出爪子碰一碰繡繃,像是在和當年的繡娘打招呼。
有次一個小朋友想伸手摸賬本,“泡麵”突然“喵嗚”叫了一聲,小朋友嚇得縮回手,蘇阿婆笑著說:“這貓是在幫我看著賬本呢,怕彆人碰壞了。”
周末時,文化廳的巡展車開到了槐巷。
車身上噴著“槐巷記憶·老物件巡展”的字樣,車鬥裡裝著王爺爺趕製的竹編展架,還有打包好的老物件:蘇阿婆的藤箱、小雅外婆的布鞋、老茶客的茶罐、星娛員工捐贈的紡車。
周曼拿著巡展清單,對著團隊說:“第一站是濱江社區,那裡有很多像蘇阿婆一樣的老街坊,肯定能聽懂這些老物件的故事。”
蘇阿婆非要跟著去巡展:“我要去給大家講繡坊的故事,講每個姑娘的繡活,讓更多人知道,槐巷的繡品不是機器印的,是一針一線繡出來的溫暖。”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小雅也跟著去,她帶著外婆的布鞋和那縷綠線,“我要告訴大家,這雙鞋裡,藏著外婆對我的愛,藏著槐巷的時光”。
團隊裝車時,“泡麵”貓突然跳上巡展車,蜷在蘇阿婆的藤箱旁,不肯下來。
林野笑著說:“看來它也要跟著去巡展,當咱們的‘移動吉祥物’。”
蘇阿婆摸了摸它的頭:“帶上它也好,有它在,賬本就不會孤單了。”
星娛的“複古繡品展”很快就冷清了——遊客們看完星娛的機器繡品,都特意繞到槐巷博物館,想看看蘇阿婆的舊賬本和小雅外婆的布鞋。
有個遊客在網上留言:“星娛的繡品再光鮮,也沒有蘇阿婆賬本裡的一個墨點動人;他們的頂流再有名,也不如小雅講外婆故事時的眼淚真實。”
巡展車出發前,李叔煮了一鍋餛飩,分給大家:“路上吃,熱乎。”
蘇阿婆接過餛飩,看著巡展車上的竹編展架和老物件,突然說:“當年繡坊的姑娘們,也總這樣一起吃餛飩,一起繡活,現在看著你們,就像看到了當年的我們。”
嶽川看著蘇阿婆的笑臉,看著巡展車上的老物件,看著團隊忙碌的身影——淩薇在檢查展架的竹編,陸哲在調試錄音設備,林野在拍“泡麵”貓,周曼在核對巡展清單,小雅在整理外婆的布鞋。
他知道,巡展的路上會遇到很多人,聽到很多故事,而這些故事,都會像蘇阿婆的藤箱一樣,裝滿槐巷的溫暖,裝滿歲月的真實。
巡展車緩緩開出槐巷時,蘇阿婆打開藤箱,摸了摸裡麵的賬本,輕聲說:“姑娘們,咱們要去新的地方啦,去給更多人講槐巷的故事。”“泡麵”貓從藤箱旁抬起頭,“喵嗚”叫了一聲,像是在回應她的話。
車窗外的槐樹葉在風裡晃,陽光透過樹葉,落在巡展車的車身上,落在藤箱裡的舊賬本上,落在小雅手裡的綠線上——下一站的濱江社區,正有一群老街坊,等著聽這些帶著溫度的槐巷故事,等著觸摸這些藏著歲月的老物件,而這一切,才剛剛開始。
喜歡文娛:從平行世界抄作業請大家收藏:()文娛:從平行世界抄作業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