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遼帶著趙雲一路西行,越是靠近司隸地界,趙雲便越發能感受到與冀州、幽州截然不同的氛圍。
道路修繕得更為平整,往來商旅絡繹不絕,雖然遠談不上繁華盛世,但沿途所見百姓,臉上少了些惶惑與麻木,多了幾分忙於生計的專注,甚至偶爾能看到一些小型的工程在修繕水利、道路,顯然是官府組織。
巡邏的士兵軍容嚴整,對百姓秋毫無犯。
這一切,都與他在河北所見到的民生凋敝、兵痞橫行形成了鮮明對比。
“文遠兄,這司隸之地,似乎……與傳聞中大不相同。”趙雲騎在馬上,忍不住對並肩而行的張遼說道。
他印象中的洛陽周邊,經曆了何進、宦官、董卓的連番蹂躪,應該是一片殘破才對。
張遼聞言,臉上露出一絲自豪的笑容:“子龍有所不知,此皆陛下之力。
自陛下掌權以來,大力整頓吏治,安撫流民,減免賦稅,更是以雷霆手段擊退董卓,穩住了局勢。
如今司隸,雖未複舊觀,卻已在煥發生機。
陛下常言,‘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治國首要,便在安民。”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趙雲低聲重複著這八個字,眼中閃過一絲光彩。
這話語簡單,卻直指要害,與他內心“安民”的抱負不謀而合。
他原本因遠離故鄉、前路未知而產生的一絲彷徨,在此刻消散了不少,對那位素未謀麵的少年天子,生出了更多的期待。
數日後,兩人抵達洛陽。
穿過巍峨的城門,進入這座帝國都城,趙雲更是直觀地感受到了那種秩序重建中的活力。
街道上車水馬龍,市井叫賣聲不絕,雖不及鼎盛時期,卻也人氣旺盛。
尤其是當他看到一隊隊士兵巡邏時那整齊的隊列和精良的裝備,更是暗自點頭,這確實是能打硬仗的兵馬。
張遼沒有耽擱,直接將趙雲帶到了呂布的翊軍大營安置,隨後立刻入宮稟報。
嘉德殿內,劉辯正在聽取荀彧關於清查田畝戶口前期準備工作的彙報,當值宦官進來低聲稟報:“陛下,張遼軍司馬在外求見,言有要事稟奏。”
劉辯心中一動,麵上卻不動聲色,對荀彧道:“文若,今日便先議到此,你且按計劃推進,遇有難處,隨時來報。”
“臣遵旨。”荀彧躬身退下。
待荀彧離開,劉辯立刻道:“快宣張遼進來!”
張遼大步走入殿內,臉上帶著壓抑不住的喜色,單膝跪地:“陛下,臣幸不辱命!已將常山趙雲帶回洛陽,現安置於翊軍大營!”
儘管早有心理準備,但親耳聽到這個消息,劉辯還是感到一陣由衷的喜悅。
他強自鎮定,問道:“文遠辛苦了。一路可還順利?那趙雲……觀其如何?”
張遼起身,興奮地回道:“回陛下,一路順利。那趙雲,果然名不虛傳!
臣觀其人氣度沉凝,英華內斂,雖年紀尚輕,然言行舉止皆有法度,更難得的是目光清澈,心懷忠義,絕非趨炎附勢、目光短淺之輩。
臣略作試探,其武藝根基極為紮實,尤善騎射,實乃良將之材!”
“好!好!文遠你立了一大功!”劉辯撫掌笑道,“你且回去,讓趙雲好生休息,明日……不,今日午後,朕便在清涼殿見他!”
“是!陛下!”張遼領命,歡天喜地地退下了。
劉辯獨自在殿中,心情激蕩。
趙雲啊,這可是他前世在無數遊戲、小說中都非常喜歡的角色,如今即將活生生地出現在自己麵前,並且有很大可能為自己效力,這種奇妙的滿足感和期待感,難以言喻。
午後,清涼殿。
劉辯特意換了一身較為輕便的玄色常服,以減少君臣初見時的壓迫感。
他端坐殿中,陳宮和呂布則分坐兩側。
召見趙雲,讓呂布這位軍方第一人在場,是表示重視;讓陳宮在場,則是為了從更多角度觀察此人。
“宣,常山趙雲覲見!”宦官尖細的聲音在殿外響起。
片刻後,一個挺拔的身影,邁著沉穩的步伐走入殿內。
隻見他身著洗得發白的青色布衣,麵容俊朗,眉宇間帶著年輕人的銳氣,卻又奇異地混合著一種超越年齡的沉靜。
他目不斜視,走到禦階之下,依足禮數,推金山倒玉柱般拜下,聲音清越而洪亮:
“草民常山趙雲,叩見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動作一絲不苟,聲音不卑不亢。
劉辯仔細打量著下方的青年,心中暗讚:果然是一表人才!這氣質,這身板,不愧是趙子龍!
“平身。”劉辯的聲音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溫和。
“謝陛下!”趙雲謝恩後,站起身來,依舊微微躬身,目光謹慎地垂視地麵。
“抬起頭來,讓朕看看。”劉辯說道。
趙雲依言抬頭,目光與劉辯一觸即收,保持著臣子應有的恭謹。
劉辯看到了一雙清澈的眼睛,如同未經雕琢的寶石,蘊含著忠誠與勇毅的光芒。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趙雲,趙子龍。”劉辯念著他的名字,“朕聽聞,你本欲北上投奔公孫伯圭,為何中途改道,隨文遠來了洛陽?”
這是一個關鍵的問題,既是在詢問趙雲的心路曆程,也是在考察他的應對和坦誠。
趙雲略微沉吟,組織了一下語言,坦然答道:“回陛下,草民離家,本為投軍報國,安民守土。初時聞公孫將軍威震北疆,故心向往之。
然途中得遇張軍司馬,聽聞陛下自登基以來,誅奸佞,穩社稷,敗強敵,更推行仁政,思安黎庶。
陛下有言,‘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此誌與雲內心所求契合。雲思之,報效國家,途徑非一。
若能追隨明主,匡扶正道,使天下早日安定,百姓得以休養生息,方是男兒建功立業之根本。
故願棄北疆之私念,前來洛陽,覲見天顏,願為陛下效犬馬之勞!”
這一番話,說得條理清晰,情真意切,既說明了改道的原因是被皇帝的作為和理念所吸引,也表明了自己的抱負在於“安民”和“匡扶正道”,格局不小。
劉辯聽得微微點頭,看向陳宮和呂布。陳宮眼中露出讚賞之色,顯然對趙雲這番應對頗為滿意。
呂布則更多的是用審視的目光打量著趙雲的身板,似乎在評估他的武力值。
“嗯,心懷黎庶,誌在安民,此乃大將之器,非匹夫之勇也。”劉辯讚了一句,隨即話鋒一轉,帶著幾分考校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