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予安右胳膊上的石膏終於到了可以拆除的日子。醫生小心地鋸開那層堅硬的白色外殼,露出裡麵因為長時間不見陽光而顯得格外蒼白、甚至有些萎縮的臂膀。
雖然醫生叮囑還要避免劇烈活動和負重,但總算擺脫了那份笨重與束縛。
我媽來送午飯時,一眼就看到了他露出來的手臂,頓時喜上眉梢,連聲說:“好好好,拆了就好!這石膏打著多難受啊,現在活動起來就方便多了!這是大好事,值得慶祝!”
她圍著江予安,看著他能用兩隻手配合著接過她遞過去的湯碗,臉上的笑意更深了,仿佛拆掉石膏就意味著距離痊愈又近了一大步。
然而,與媽媽的欣喜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江予安本人的平靜,甚至可以說是沉寂。
他隻是微微牽動嘴角,對媽媽露出了一個算是回應的、淺淡的笑容,低聲道了謝,便沒了更多表示。我站在一旁,看得分明,那笑意並未抵達他的眼底。
我理解他為何高興不起來。
拆掉石膏,於他而言,或許隻是卸下了一個小的負擔,但那個更巨大、更根本的困境——他依舊因背部的褥瘡而不得不保持趴臥或側臥,無法自如坐起,更彆提站立——依然牢牢地禁錮著他。
這點手臂上的“自由”,在無法動彈的下半身麵前,顯得如此微不足道。
而且,我敏銳地察覺到,他這兩天的話變得格外少。除了必要的交流,他大部分時間都沉默著,不是看書,就是閉目養神。並且,他變得異常嗜睡。
我知道,這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晚上睡不好。創口的隱痛、長時間固定姿勢帶來的僵硬麻木、以及心理上的鬱結,都讓他的夜晚支離破碎。白天的這些昏沉睡意,是他疲憊身體不得已的補償。
有時,僅僅是上個廁所的功夫,回來就會看見,之前還被他拿在手裡翻閱的法律專著,已經滑落掉在了床邊的地上。而他,側臥在那裡,呼吸均勻綿長,甚至響起了輕微的、顯示他已陷入深睡的鼾聲。
我看著他又一次沉入睡眠的側臉,在午後的光線裡顯得安靜而脆弱。心頭像是被什麼東西輕輕揪了一下。拆掉石膏的“進步”似乎並沒有給他帶來多少慰藉,反而更襯托出主體困境的難以撼動。這種清醒認知下的無力感,或許正是他此刻沉默和嗜睡的深層原因。
我彎腰,輕手輕腳地撿起那本掉落的厚書,拍了拍上麵並不存在的灰塵,將它妥善地放在床頭櫃上。
然後,我拉過椅子,在他床邊坐下,就這麼安靜地守著他在破碎睡眠中艱難積攢的、一點點可憐的精力和慰藉。
他醒來,眼睫輕顫,緩緩睜開眼,視線還有些朦朧,便對上了我始終落在他身上的目光。
他沒有驚訝,也沒有立刻移開視線,隻是靜靜地回望了我幾秒,然後,那隻剛剛獲得自由、尚顯無力的右手,便從被褥中慢慢挪出,帶著初醒的溫熱,輕輕覆蓋在我放在床沿的手上。
他的手心有些乾燥,指腹因長時間臥床缺乏活動而略顯蒼白柔軟。他沒有用力緊握,隻是那樣輕柔地、完全地包裹住我的手指,帶著一種無需言說的熟稔與依賴。
我理解為這是一種安慰,一種無聲的、雙向的慰藉。
他用指腹在我手背上極輕地、來回地摩挲著,動作緩慢而溫柔,像春風拂過平靜的湖麵,漾開一圈圈細微的漣漪。
那輕柔的觸感,仿佛在無聲地訴說:“彆擔心,我沒事,隻是有點累。”又或者,他是在用這種方式,確認我的存在,安撫我因他嗜睡而產生的隱隱不安。
而我,則用我片刻不離的陪伴,用我始終凝望的目光,回應著他的撫摸。我微微翻轉手掌,與他十指輕輕交握,將我的溫度與力量也傳遞給他。我的沉默同樣在告訴他:“我知道,我都知道。你累就睡,我就在這裡,哪兒也不去。”
沒有過多的言語詢問“你還好嗎?”或者“是不是哪裡不舒服?”,我們之間仿佛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超越語言的頻率。
他的疲憊,他的無力,他的堅持,我都感同身受。而我的擔憂,我的守護,我的不離不棄,他也心知肚明。
陽光透過百葉窗,在病床白色的床單上切割出明暗交錯的光影,時光在這樣靜謐的緊握中仿佛變得緩慢而黏稠。
空氣中漂浮著消毒水、飯菜餘香和他身上淡淡的藥膏氣味,混合成一種屬於病房的、獨特的生活印記。
在這片安靜的相互依偎裡,我甚至生出一種奇異的錯覺,仿佛我們不是在充斥著病痛與無奈的醫院,而是在某個與世隔絕的角落,共同抵禦著外界的風雨。
這份在磨難中淬煉出的理解與默契,比任何轟轟烈烈的誓言都更讓我覺得心安與篤定。
他隻是需要休息,而我能給他的,就是這片不受打擾的、沉默的守護。直到下一次疼痛將他擾醒,或者直到夜幕再次降臨,開始新一輪的、循環往複的照料與陪伴。
喜歡取消婚禮的風,吹來了輪椅上的他請大家收藏:()取消婚禮的風,吹來了輪椅上的他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