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研討會上的分歧,像一塊投入平靜水麵的巨石,在第七區內部激起了持續的波瀾。穩健派與激進派的觀點各有其堅實的邏輯支撐和難以忽視的風險,使得最終的決策變得異常艱難。
林峻沒有急於統一思想,而是讓兩種思路並行推進,進行更深入的推演和準備。他深知,在這個層麵,任何一個倉促的決定都可能帶來無法挽回的後果。
穩健派在錢教授的帶領下,專注於深化現有技術。他們改進了“定波器”的小型化和能效,使其部署更加靈活隱蔽;優化了與“看守者”協同的“彙報”協議,嘗試從係統的反饋中提取更多關於其運作機製的信息;同時,也開始秘密篩選和培訓第二批“共鳴者”後備人員,以應對蘇雨晴等第一代“接口”可能出現的意外。他們的核心思想是“厚積薄發”,在完全理解係統和敵人之前,絕不輕易涉險。
激進派則在幾位資深係統工程師和軍事戰略家的牽頭下,開始秘密製定代號“方舟加固”的預備方案。該方案旨在研究如何利用地下能量脈絡和大型“定波器”,對昆侖和南太平洋信標進行超常規的能量注入,嘗試在短時間內“過載”強化其作為“枷鎖”節點的穩定性,相當於給地球的防護罩臨時增加一層額外的裝甲。同時,一個更加大膽、代號“深空回聲”的子項目也開始進行理論探索——研究是否可能逆向解析星海信號的編碼,並向其來源方向發送一段經過精心設計的、包含警告或乾擾信息的“回應”。這個方案的核心理念是“主動防禦”,認為在危機來臨前展示一定的反擊能力和存在感,或許能起到威懾作用,或者至少為最終談判如果可能的話)爭取籌碼。
蘇雨晴作為連接兩個派係的關鍵人物,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她的理智告訴她,穩健派的道路更為穩妥,風險可控。但她的直覺,那源於與高維信息場深度連接的感知,卻隱隱指向激進派的方向。她能模糊地“感覺”到,那片宇宙的“暗麵”並非死寂的威脅,它似乎也存在著某種“潮汐”般的律動,而下一個“漲潮期”正在逼近。純粹的被動防禦,在真正的“大潮”麵前,可能如同沙堡般脆弱。
她將自己的感受私下裡告訴了林峻,沒有傾向性,隻是陳述事實。
林峻站在指揮室巨大的星圖前,目光在代表穩健路線的藍色標記與代表激進路線的紅色標記之間遊移。左臂的舊傷在寂靜中隱隱作痛,提醒著他每一次抉擇背後可能付出的代價。
他回想起昆侖冰峰上的血戰,回想起南太平洋那令人窒息的能量風暴,回想起那些犧牲的隊員和陸光煦那決絕的眼神。他們付出了如此巨大的犧牲,才勉強維持住今天的局麵,難道最終還是要將命運完全寄托於一個沉默的“看守者”和緩慢的研究進度嗎?
但激進方案的風險同樣巨大。“方舟加固”可能導致信標過載崩潰,反而提前打開“門扉”;“深空回聲”則可能像在黑暗森林中點燃火把,不僅無法威懾未知的獵手,反而會暴露自身的位置,引來滅頂之災。
這是一個沒有完美答案的難題。無論選擇哪條路,都像是在萬丈深淵上走鋼絲。
在經過了數周不眠不休的思考、推演和與核心人員的反複探討後,林峻最終做出了一個融合性的,也是極其艱難的決定。
“我們無法承受將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的風險,也不能在危機來臨時毫無準備。”他在一次擴大範圍的決策會議上宣布,聲音沉穩而堅定,“因此,我決定:以穩健路線為主軸,全力推進研究、防禦和協同;同時,批準‘方舟加固’和‘深空回聲’項目進入有限的、高度可控的實質性研究階段,但不授權執行。”
他環視眾人,目光銳利:“這意味著,我們需要為激進方案完成所有的技術儲備、風險評估和應急預案,確保當‘那個時刻’真的來臨,而我們判斷主動乾預是唯一或最佳選擇時,我們能夠迅速、有效地行動,而不是臨渴掘井。但同時,在獲得明確授權之前,絕不允許進行任何可能引發不可控後果的實際操作。”
這是一個折中的方案,試圖在保守與冒險之間找到一條狹窄的可行路徑。它要求第七區同時做好兩手準備,承擔雙倍的工作量和精神壓力。
沒有人反對。所有人都明白,這是目前情況下,最負責任,也最符合他們守望者身份的選擇。
命令下達後,第七區如同一個精密而龐大的機器,開始了雙線並行的超負荷運轉。研究室內,對星海信號和係統結構的破譯攻堅夜以繼日;工程區內,對大型“定波器”超載運行模式和星海信號逆向調製技術的秘密測試也在謹慎地進行。
蘇雨晴和她的“共鳴者”團隊,成為了連接兩條路線的橋梁和校驗器。他們需要同時為深化理解和風險評估提供關鍵的直覺感知和數據支持。
抉擇的重量,分攤到了第七區每一個人的肩上。他們知道,自己正在準備的,可能是一場無聲的豪賭,賭注是整個文明的未來。而發令槍響的那一刻,或許就隱藏在下一次星海信號的波動之中,隱藏在下一次現實結構的震顫之下。
他們能做的,便是在這前夜的寂靜裡,磨礪好手中的每一件工具,計算好未來的每一種可能,然後,等待著命運給予他們的,那個必須做出最終回答的時刻。
喜歡罪裁者請大家收藏:()罪裁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