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見一穿著破敗的老頭,撐著木棍踏起雪水,朝晏羽緩緩走來。
那老頭兩鬢白發,在寒風中輕輕飄起,露出滿臉乾裂的嘴唇。
這特麼是一個知縣?
怎麼看起來比西鄉鄉民還滄桑。
陸逸先作揖道:“武寧縣知縣陸逸先,見過晏將軍。”
嗬嗬!
有叫晏老板的,有叫晏匪的,這還是第一次被人叫做將軍。
“你是武寧縣知縣?”
“如假包換。”
“可你這樣貌?”
“晏將軍見諒,陸某父母親友多在饒州府,樸素一些,免得麻煩。”
“你是來勸我退兵,放了武寧縣城?”
“非也!”
“我不喜歡猜,你直接說尋我有何目的吧!”
“得知晏將軍占據寧州城,陸某便知道晏將軍即將來武寧縣,已在此等候晏將軍兩三日了。”
難怪這陸縣令嘴唇乾裂,原來是在寒風裡吹的。
能猜到自己會來武寧縣,看來也有些本事。
晏羽笑道:“是嗎?你怎麼知道我的想法?”
“晏將軍將寧州、平江所有田地,劃歸自己名下,又隻需支付兩成的賦稅,晏將軍所謀不小吧!”
“什麼意思?”
“以晏將軍兵強馬壯,大可不必招惹地主士紳,繼續賣貨掙錢,擴大地盤。”
“我看不慣地主士紳欺壓鄉民,陸知縣可能不知道,我西鄉人民軍可是低層人民的軍隊。”
“質爾人民,謹爾侯度,用戒不虞。晏將軍以人民為基礎,圖謀大事,確實高明,隻可惜…”
“隻可惜什麼?”
“古往今來,黃巾軍、黃巢等都以人民起事,又有誰成功了?”
對於古代農民起義多以失敗告終,分析原因比較複雜。
但其中一點,農民軍缺乏學識與遠見,這絕對是主要原因之一。
晏羽也故作高深回道:“隻把人民當工具,而不啟民智,不給實惠好處,如何能成事?”
“怎麼?晏將軍打算啟民智?”
“不就是在各鄉鎮都所建一些私塾嗎?有何困難。”
“晏將軍說得輕巧,就百姓那點糧食,拿什麼來交束修,拿什麼買筆墨紙硯。”
“我說過要讓百姓掏錢嗎?”
“不讓百姓掏錢,就各州縣那點賦稅,都不夠買筆墨紙硯的。”
“陸縣令可知我西鄉人民軍,為何能數次以寡敵眾,擊敗官兵?”
“還請晏將軍見諒,陸某對軍事不精通,說不出所以然來。”
晏羽拿起親衛的火繩槍,端起槍來瞄了瞄遠處高山。
笑道:“無他!就是武器裝備強於官軍數倍。”
“數倍?”
“正是!且這些武器裝備朝廷都不會打造,官軍也無法裝備。”
“這與開啟民智有何關係?”
“若我能大量製作,且廉價的筆墨紙硯了?再由我招商商行掏錢,強製所有孩童讀書識字,這啟民智可否能完成?”
“這…怎麼可能?”
“我招商商行的貨物,半年前可否有人認為可能?我西鄉人民軍的火器,沒見過的人也認為不可能吧!”
“是陸某草率了,武寧縣之事,不需要晏將軍親臨,陸某都會按晏將軍需求辦好。”
“你知道我要乾嘛?”
“要田地,要威望,要施仁政,還有縣城的掌控權。”
“額…陸縣令能說簡單一點不?我讀書少聽不懂。”
“西鄉人民軍進去武寧縣分田地,陸某會暗中配合,西鄉人民軍在各鄉建立都所鄉所,陸某也會暗中支持,還有武寧縣巡檢營,陸某也會陸續換成西鄉人民軍軍士。”
老狐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