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曼和林野的車緩緩地停在了中年男人家樓下,車剛停穩,他們就看到那個中年男人正站在單元門口,手中緊緊攥著一個用藍布包裹著的東西。從包裹的形狀來看,那裡麵裝的應該就是他們一直尋找的那盤老磁帶。
周曼和林野急忙下車,快步走向中年男人。隨著他們的腳步聲,樓道裡的聲控燈應聲亮起,昏黃的燈光照亮了四周。
周曼注意到,這樓道的牆麵上還保留著上世紀的粉色牆皮,然而經過歲月的洗禮,這些牆皮已經開始剝落,露出了裡麵的青磚,就像老茶館裡那沒來得及修補完的牆壁一樣,透露出一種陳舊而又古樸的氣息。
“我父親的老木櫃就在客廳裡,那盤磁帶一直放在櫃頂的鐵盒裡。”中年男人一邊說著,一邊推開了自家的門。
門開的瞬間,一股淡淡的樟腦丸味道撲麵而來,這股味道和老茶館裡那股陳舊的氣味竟然出奇地相似,仿佛將他們帶回到了那個久遠的時代。
“你們隨便坐吧,我去拿磁帶。”中年男人熱情地招呼著周曼和林野,然後轉身走進客廳,去取那盤珍貴的老磁帶。
林野站在客廳中央,手中的相機並沒有急於按下快門,而是緩緩地掃視著四周的老物件。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靠牆擺放的舊木櫃,它那古舊的色澤和銅質的拉手透露出歲月的痕跡。櫃門上貼著一幅泛黃的“牡丹”年畫,那鮮豔的色彩和精美的圖案仿佛將人們帶回了上世紀的時光。
接著,他的目光落在了桌上的老式台燈上。燈罩是塑料製成的,雖然已經有些年頭,但依然散發著微弱的光芒。然而,仔細觀察可以發現,燈罩的邊緣已經開始發脆,仿佛輕輕一碰就會碎裂。
而在客廳的一角,最顯眼的莫過於那張舊沙發了。它的布麵已經被磨損得發亮,扶手上還隨意地搭著一條織了一半的毛線毯,仿佛在訴說著曾經有人在這裡度過的溫馨時光。
就在這時,一個男人從裡屋走了出來,他懷中抱著一個鐵盒,盒子上印著“牡丹牌”的字樣。鐵盒的鎖扣已經生鏽,顯示出它的年代久遠。
男人輕輕地撫摸著鐵盒,感慨地說道:“這些都是父親留下的,他總是說,老物件不能丟,丟了就像丟了念想。”
林野的鏡頭緊緊地跟隨著鐵盒,仿佛它是一個珍貴的寶藏,正等待著被揭開。男人的動作顯得有些遲緩,他輕輕地將鑰匙插入鏽跡斑斑的鎖扣,然後慢慢地轉動,發出“哢哢”的聲音。
隨著鎖扣的打開,男人的手微微顫抖著,他小心翼翼地將鐵盒的蓋子掀開,露出了裡麵的磁帶。這盤磁帶的外殼是黑色的,看起來有些陳舊,標簽紙已經泛黃,上麵用鋼筆寫著“1998年槐巷茶館評書”幾個字,字跡娟秀,透露出一種歲月的痕跡。
林野的鏡頭聚焦在標簽紙上,那娟秀的字跡顯然是出自男人母親之手。這小小的標簽紙,仿佛承載著一段久遠的回憶,讓人不禁想象起當年那個在槐巷茶館裡聽評書的場景。
男人把磁帶從鐵盒中取出,輕輕地放在旁邊的舊錄音機上。他按下播放鍵,磁帶開始緩緩轉動,發出“沙沙”的聲音。
“這磁帶我聽了不下百遍,”男人的聲音有些低沉,“父親走後,我隻敢偶爾聽一次,怕聽多了會忍不住哭。”他的目光凝視著錄音機,仿佛能透過那小小的機器,看到父親曾經坐在那裡,靜靜地聽著評書的身影。
沙啞的評書聲立刻從錄音機裡飄出來,夾雜著輕微的“滋滋”電流聲——是磁帶老化的痕跡,卻比任何高清錄音都動人。
說書先生的聲音裹著老茶館的嘈雜,隱約能聽到茶客的咳嗽聲、茶壺蓋的碰撞聲,甚至遠處李叔餛飩攤的“吆喝”聲。
周曼掏出手機錄下這段聲音,指尖不自覺地跟著評書的節奏輕點桌麵:“這才是真正的‘槐巷聲’,星娛用合成音效根本做不出來。”
林野的相機對準錄音機的播放鍵,拍它隨著聲音輕微跳動的樣子,拍男人眼眶發紅的側臉,拍舊沙發扶手上那條沒織完的毛線毯——這些“不完美的細節”,比星娛精修的明星照片更有力量。
“我父親總說,這評書裡有槐巷的‘魂’,”男人關掉錄音機,把磁帶重新包好,“現在把它交給你們,我放心,它能在書裡、在音頻裡,繼續‘活’著。”
回去的路上,周曼接到淩薇的電話,語氣帶著點急:“星娛剛發了‘懷舊音頻書’的通稿,說要收錄‘老茶館評書片段’,還放了段樣音,一聽就是用變聲軟件合成的,連茶客的聲音都像念台詞!”
林野立刻把剛錄的真實評書聲發給淩薇:“讓陸哲把這段混進書的音頻裡,對比一下,誰真誰假一目了然。”
車剛到工作室,陸哲就迎了上來,手裡拿著星娛的樣音文件:“你們聽,這評書聲連‘電流雜音’都是統一的,咱們的磁帶錄音裡,雜音都跟著評書節奏變,有時候輕有時候重,這才是老磁帶的真實感。”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他把真實評書聲導入調音台,和夏晚晴之前錄的旁白混在一起——夏晚晴說“1998年的茶館裡,評書聲混著餛飩香”,背景裡立刻響起磁帶裡的評書聲和隱約的餛飩攤吆喝,瞬間有了穿越感。
淩薇的簽名頁設計也有了新想法——她在簽名頁邊緣畫了圈磁帶紋路,把老物件主人的簽名位置留成“磁帶標簽”樣式,蘇阿婆的簽名旁畫迷你藤箱,中年男人的簽名旁畫半導體收音機,“星娛的簽名頁全是明星名字堆著,咱們的簽名頁每處設計都有故事,讀者一看就知道‘這簽名背後是誰的回憶’”。
嶽川對接出版社時,編輯剛聽完團隊發的“磁帶版音頻”,語氣激動:“比星娛的合成音強太多了!我們決定把‘磁帶評書’作為書的主打亮點,還想在首發式上擺台舊錄音機,讓讀者現場聽磁帶,比單純的簽售有意思多了。”
當天傍晚,星娛的“懷舊音頻書”樣章泄露出來——內頁全是明星的精修照片,所謂的“評書片段”隻有十秒,還被明星的“解讀旁白”蓋過,評論區全是吐槽:“聽了川晴團隊的磁帶錄音,再聽這個,像喝了杯白開水,沒味!”“星娛連老磁帶都沒見過,還敢賣‘懷舊書’?”
團隊在工作室複盤時,林野把白天拍的“取磁帶”素材剪了段短片——畫麵裡,舊木櫃的銅拉手、泛黃的磁帶標簽、男人打開鐵盒的手,配上真實的評書聲,剛發在社交平台,就被網友瘋狂轉發。
周曼看著後台數據,笑著說:“出版社剛才說,書的預售量已經破萬了,星娛的書才賣了不到一千本。”
淩薇突然想起什麼,從抽屜裡拿出張乾槐樹葉:“我把這個夾在首發式的書裡,每本書都放一片,讀者翻開就能聞到槐花香,像把老巷帶回家。”
陸哲點頭:“我再給首發式做個‘磁帶互動區’,讓讀者自己擰錄音機的旋鈕,找評書片段,比單純聽音頻有意思。”
夏晚晴則在準備首發式的彈唱——她要把磁帶裡的評書旋律編進《閃光的手機》,加段“評書式唱腔”,“讓讀者聽著歌,就像回到1998年的茶館”。
林野舉著相機,拍她試唱的樣子,“泡麵”貓蹲在旁邊,耳朵隨著旋律輕輕動,偶爾“喵嗚”叫一聲,像是在跟著和。
嶽川看著調音台上的磁帶音頻文件,又看了看淩薇畫的簽名頁,突然說:“明天讓周曼把磁帶送到出版社,讓他們在書裡附張‘磁帶複刻卡’,讀者可以憑卡去博物館免費聽完整的磁帶錄音,這樣書和博物館又能聯動起來。”
周曼立刻記在筆記本上:“我明天一早就去,順便跟出版社敲定首發式的流程,林野你準備好現場拍攝的設備,淩薇把槐樹葉和複刻卡打包好,陸哲和夏晚晴再打磨下首發式的音頻和彈唱。”
“泡麵”貓突然跳上調音台,爪子碰了碰播放鍵,磁帶裡的評書聲又響了起來。林野趕緊舉起相機,拍貓爪和播放鍵的特寫,笑著說:“這段當首發式的預熱素材,肯定能吸引更多人來。”
窗外的夜色漸濃,工作室的燈亮得很暖,調音台的屏幕上,“1998年槐巷茶館評書”的音頻文件還在播放,沙啞的聲音混著夏晚晴的彈唱聲,飄出窗外,落在巷口的老槐樹上。
嶽川拿起桌上的校樣,翻到收音機故事那頁,二維碼已經換成了磁帶圖案,旁邊貼著片小小的槐樹葉——明天,這承載著舊聲的書,就要開始它的旅程了。
喜歡文娛:從平行世界抄作業請大家收藏:()文娛:從平行世界抄作業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