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錢這事不知道怎麼就被媒體捕捉到了風聲。
被訛女孩捐出全部賠償金的話題很快衝上了熱搜。
緊接著,神通廣大的記者又挖出了陳威百萬捐款的記錄,兄妹二人的善舉並排出現在新聞裡,引發了又一波熱議。
“淚目了,小姐姐自己經曆了那麼可怕的事,還能把賠償金全捐出來?”
“哥哥也好棒,百萬說捐就捐,這一家人什麼神仙家風啊?”
“希望基金會用好這筆錢,真正獎勵到那些好人。”
熱度持續發酵時,一個更重磅的消息炸響了,顧遠捐了兩千萬。
這不算小數目,瞬間讓所有相關新聞的評論區都沸騰了。
“臥槽,兩千萬,顧總大氣啊!”
“這才是企業家的擔當,路轉粉了!”
“有錢人的支持就是這麼樸實無華且枯燥?”
“看到沒,這就是格局,希望這筆錢能真正用到實處!”
越來越多的媒體聞風而動,都想采訪事件的當事人。
電話、郵件、甚至有人找到了小區樓下,都被擋了回去。
最終,一家頗具影響力的官芳媒體通過層層關係,獲得了陳媛同意進行一次簡短電話采訪的機會。
電話接通,記者的問題小心翼翼又充滿敬意:
“陳女士您好,首先非常感謝您接受采訪。我們看到了您和您家人的捐贈行為,非常令人敬佩。
請問您當時是怎麼做出捐款決定的呢?您希望通過這個舉動傳遞什麼樣的想法?”
聽筒裡傳來陳媛清晰卻略顯輕柔的聲音:
“那筆錢本身的意義大於它的數額。它代表法律給了我一個清白,我把它捐出去,是希望它能變成一顆種子。”
她停頓了一下,似乎在組織語言。
“我和我哥捐的錢不多,隻是希望‘好人基金’能更充實一些。”
她的聲音稍微提高了一些,帶著一種溫和卻堅定的力量。
“希望以後大家再遇到需要幫助的人時,能少一點負擔多一點勇氣。
請相信,法律是站在好人這邊的。”
采訪內容被報道出來後,再次獲得了海量的點讚和轉發。
許多人評論說,從這個女孩平靜的話語裡,他們真的感受到了一絲久違的暖意,一份未來的希望。
風波似乎終於過去,善款有了歸宿,善意也得到了傳遞。
陳媛放下手機,重新窩回沙發裡,說實話被采訪是她沒有料到的。
電話裡那番宣言是最符合的她身份的說辭,儘管她對此持懷疑態度。
係統光屏上無聲地滾動著關於好人法出台後的網絡熱議。
數據顯示,73.4的受訪網民表示‘支持但會更謹慎’,‘等待看實際案例’仍是主流心態。
長期的恐懼和失望,需要更多的時間和成功的實證來稀釋。
陳媛的目光從那些“終於有法了,但我可能還是不敢”、“希望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彆被夾”的評論上掠過,輕輕嗯了一聲。
“我能理解。”
她聲音很輕,“法率能劃定底線,抬高惡行的代價,卻很難瞬間填平普通人心裡那道鴻溝。
畢竟怕麻煩,膽小是人性的一部分,無關對錯。”
“是的,宿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