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依據考試成績高低,決定錄取與否,以及授官品秩!
成績優異者,即便出身白丁,亦可直接授官!成績不佳者,即便出身名門,亦不予錄用!”
“糊名?謄錄?”荀彧眼中閃過一絲震驚,他瞬間明白了這兩個詞意味著什麼。
這將最大程度地削弱考官的個人好惡和門第因素的影響,使得選拔真正向“才學”傾斜!
“至於考試科目,”劉辯沉吟道,“初期不宜過難,也不能過於空泛。可分‘明經’與‘策論’兩科。
‘明經’考校對儒家經典的理解與記誦,此為根基;‘策論’則針對時政,提出治國安邦之策,考校實際才乾與見識。日後可視情況增加明法、明算等實用科目。”
他將腦海中關於科舉製的核心要素,用這個時代能夠理解的語言,清晰地闡述出來。
殿內陷入了長時間的沉默。
陳宮呼吸微微急促,臉上泛起激動的紅暈。
他仿佛看到了一條通天大道,向無數像他一樣有才華卻無門路的寒門士子敞開!這無疑是打破階層固化的驚天利器!
荀彧的內心則充滿了矛盾與震撼。
作為士族代表,他本能地意識到這套製度對現有秩序的顛覆性衝擊。這簡直是在掘士族的根!
但作為一位心懷天下的智者,他又不得不承認,這套製度若能推行,確實能最大範圍地網羅天下英才,使朝廷真正獲得新鮮血液,擺脫對少數門閥的依賴。
其利在千秋,其弊在當下啊!
郭嘉最先打破沉默,他撫掌笑道:“妙!妙啊!陛下此策,堪稱釜底抽薪!一旦推行,天下寒門士子必將對陛下感恩戴德,趨之若鶩!
而那些高門大戶……嘿嘿,恐怕要坐立難安,恨陛下入骨了!
這是陽謀,赤裸裸的陽謀!他們即便反對,也難以拿出站得住腳的理由!難道能公然說他們不希望有才學的寒門子弟當官嗎?”
劉辯看向荀彧,他知道,要推行此事,必須獲得荀彧的理解和支持,至少是不能強烈反對。
荀彧背後代表的潁川士族以及其他可能被說服的開明士族的態度,至關重要。
“文若,你以為如何?”劉辯直接問道。
荀彧深吸一口氣,站起身,對著劉辯深深一揖,語氣複雜地說道:“陛下……此策目光深遠,若能行之,必能使我大漢人才輩出,根基永固。
然……其勢太烈,其鋒太銳!一旦頒布,無異於向天下所有士族宣戰!
如今內憂未完全平複,外有董卓、二袁虎視,若此時激起內部劇烈動蕩,臣恐……後果不堪設想啊!”
他的擔憂是實打實的。士族的力量盤根錯節,不僅掌握著知識、輿論,更掌握著大量的土地、人口和私人武裝或者奴仆。
把他們逼急了,聯合起來反抗,甚至引外兵入京,都不是不可能。
劉辯點了點頭:“文若所慮,朕豈能不知?所以,朕才說這是‘雛形初議’。我們不必一步到位。可以分步走,慢慢來。”
他走回禦案後,拿出一份他早已思慮成熟的草案:“首先,我們不直接廢除察舉製。察舉製依舊存在,作為選官途徑之一,以示朝廷並未完全拋棄舊製,安撫士族情緒。”
“其次,‘科舉’之初,規模不必太大。可先定為每兩年一次,首次隻在洛陽試行。
錄取名額也不必多,首次可取十人、二十人,授予的官職也先從郎官、縣吏等低級職位做起。這樣一來,對現有官員體係的衝擊會降到最低。”
“其三,”劉辯目光銳利,“我們需要爭取一部分支持者。
文若,你在士林中聲望卓著,可否聯絡一些如盧尚書、蔡中郎這般較為開明、重視才學的名士大儒,由他們出麵倡導,或擔任首次科舉的主考官?有他們站台,可以抵消不少阻力。”
“其四,輿論先行。奉孝,你善於引導輿論。
可讓王韌的密探,以及在市井中散布消息,宣揚‘唯才是舉’、‘英雄不問出處’的理念,為科舉製的推出造勢。重點渲染陛下求賢若渴,欲使野無遺賢的聖君形象。”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最後,”劉辯看向陳宮,“公台,你總攬政務,此事由你牽頭,與文若、奉孝一同製定詳細的章程,包括考試流程、命題方式、閱卷標準、防弊措施等,務求周密,堵住悠悠眾口。”
這一套組合拳下來,既有原則性的堅定,又有策略上的靈活,考慮到了推行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阻力以及化解方法。
陳宮立刻拱手,激動地道:“陛下思慮周詳,臣必竭儘全力,完善章程,推動此事!”
郭嘉也笑道:“散布消息,引導輿論,此乃嘉之長項,陛下放心!”
壓力再次回到了荀彧身上。
他看著目光堅定、顯然已下定決心的皇帝,又看了看躍躍欲試的陳宮和郭嘉,知道此事已無可挽回。
皇帝這是鐵了心要推行這項足以改變曆史走向的製度。
他內心深處,作為士族一員的警惕與作為漢臣的責任感激烈交戰。最終,後者占據了上風。
他想起皇帝登基以來的種種作為,誅宦、敗董、安民、肅貪……無一不是衝著中興漢室而去。
或許,這項看似激烈的改革,正是打破沉屙、再造大漢的唯一途徑?
荀彧再次深深吸了一口氣,仿佛下定了某種決心,他整理衣冠,鄭重地向劉辯行禮:“陛下聖心獨運,欲開萬世太平之基業,臣……雖知前路艱難,亦願附驥尾,竭誠輔佐陛下,促成此事!聯絡盧公、蔡公之事,便交由臣去辦。”
劉辯看著荀彧,心中一塊大石落地。
得到荀彧的承諾,意味著此事成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他親自走下禦階,扶起荀彧:“得文若相助,朕無憂矣!此事關乎國本,需謹慎穩妥,步步為營。具體細節,便有勞三位愛卿了。”
“臣等必不負陛下所托!”三人齊聲應道。
接下來的日子裡,一股新的暗流開始在洛陽湧動。
尚書台內,陳宮、荀彧召集了毛玠、滿寵等一批信得過的寒門或中小家族出身的官員,開始秘密草擬“科舉製”的詳細章程。
每一個環節,每一處細節,都反複推敲,力求無懈可擊。
喜歡漢祚永固:少帝劉辯逆襲錄請大家收藏:()漢祚永固:少帝劉辯逆襲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