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京靜公主的科理爾之行_紅警係統在都市的稱霸之路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紅警係統在都市的稱霸之路 > 第209章 京靜公主的科理爾之行

第209章 京靜公主的科理爾之行(1 / 1)

會談落幕,新國使團即刻著手收拾行囊,為次日啟程歸國做準備。此次與卡隆國的磋商,雖未完全達成出發時的既定目標,卻也並非毫無收獲——卡隆國已承諾派遣工程師,為新國的四代機技術研發提供援助。

新國外交部副部長尋到京靜時,她正立於庭院的鳳凰木下,凝視著火紅的花瓣緩緩落入手心。

“公主,返程航程已確認,明日上午十點的航班。”副部長遞上行程單,卻見京靜輕輕搖頭。

“我想多留幾日,你們先回國向首領複命。”京靜語聲輕柔,目光望向科理爾市區的方向,“來卡隆國這些天,一直忙於談判,沒能好好看看這個國家。我想四處走走,你們先把合作協議交給我哥,後續我會直接向他彙報。”

副部長雖有些意外,仍點頭應下:“那公主務必注意安全,有任何需求隨時聯係我們的駐卡工作人員。”他心中清楚,京靜對此次合作成果實則並不滿意,此番留下,既是想多了解卡隆國,也是盼著能尋到新的機會。

使團成員離開後,京靜換上了一身便裝——簡約的白色襯衫配卡其色長褲,褪去了王室的華貴,多了幾分學生時代的清爽。她沒有動用卡隆國安排的車輛,而是讓新國駐卡人員為自己協調了一輛車,帶著幾名隨從,在卡隆國首都科理爾隨意穿行。

京靜沿著街邊緩步而行,像普通遊客般打量著科理爾的街景:街角麵包店飄出焦糖香氣,店主與顧客笑著閒談;廣場上,孩童圍著噴泉追逐嬉戲,母親們坐在長椅上織著毛衣;不遠處的書店裡,陳列著卡隆國獨立戰爭時期的曆史書籍,封麵上的戰士眼神堅毅。這一切,讓她不由想起在瑞士讀書的日子——同樣是安靜的街道、平和的人群,氛圍卻截然不同。

她曾在瑞士的課堂上,聽教授闡述“西方民主製度的優越性”;也在日內瓦的街頭,見過民眾舉著標語遊行抗議。那時她總以為,民主就該是西方的模樣:多黨競爭、三權分立、街頭運動……回到新國後,她看到了另一番景象;如今來到卡隆國,又見到了第三種模樣——這個擺脫殖民統治僅數十年的國家,雖曾內亂頻發,卻漸漸穩住了局勢。更難得的是,這個曾長期貧窮落後的國家,在福克蘭政府的帶領下,短短幾年便實現了軍事突破,經濟也飛速發展,民眾臉上滿是對未來的篤定。

京靜走進一家咖啡館,點了杯當地特有的薄荷茶。鄰桌兩位老人正聊著卡隆國的變化,一位說“十年前買台電視機都得靠進口,現在咱們自己的工廠就能造”,另一位笑著接話“上次孫子說想當航空工程師,研發更先進的戰機,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沒有華麗辭藻,話語裡卻滿是對國家發展的自豪。

握著溫熱的茶杯,京靜忽然想起在瑞士時,一位非洲同學曾對她說:“很多西方人總說民主隻有一種模式,可他們忘了,每個國家的曆史、文化、國情都不同,就像非洲草原種不了歐洲鬱金香,新國的困境也沒法用瑞士的方法解決。”那時她尚不能完全理解,如今看著卡隆國的街景、聽著民眾的對話,忽然豁然開朗——民主從不是單選題,無關政黨數量,關鍵在於政府是否能為民眾謀福祉、能否帶領國家走向更好的未來,以及民眾是否支持當下的政府。新國,也該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就像鄰居夏國那樣。

接下來的幾天,京靜走遍了科理爾的圖書館、學校與工業區,也和不少卡隆國人聊過天。看著卡隆國新生代對政府的認可、工業區的繁忙景象,以及老人們交談時臉上的笑容,她的內心受到了極大觸動。

這觸動,讓她忍不住想起新國的現狀:西方製裁讓諸多行業舉步維艱,計劃經濟體製下,國家發展缺乏活力、進度緩慢,不少年輕人對未來感到迷茫。

京靜的記憶裡,始終存著一片不會融化的雪。那是她十二歲的冬天,在瑞士日內瓦的寄宿學校,清晨推開宿舍窗,阿爾卑斯山餘脈裹著皚皚白雪,將整座城市襯得像塊剔透的水晶。管家送來父親的信,信裡寫著“新國的冬天也下雪了,隻是路上的泥坑凍成了冰,百姓出門要裹三層厚布”。她攥著信紙站在窗前,第一次意識到,同一片天空下的冬天,竟會如此不同。

那時的她還不知道,“不同”會成為往後半生反複思索的命題。在日內瓦的課堂上,曆史老師用幻燈片展示西方各國的議會大廈,說“民主是讓每個公民都能發出聲音”;經濟學教授列舉西方國家的gdp增長曲線,說“富裕是民主製度結出的果實”。坐在課堂裡的她,悄悄埋下一個念頭:等自己長大,一定要把這些“好東西”帶回新國,和哥哥一起讓百姓過上像瑞士人那樣的日子。

於是,她成了圖書館裡最勤奮的學生,從《論法的精神》讀到《民主主義與教育》,從西方議會製研究到福利國家政策,筆記記滿了整整二十個筆記本。周末時,她會去日內瓦湖邊的廣場,看民眾舉著標語進行和平遊行,聽街頭藝人彈唱關於自由的歌謠;也會去當地的社區服務中心,看誌願者為移民提供語言培訓,看老人在公園裡悠閒喂鴿子。每一次觀察,都讓她對“民主”與“富裕”的向往更深一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畢業前夕,哥哥從新國打來電話,聲音比幾年前沉了些:“小靜,回來吧。新國需要你。”那時的新國剛經曆一場經濟危機,西方製裁像張密不透風的網,糧食短缺、工業停滯。京靜沒有猶豫,收拾好行李,告彆了生活十年的瑞士,登上了回國的航班。

機場外的道路坑坑窪窪,路邊廣告牌上“永遠跟隨領袖”的標語被風吹得卷了邊。京靜跟著哥哥的車隊穿過市區,看到民眾的歡呼,也看到穿著舊衣服的孩子,更看到了祖國工業的落後。她忽然發現,課本裡的理論與現實之間,隔著一條比阿爾卑斯山更難跨越的鴻溝。

回到新國後,京靜成了哥哥的特彆助理,負責製定民生與教育政策。她想參照瑞士的福利製度,卻發現新國財政根本無力支撐;想在農村推廣義務教育,又苦於沒有足夠的教師和校舍;試圖推動議會改革,讓更多基層代表進入決策層,卻遭到保守派的強烈反對。每一次嘗試,都像一拳打在棉花上,有力卻無處使。

有一次,她去南部貧困縣考察,看到一位母親抱著營養不良的孩子站在路邊,目睹了農村的貧瘠。她眼眶通紅地問:“為什麼我們的政策到不了這裡?”隨行官員歎了口氣:“公主,新國的問題太複雜了。西方的辦法,在咱們這兒行不通啊。”

那一夜,京靜在縣城招待所裡哭了很久。她想起在瑞士時教授說的“政策的生命力在於符合國情”,那時她不懂,如今才明白,沒有任何一種模式能直接照搬——就像在瑞士長勢喜人的鬱金香,種在新國的土地上,隻會因氣候不適而枯萎。

日子一天天過去,十年光陰像指間的沙悄然流逝。在京家三兄妹的努力下,新國總算有了些起色:糧食產量穩步增長,建起了小型工廠,部分農村通了公路。但西方的製裁從未停止,高端技術封鎖、國際貿易壁壘,讓新國的發展始終步履維艱。京靜看著哥哥日漸增多的白發,心裡既著急又無力。

直到接到出訪卡隆國的任務,京靜才終於有了新的期待——她想好好看看這個國家。出發前,她翻遍了關於卡隆國的資料:這個國家和新國一樣,獨立後也曾麵臨經濟困境,過去民眾的生活甚至比新國人更苦。可就是這樣一個國家,短短幾年裡實現了工業發展與軍事突破,甚至研發出自己的六代戰機、衛星係統與核武器。“一個和新國處境相似的國家,是怎麼走出困境的?”帶著這個疑問,京靜登上了前往科理爾的飛機。

初到卡隆國,京靜最先感受到的是風的溫度——不像新國的風那樣帶著寒冷的粗糲,科理爾的風是熱烈的。車隊駛入市區時,她忍不住打開車窗,看著路邊的景象:乾淨整潔的街道、錯落有致的樓房,穿著校服的孩子背著書包走在人行道上,商場櫥窗裡陳列著卡隆國本土生產的電器。最讓她驚訝的是,路邊公告欄上貼著政府的財政收支明細和民生項目進展,過往民眾會停下腳步認真查看,偶爾還會在意見簿上寫下建議。

“卡隆國也搞民主?”京靜忍不住問身邊的新國駐卡外交人員。對方點頭答道:“卡隆國的議會裡,有工人代表、農民代表,還有知識分子代表。但他們的民主不是西方那樣的——不會為了反對而反對,而是大家坐在一起商量著怎麼把國家建設好。主要決定權還是在總統手中,和西方不一樣。”

在卡隆國的日子裡,除了參與談判,京靜把更多時間花在了走訪調研上。她想為新國找到一條強大之路,而不是像現在這樣處處受製於人。

有一次,京靜在社區遇到一位曾在日落國留學的卡隆國官員。對方告訴她:“我在日落國時,也覺得西方的民主很好。但回國後才發現,卡隆國百姓最需要的不是街頭遊行,而是能吃飽飯、能看上病、能讓孩子上學。所以我們走了自己的路,讓政策惠及每一個人。”

喜歡紅警係統在都市的稱霸之路請大家收藏:()紅警係統在都市的稱霸之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年代:穿書八零,軍官老公動心了 在毀滅邊緣開花 夜色拂曉 零域建築師 雪葬紀元 星淵之下:地球的崛起 開局一木筏:大佬的求生日常 山醫逍遙行 漢末三國路 大國海軍,從北洋水師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