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景枝沒有直接回答,隻是抬眼,朝她淺淺笑了笑:“我隻是有這樣一個打算,到時候再看吧。”
她頓了頓,又道,“妙妙,我等會兒還要去趟出版社,問問下期欄目需要什麼題材,免得悶頭亂投。”
“你還真是說乾就乾。”林妙妙忍不住搖頭,“原先忙裁縫鋪忙到飛起,現在又切換成文學青年的節奏,我要是有你一半的執行力,化學公式都能倒背如流。”
杭景枝被她逗笑,微微彎眸:“裁縫鋪那邊,張師傅早就讓我安心備考。再說高三衝刺,哪有空成天跑訂單?寫稿恰好——晚上熄燈前還能擠出一兩個小時。”
“也是。”林妙妙托著腮幫,嗓音裡帶了點佩服,“省時、省力、還能掙稿費,等你拿到錄取通知書,身上指不定又多了幾張存折。”
“存折多也不嫌棄。”杭景枝眨了眨眼,半是玩笑、半是認真,“將來念書花銷大,我得先給自己鋪條路。”
“那你快去吧,我啊還得淘幾本高考練習冊刷刷題。”
出版社就在對街一棟舊式磚樓裡。
“景枝你來了?”杭景枝一進門,坐在近門口位置的陳編輯就熱情的開口打招呼。
杭景枝也忙笑著回應。
陳編輯年約40,在這家出版社乾了10年了,這陣子在投稿上很多事情,杭景枝都是直接跟他對接的,一來二往,陳編輯已經對她很熟悉,笑著道,“《過雪的城》反響不錯,讀者來信誇你文筆細膩。正好總編在,剛還念叨你來著。”
杭景枝來到辦公室門口,敲了敲門,聽到裡麵的聲音才走進去。
總編一見到是她,立刻高興得很,“景枝,快坐,是又有稿件要投給我們出版社了?我們出版社呀,最近收的你幾篇稿子都不錯,真看不出來才讀高三的小姑娘那麼有靈氣。”
杭景枝笑道:“那是因為總編你是我的伯樂,我今天來呀,是想看看最近需要什麼類型的稿件題材,我往這個方向靠攏一下。”
總編挑眉,眼裡滿是欣賞:“你之前給《昆侖》、《新風文藝》的幾篇投稿都很不錯,我們出版社最近打算新開一個“鄉音”專欄,需要幾篇實地調研類的散文或采訪記錄。所以呀,我們計劃組織幾個人去市圳鄉走一趟,就定在五一那幾天。你要是感興趣呀,可以跟我們一起去。”
杭景枝聽完,腦中飛快地轉著日曆節奏。
鄉村調研對於她來說是一個豐富的實踐經曆。
而且整天埋頭在書本上也是悶得慌,去市圳鄉調研的同時也可以順便貼近大自然,體驗鄉土風情,正好可以勞逸結合一下。
她想去參加。
“總編,五一學校假期剛好有5天。”她語調不急不緩,“學校沒有安排考試,我可以去。”
總編一怔,沒想到她回複的那麼爽快,笑道:“行啊,這份利索勁我們出版社就缺這樣的。那就算你一個了。這個市圳鄉距離京市好在也不遠,坐車3個小時就到了,不過......”
她抬起頭,正對上總編笑眯眯的目光,後者忽然語氣一轉,“你還是高中生,我們要在市圳鄉待好幾天呢,你還是得提前跟家裡人打個招呼。”
杭景枝愣了一下,“我母親現在不在京市……這調研不算什麼危險工作,不用通知也行。”
總編聞言,咳了一聲,狀似隨口一問:“那位沈團長算不算你家裡人啊?”
杭景枝怔住了。
總編笑得意味十足,拿起桌上的水杯抿了一口,語調輕快又帶了點調侃:“景枝你可彆跟我打哈哈,沈團長我也認識,去年有個軍地采訪活動,我跟沈團長的父親、爺爺也見過幾麵。當時他們還提到了你之前在《昆侖》上投的那篇稿件,感覺沈家一家呀對你都格外關心。”
“你這次下鄉調研,要是真不提前打聲招呼。我可怕沈家來找我要人了。”
杭景枝點了點頭,溫聲道:“我會說一聲的。”
許伯琮敲門進來,把一本新雜誌放到沈硯坻的桌上。
“老沈,你訂的雜誌到了。”許伯琮抬手擦了擦因為訓練額頭出的汗,又念叨一句,“你說你一個團長,怎麼突然間喜歡上看文學刊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