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第一縷陽光灑在梁山泊,升騰起嫋嫋白霧。
山腳下人聲鼎沸,比往日還要熱鬨數倍。
在通往梁山的各條小道上,拖家帶口的百姓絡繹不絕
幾個剛從山上領了農具下來的老漢,正坐在路邊歇腳,臉上洋溢喜悅,大聲談論著。
“老天開眼啊!俺活了六十多年,頭一回見到山寨頭領分田分地,還不要咱賣兒賣女!”
“可不是嘛!王頭領仁義!說是隻收十一的租子,剩下的全是咱自己的!這世道,上哪找這好事去?”
旁邊一個挎著包袱的落魄青年路過,插話。
“俺是從鄆城逃荒來的,聽說梁山不光分地,還管保護,不受官府欺壓,不受強人騷擾!俺就帶著老娘來了!”
“來了就對了!瞅見沒,”
其中一個老漢指著遠處開墾的田野和忙碌的人群。
“這兒乾活踏實,心裡敞亮!”
高處聚義廳前,劉備一襲青衫迎風而立,俯瞰著山下熱火朝天的景象。
他效法曹操屯田之策,整合梁山周邊無主荒地,大規模組織開墾。
不僅設立了屯田都尉專司管理,更定下規矩,麾下所有頭目嘍囉,操練之餘必須輪流下地勞作。
此舉深謀遠慮,既能自給自足,又能鍛煉隊伍,保持吃苦耐勞的本色,避免驕奢淫逸。
同時大力鼓勵山寨家眷下山定居耕種,對於四方投奔的流民,梁山提供土地和種子,僅收微薄租稅。
水泊之上,阮小二站在船頭高聲吆喝。
“撒網!快!”
數十條漁船同時動作,漁網灑下,在朝陽下閃著銀光
阮小五和小七各領一隊,穿梭在蘆葦蕩中。
“今日收獲不少!”
阮小七拎起一尾活蹦亂跳的大鯉魚,笑得見牙不見眼。
阮氏三雄的水軍既是戰師,也是漁夫,組織起大規模的捕撈和養殖。
每日漁船歸來,魚蝦堆積如山,經晾曬製成耐儲存的魚乾,成為重要的軍糧和貿易物資。
山後傳來叮叮當當的打鐵聲,湯隆赤著上身,在爐火前揮汗如雨。
他的軍械作坊不僅打造修繕兵器戰甲,更批量生產優質農具,自用之外,還對外銷售,廣受歡迎。
更令南來北往的客商稱奇的是,梁山不再劫掠過往商隊,而是收取合理規費,承諾在梁山地界保其平安。
在這亂世中,這種付費平安的服務堪稱稀缺,這反倒讓客商們趨之若鶩。
這一係列措施成效卓著,山腳下的集市規模越來越大。
梁山出資修建了一排排免費商鋪為商旅遮風擋雨,用自產的魚鹽,農具,交換外界的糧食,鐵料等物資。
因梁山誠信經營,安全無虞,很快這裡便成了方圓百裡最熱鬨的貿易集散地,終日人聲鼎沸,交易繁忙。
劉備立於山巔,俯瞰著腳下這欣欣向榮的景象,心中欣慰。
在這崩壞的亂世,他總算為追隨者撐起了一片可安居樂業的天地。
“哥哥。”
朱貴快步走來,遞上名冊。
“今日又來了三百二十七戶,都安置妥當了。”
劉備接過名冊,目光掃過密密麻麻的名字,輕聲道:“吩咐下去,今夜熬些肉粥分與新人。天寒地凍的,讓他們暖暖身子。”
“大哥仁義!”
朱貴由衷讚歎,隨即壓低聲音:“隻是糧倉…”
劉備擺手打斷:“兄弟不必憂心。八百裡水泊是天賜糧倉,阮氏兄弟昨日又捕得三千斤鮮魚。湯隆的工坊這幾日打造了二百把新農具,開春耕種不愁。”
他轉身取出兩封親筆信,語氣凝重。
“朱貴兄弟,眼下有更要緊的事。需派最得力的使者,一封送往少華山,務必親手交到神機軍師朱武手中,邀他上山共謀大義。另一封送至建康府,延請神醫安道全先生。告知先生,若有所需,或有所慮,梁山傾力滿足。”
劉備便是這般,做事總能將心比心,急他人之所急,想他人之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