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盛京新生(下)_重生豐饒行者,開局明末救世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154章 盛京新生(下)(1 / 2)

接下來的時日,洪承疇以其驚人的精力和效率,開始係統性地在遼東大地推行《新世三約》,並依據滿、蒙、漢雜居的實際情況,將其細化為可操作的律令與政策。

首先頒布的是《遼東均田令》。告示貼在沈陽四門及各大市集,由新政官反複宣講,確保消息傳入每一個角落。

其核心在於徹底廢除原滿洲貴族的旗田製和各類莊園、圍場,將所有土地收歸“豐饒行轅”統一管理、分配。

對漢民來說這是天大的喜訊。法令明確,將優先分給無地、少地的漢民及剛剛獲得解放的包衣。

每人授田數額清晰,且前三年賦稅全免,之後征收的糧賦亦遠低於昔日滿洲統治時期。

更重要的是,明確“田畝之地,皆受仙師福澤,勤力耕種,必得豐饒”,給予了他們前所未有的底氣。

無數漢民捧著剛剛到手、蓋著鮮紅“豐饒行轅”大印的地契,熱淚盈眶,跪地朝著督師府和玄鹿棲息的方向叩拜不止。

“蒼天有眼!咱家也有自己的地了!”

“以後再不用給韃子當牛做馬,交那沒完沒了的苛捐雜稅了!”

這種實實在在的好處,比任何口號都更能收攏人心。許多青壯年主動報名參加由行轅組織的墾荒隊和水利修繕工程,積極性空前高漲。

對蒙古各部政策則顯靈活。承認蒙古部落對傳統草場的放牧權,但同樣收回大型貴族牧場。

推行“牧場承包,定畜輪牧”之策,鼓勵小型牧戶發展,並由豐饒行轅承諾,待局勢穩定,將引入玄鹿之力改善草場。

同時,鼓勵蒙民在條件適宜的河穀地帶學習耕種,行轅提供農具、種子和技術指導,實行“農牧並舉”,以增強抗災能力。

蒙古人中反應不一。下層牧民對“定畜輪牧”和改善草場的承諾非常感興趣,這關係到他們的根本生計。

一些台吉和頭人則對權力被削弱感到些許失落,但麵對明軍的絕對力量和洪承疇承諾的“草原普惠”,大多數人選擇了觀望和合作,畢竟,強大的滿洲都已煙消雲散。

對滿洲降眾這是最棘手的一部分。所有原滿洲貴族、官員的田產、莊園悉數充公。

對於普通滿洲旗丁和家屬,則實行“計口授田”,但分配的土地多為需要投入大量勞力開墾的邊角之地或新淨化的土地,且位置相對分散,避免他們聚族而居,形成新的勢力。

明確要求他們必須學習農耕,自食其力,徹底告彆過去依賴掠奪和奴役的生活方式。

屈辱、不甘、茫然,是大多數滿洲人的普遍心態。看著昔日屬於自己的廣袤田產被分給那些他們眼中的“奴才”,許多老者暗自垂淚,青年則憋著一股火卻無處發泄。

但在阿濟格、遏必隆等人恐怖下場的陰影下,無人敢公開反抗。他們默默地領取了那份微薄的土地,在明軍吏員的監督下,笨拙地拿起陌生的農具,開始了艱難的轉型。

緊接著是《廢籍令》。洪承疇宣布,在遼東之地,徹底廢除一切人身依附關係,無論原先是滿洲貴族的包衣、莊園奴仆,還是漢人中的賤籍,一概擁有平等的法律身份。

行轅下設的戶政司以極高效率開始了全麵的戶籍登記造冊。所有人口,無論滿、蒙、漢,皆需至指定地點登記姓名、年齡、原屬、技能,領取新的身份木牌。

漢人包衣們狂喜難以言表。他們撕掉身上象征奴籍的標記,排隊領取代表自由民身份的木牌時,許多人激動得渾身發抖,甚至暈厥。

這意味著他們及其後代,終於可以挺直腰杆做人了。

“再造之恩!洪督師和仙師娘娘是俺們的再生父母!”

這種感激之情,轉化為對新生政權極高的認同感和忠誠度。

原先的滿洲旗民心情複雜。他們失去了過去的特權身份,與昔日的“奴才”平起平坐,內心充滿了失落感。

但登記造冊也給了他們一種奇異的“安全感”——至少,他們被納入了新的體係,有了合法的身份,不再是隨時可能被清算的“餘孽”。一些識時務者開始努力表現,希望在新秩序中尋找立足之地。

蒙古人們對此政策普遍接受良好,他們本身的社會結構相對鬆散,廢除賤籍對他們的衝擊不大,反而覺得這明朝總督做事“講規矩”。

洪承疇將原沈陽皇宮的一部分區域改造為“遼東豐饒行轅”,作為最高權力機構。

行轅下設農政、工政、民政、刑名、教化、衛生等諸司,官員主要由三部分人構成:

一是洪承疇帶來的明軍文職軍官和新政推行官,他們是核心骨乾;

二是經過甄彆、願意合作的原遼東地區低級漢人官吏和知識分子,他們熟悉本地情況;

三是個彆表現積極、被認可的蒙古通譯和滿人,用以溝通蒙情。

同時,推行“保甲連坐”與“豐饒互助”相結合的基層管理製度。

十戶一甲,十甲一保,設甲長、保長,負責治安、賦稅、傳達政令。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但同時強調鄰裡互助,尤其在生產技術上,鼓勵漢民幫助蒙、滿新農戶,並將其作為考核“保甲”是否稱職的標準之一,旨在緩和民族矛盾,促進融合。

對於數量龐大的滿洲降俘和原住民,洪承疇的策略是“分而治之,勞以化之”。

貴族與官員如濟爾哈朗等,被集中居住在指定區域,行動受限,有專人看守。

他們被要求撰寫回憶錄,記述滿洲曆史尤其是與明朝的交戰史,並反思其“過錯”。這既是一種精神上的馴服,也是為將來可能的曆史編纂留下材料。

普通旗丁除了分得土地務農外,大量青壯年被組織起來,參與官道修繕、清理戰爭廢墟等公共工程。

勞動強度大,但有基本的口糧保障。在勞動中,他們被混合編隊,打破原有的旗屬界限,並由新政推行官隨時宣講《新世三約》要義。

這種體力消耗與思想灌輸的結合,極大地消耗了他們的精力,磨蝕著反抗意誌。

洪承疇明確下令,鼓勵甚至要求學習漢語、書寫漢字。在沈陽設立“蒙學堂”,首批招收的除了漢民兒童,也有滿洲和蒙古的孩童,從小進行語言和文化的熏陶。

在沈陽城中心,原有一處薩滿祭祀的場所,被洪承疇下令徹底拆除。在其基礎上,他親自規劃,動用俘獲的工匠和勞力,興建起遼東第一座“豐饒祠”。

祠廟風格古樸莊嚴,不尚奢華。正殿不立神像,隻懸掛一幅巨大的、繡有稻穗交織圖案的壁毯。

殿前廣場立一石碑,正麵以遒勁筆力鐫刻“無私、利他、普惠”六個大字,是為豐饒之道的核心要義;

背麵則銘文記述豐饒玄鹿如何助王師克複遼東、治愈傷患,以及洪督師如何依此道在盛京釋俘虜、撫流民、平冤獄、興百業的諸多事跡。

豐饒祠的建立,不僅是一個祭祀場所,更是一個政治象征和精神燈塔。


最新小说: 武俠召喚,開局創建天外天 萬界源琉 瀚海狂瀾 穿成獵戶極品妻,彆人餓肚我炫肉 吾乃輪回尊者 老夫子之打工皇帝 京圈太子爺的神秘未婚妻 楓林之遇 剪得一個機器人男友 五歲家主駕到,重振家族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