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川站在博物館的“聲音互動區”,仿佛被施了定身咒一般,久久沒有挪動腳步。他的目光緊盯著眼前的調音台,上麵正播放著各種老物件的錄音。
紡車的“嗡嗡”聲、繡線穿過布麵的“沙沙”聲、蘇阿婆翻賬本的“紙頁摩擦聲”……這些聲音交織在一起,宛如一段尚未完成的老巷旋律,帶著歲月的痕跡,在空氣中緩緩流淌。
陸哲站在調音台旁,專注地整理著這些錄音。他的手指在調音台上輕輕跳動,仿佛在彈奏一首無聲的樂曲。
突然,嶽川像是被某種靈感擊中,他猛地按下暫停鍵,聲音戛然而止。
“咱們把這些聲音做成係列音頻劇吧。”嶽川的聲音中透露出一絲興奮。
周曼恰好走進房間,她的手中還拿著企業團建的反饋表。聽到嶽川的話,她不由得一愣:“音頻劇?是那種隻有聲音沒有畫麵的?”
嶽川點了點頭,他的指尖劃過調音台上的錄音文件,仿佛這些聲音已經在他的腦海中編織成了一個個生動的故事。
“每一集講一個老物件的故事,用真實的聲音當背景音。”嶽川解釋道,“比如紡車那集,就用星娛員工捐贈的紡車錄音當主線,再讓夏晚晴配蘇阿婆的回憶旁白,讓聽眾‘聽著聲音就能看到畫麵’。”
沒人知曉,這個構想源自他前世地球的“聲音紀錄片”。
那些靠環境音、人物口述構建沉浸式體驗的作品,被他拆解成貼合團隊ip的形態:以博物館的老物件為故事載體,用之前積累的真實錄音為音效基底,連旁白腳本都照搬老物件主人的口述邏輯,隻是換了“音頻劇”的包裝,偽裝成“從老巷聲音裡提煉的創意”。
夏晚晴立刻拿起蘇阿婆的賬本錄音試配:“那年繡坊的梔子花開得最盛,張阿妹蹲在門檻上繡枕套,線用完了就喊我,我從藤箱裡翻出那縷綠線,她笑得眼睛都眯了……”
她的聲音刻意放得輕柔,帶著點老人口述的鬆弛感,和錄音裡蘇阿婆的原聲漸漸重合。
陸哲悄悄把夏晚晴的配音混進紡車聲裡,瞬間有了“祖孫隔空對話”的沉浸感,“星娛要是做這個,肯定讓頂流用偶像劇腔配音,哪有這種貼故事的鬆弛感”。
淩薇輕輕地從背包裡掏出平板電腦,然後熟練地打開繪畫軟件。她的手指在屏幕上靈動地舞動著,仿佛在彈奏一首優美的鋼琴曲。
她的目光專注地落在屏幕上,沒有絲毫的猶豫和遲疑。她並沒有像其他設計師那樣,去設計那些華麗的明星頭像,而是將每個老物件的特寫都印在了海報的中央。
紡車的木質紋理在她的筆下顯得格外清晰,仿佛能讓人感受到那木頭的質感和歲月的痕跡;
賬本的泛黃紙頁則透露出一種古樸的氣息,讓人不禁想起過去的時光;
而那雙布鞋的針腳更是細膩入微,每一針每一線都充滿了生活的溫度。
在這些老物件的旁邊,淩薇用小字仔細地標注著:“聲音素材來源:2024年x月x日蘇阿婆捐贈”。這些字雖然不大,但卻足以讓人們一眼就明白這些聲音的出處,以及它們背後所承載的故事和情感。
“星娛的海報隻會堆砌那些頂流的名字,”淩薇一邊畫著,一邊自言自語道,“但我們的海報要讓聽眾一眼就知道‘這聲音從哪來’,這比任何流量都更有說服力。”
她的聲音雖然不大,卻充滿了自信和決心。她相信,這樣的海報一定能夠吸引更多人的關注,讓人們對這個音頻劇產生濃厚的興趣。
林野扛著相機,對著老物件拍“聲音可視化”素材——他給紡車拍了段慢鏡頭,記錄紡線轉動的軌跡;
給賬本拍了紙頁翻動的特寫,連上麵的墨點都清晰可見
;這些畫麵會剪成音頻劇的“視覺預告”,配合陸哲的音效,讓聽眾在聽之前先“看到聲音的樣子”。
“之前星娛的音頻劇預告,全是明星對著鏡頭念台詞,”他對著鏡頭說,“咱們的預告,老物件自己就是‘主角’。”
周曼當天就對接了音頻平台——對方原本在跟星娛談“頂流音頻劇”合作,聽了嶽川團隊的方案,立刻把檔期空了出來:“你們的‘真實聲音+老物件故事’太特彆了,比星娛那種‘流量配音+罐頭音效’有記憶點。”
她掛了電話,拿著平台的需求表對團隊說:“平台要先聽樣片,咱們選‘紡車故事’當樣片,夏晚晴負責旁白,陸哲混音效,淩薇做海報,林野拍視覺預告,三天後交。”
可第二天,星娛的音頻劇通稿就炸了——“頂流雲集《星光之聲》音頻劇!百億流量保駕護航,頂級音效團隊製作!”
通稿裡寫著“劇情改編自熱門小說,頂流配音員全程在線,音效采用好萊塢級合成技術”,還放了段樣片片段——明星用誇張的情緒念台詞,背景音是明顯的罐頭音效,連“紡車聲”都是電子合成的,僵硬得像機器人轉動。
“這哪是音頻劇?就是頂流的‘聲音秀’。”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陸哲聽完樣片,把耳機往桌上一放,“咱們的紡車錄音裡有木軸的‘吱呀’聲、線的‘纏繞聲’,這些細節合成音效根本做不出來,星娛連紡車都沒見過,怎麼可能做出真實的聲音?”
團隊沒受影響,反而加快了樣片製作。夏晚晴為了配好蘇阿婆的回憶,特意去博物館找蘇阿婆聊天,錄下她說話的語氣——比如提到“張阿妹”時會輕輕笑,說到“繡坊關門”時會停頓兩秒;
陸哲把這些細節加進配音裡,再混上紡車轉動的“變速聲”紡線快時聲音急,慢時聲音緩),讓故事更有層次感。
林野的視覺預告終於拍攝完成了!畫麵中,那台古老的紡車在溫暖的燈光下緩緩轉動著,線軸上的線也在一點點地變長。
鏡頭慢慢地掃過紡車旁邊的舊針線筐,裡麵放著星娛員工捐贈時留下的那些小紙條,仿佛在訴說著一個個溫馨的故事。
最後,畫麵定格在了“音頻劇樣片3月15日上線”的字樣上,而背景音則是夏晚晴輕柔的旁白:“這台紡車已經轉動了整整三十年,每一聲,都是歲月的呢喃。”
當樣片提交給平台的那一天,對方的回複來得異常迅速:“聽完直接定檔!你們的樣片比星娛的要好太多了——你們的聲音裡充滿了‘呼吸感’,聽眾能夠清晰地聽到紡車在轉動時會因為疲憊而減慢速度,也能感受到蘇阿婆在回憶往事時聲音中的哽咽,這些都是合成音效所無法呈現的。”
不僅如此,平台還提出了一個令人驚喜的要求:“能不能多做幾集呢?把李叔的餛飩鍋、老吳的泡麵鍋都寫進故事裡吧,我們會為你們開設一個專門的‘老巷聲音專區’。”
周曼把消息告訴團隊時,夏晚晴剛錄完“餛飩鍋”的旁白,陸哲正在混餛飩湯的“咕嘟”聲;
淩薇的海報已經畫好了“餛飩鍋”那集,上麵印著李叔煮餛飩時的舊照片;林野則在拍“泡麵鍋”的特寫,準備剪進下一支預告。
“星娛那邊剛發消息,說要推遲音頻劇上線,”周曼笑著說,“估計是聽到咱們的樣片反響,慌了。”
嶽川走到調音台旁,陸哲正在播放“餛飩鍋”的樣片——李叔的咳嗽聲、餛飩下鍋的“撲通”聲、老茶客的聊天聲,混著夏晚晴的旁白:“李叔的餛飩鍋煮了二十年,湯裡煮的不是餛飩,是槐巷的熱乎氣。”
“泡麵”貓蹲在旁邊,聽到餛飩聲,耳朵豎了起來,輕輕“喵嗚”叫了一聲。陸哲立刻按下錄音鍵:“把這聲貓叫加進結尾,當‘彩蛋音’,比星娛的‘頂流簽名彩蛋’有意思多了。”
淩薇把“餛飩鍋”的海報遞給嶽川,上麵還留著點顏料痕跡——是她故意沒擦乾淨的,“像老照片的汙漬,更有歲月感”。
林野扛著相機,對著海報和“泡麵”貓拍了張合照:“這張當‘餛飩鍋’集的宣傳圖,貓和餛飩鍋都有了,畫麵更活。”
周曼突然接到平台的緊急電話,語氣很興奮:“很多聽眾在後台問‘老物件在哪看’,我們想跟你們合作‘音頻+博物館’聯動活動——聽眾憑音頻劇收聽記錄,能免費參觀博物館,還能體驗老物件互動,你們覺得怎麼樣?”
嶽川掛了電話,看著團隊忙碌的身影——夏晚晴在熟悉“泡麵鍋”的旁白腳本,陸哲在整理老吳的叫賣聲錄音,淩薇在修改聯動活動的海報,林野在拍博物館的互動區素材,“泡麵”貓還在盯著調音台,像是在等下一個“彩蛋音”。
窗外的槐樹葉在風裡晃,陽光透過窗戶,落在調音台上的錄音文件上,那些標注著“紡車”“餛飩鍋”“泡麵鍋”的文件名,在屏幕上閃著暖光。
喜歡文娛:從平行世界抄作業請大家收藏:()文娛:從平行世界抄作業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