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三湘大地,褪去了戰火的焦痕,田埂上冒出新綠,湘江兩岸的村落裡,炊煙嫋嫋升起,久違的安寧籠罩著這片飽經滄桑的土地。第三次長沙會戰的勝利,不僅讓華中戰場迎來了戰略相持的穩固局麵,更讓“軍民同心”的種子深植於每一寸土壤——龍淵與鬨鬨的傳奇固然耀眼,但這場勝利的根基,終究是無數軍民用智慧與熱血澆築而成的豐碑。
第九戰區指揮部組織的“抗戰經驗交流會”在長沙城郊的一座農莊舉行,參會者既有前線將領、戰術專家,也有遊擊隊員、鄉村保長,甚至還有自發參與抗戰的工匠、商販。薛嶽將軍特意讓龍淵坐在主位一側,笑著說道:“今天不談戰略部署,隻聊‘智慧’二字。三次長沙會戰,我們能以弱勝強,靠的不僅是炮火與勇氣,更是軍民攜手迸發的無窮智慧。龍淵和鬨鬨的葫蘆是智慧,百姓們的土辦法是智慧,將士們的戰術創新也是智慧!”
話音剛落,來自瀏陽縣的保長王大爺便站起身,黝黑的臉上滿是自豪:“薛長官說得對!鬼子來犯時,我們老百姓也沒閒著。龍先生的葫蘆能讓路麵變泥濘,我們就跟著學,在鬼子必經的田埂上挖暗溝、鋪稻草,表麵看著平整,鬼子的卡車一壓就陷;鬨鬨能讓鬼子的糧食受潮,我們就把自家的石灰、草木灰拿出來,偷偷撒進鬼子的臨時糧倉,讓他們吃不上一口乾淨飯!”
王大爺的話引發了共鳴,來自平江的遊擊隊員小李補充道:“我們山區的百姓更有辦法!鬼子怕葫蘆的‘妖術’,我們就利用這一點,在山林裡掛紅燈籠、吹牛角號,再讓識字的老鄉寫些‘葫蘆在此,倭寇速退’的標語。鬼子夜裡看到紅燈籠晃動,聽到牛角號聲,以為是葫蘆來了,嚇得連夜逃竄,我們不費一兵一卒就守住了好幾處隘口!”
會場裡響起陣陣笑聲,薛嶽將軍示意大家安靜,語氣凝重:“這些看似‘土氣’的辦法,恰恰是勝利的關鍵。日軍裝備精良,但他們不熟悉地形,不了解民心,更不懂我們中國人‘眾誌成城’的道理。龍淵和鬨鬨的能力是獨特的,但如果沒有百姓們的通風報信、協同配合,沒有將士們的正麵牽製、戰術呼應,葫蘆的心理戰也難以發揮到極致。”
龍淵深有感觸地點點頭,他想起第三次長沙會戰中,自己和鬨鬨在新牆河設伏時,正是當地漁民駕著小漁船,悄悄將他們送過暴漲的河水;在青楓峽伏擊補給車隊時,是山民們帶著鐮刀斧頭,提前砍倒了成片的樹木,為鬨鬨操控碎石滾落創造了條件。“薛長官說得沒錯,”龍淵站起身,舉起胸前的葫蘆,“鬨鬨的能力再強,也離不開軍民的支持。每一次奇襲的成功,背後都有無數雙眼睛在守望,無數雙手在相助。這不是我和鬨鬨兩個人的功勞,而是全體軍民共同的勝利。”
葫蘆表麵泛起柔和的綠光,鬨鬨傳遞來一陣謙遜的意念,似乎也在認同龍淵的話。它的“軍服能量庫”裡,不僅存儲著日軍的負麵情緒,更記錄著無數軍民協作的溫暖瞬間——那些為它指引日軍蹤跡的牧童,那些為它修補葫蘆掛繩的老工匠,那些冒著炮火為它傳遞情報的聯絡員,都成為了它能量中最純粹的部分。
交流會的氛圍愈發熱烈,大家紛紛分享著自己的“抗戰智慧”:有老兵發明了“土製地雷”,用陶罐裝滿炸藥和鐵釘,埋在鬼子的行軍路上,威力不亞於正規武器;有裁縫鋪的老板,將棉布浸透煤油後縫進棉衣,送給潛伏的遊擊隊員,既保暖又能在關鍵時刻點燃充當火攻武器;還有學堂的先生,用毛筆蘸著桐油在紙上寫字,製成“油紙情報”,藏在柴火、農具裡,安全傳遞了無數重要消息。
重慶來的軍事觀察員在筆記本上飛快記錄,感慨道:“我原本以為長沙會戰的勝利,主要依靠的是特殊戰力和戰略部署,現在才明白,真正的力量來自於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人。軍民同心,其利斷金,這才是中國抗戰最強大的武器!”
交流會結束後,龍淵帶著鬨鬨,跟著王大爺去了瀏陽縣的鄉村。沿途所見,處處是軍民協作的繁忙景象:百姓們和士兵一起加固河堤,將其改造成可防禦的工事;工匠們用木材和鐵皮,仿製出“假火炮”“假坦克”,布置在陣地前沿,迷惑日軍偵察機;婦女們則坐在庭院裡,搓麻繩、做布鞋,為前線將士準備物資,孩子們也拿著紅纓槍,在村口站崗放哨,盤查可疑人員。
“龍先生,你看那片稻田!”王大爺指著遠處的田地,隻見稻田裡的田埂被修整成了縱橫交錯的“迷宮”,“我們按照薛長官‘天爐戰法’的意思,把稻田改造成了‘水田陷阱’。鬼子的坦克、卡車進不來,步兵進來就會陷在泥裡,我們的士兵就能在田埂後麵伏擊他們!”
龍淵順著王大爺指的方向望去,隻見幾名士兵正在百姓的指導下,在稻田裡埋設簡易觸發裝置,鬨鬨突然傳來一陣興奮的意念,葫蘆表麵綠光閃爍。它似乎對這些“土辦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悄悄釋放出一絲能量,讓田埂上的泥土變得更加鬆軟,進一步增強了陷阱的威力。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鬨鬨也在幫忙呢!”王大爺笑著說,“現在村裡的百姓都知道,這個葫蘆是咱們的‘守護神’。孩子們見到它就喊‘葫蘆仙’,老人們還會給它供奉自家種的瓜果。它保護我們,我們也想著能為它做點什麼。”
龍淵心中一陣溫暖。他發現,經過三次長沙會戰,葫蘆已經不再是自己一個人的“夥伴”,而是成為了軍民心中的精神寄托。百姓們不再畏懼戰爭,而是將對和平的渴望,轉化為支持抗戰的實際行動。這種發自內心的凝聚力,比任何武器都更具力量。
不久後,日軍為了試探華中戰場的防禦虛實,派出一支千人規模的部隊,從鄂南潛入湘北,企圖襲擾平江縣城。消息通過百姓的“烽火台”山頂點燃的柴火)和“消息樹”放倒的特定樹木),迅速傳遞到了第九戰區指揮部和龍淵手中。
薛嶽將軍當即下令:“以百姓為眼,以遊擊隊為骨,以正規軍為盾,讓鬼子再嘗嘗軍民同心的厲害!”
龍淵接到命令時,正和鬨鬨在平江鄉村協助百姓加固防禦工事。他沒有急於發動奇襲,而是先召集了當地的遊擊隊員和鄉村保長,商議對策。“鬼子這次來的是精銳,裝備精良,而且吸取了之前的教訓,戒備森嚴。”龍淵說道,“但他們孤軍深入,補給困難,而且不熟悉這裡的地形。我們可以利用‘軍民聯防’的優勢,層層阻擊,把他們引進我們的‘口袋陣’裡。”
保長們立刻行動起來,組織百姓疏散到安全區域,同時破壞了鬼子必經之路的橋梁、道路;遊擊隊員則分成若乾小隊,在山林中設伏,用土製地雷、弓箭、石頭等武器,不斷襲擾日軍,延緩其行進速度;龍淵和鬨鬨則負責在“口袋陣”的核心區域——平江城郊的石牛寨,布置最終的伏擊。
石牛寨是一處天然的險峻要塞,三麵環山,一麵靠河,隻有一條狹窄的山路通往山頂。龍淵讓鬨鬨操控山體,將山路兩側的岩石、樹木改造成隱蔽的陷阱,同時收集日軍之前潰退時留下的負麵能量,準備發動心理攻擊。百姓們則在山下的河道裡投放了大量的竹筏和石頭,阻斷日軍的水上退路。
當日軍艱難地穿過山林,抵達石牛寨山腳下時,早已疲憊不堪。他們一路上遭到遊擊隊的不斷襲擾,又被百姓破壞的道路耽誤了行程,士氣低落。帶隊的日軍少佐看著陡峭的山路,心中猶豫不定,但想到此次任務的重要性,還是下令部隊繼續前進。
當日軍進入山路中段時,龍淵一聲令下,鬨鬨立刻發動能力。山路兩側的岩石突然滾落,樹木轟然倒塌,將日軍的隊伍切成了數段。同時,鬨鬨釋放出積攢的負麵能量,日軍士兵的腦海中瞬間浮現出之前“裸奔”潰退、被藤蔓纏繞的恐怖畫麵,士氣瞬間崩潰。
“是葫蘆!是葫蘆來了!”一名日軍士兵大喊著,扔下武器掉頭就跑。其他士兵也紛紛效仿,隊伍瞬間陷入混亂。
就在這時,山林中響起了衝鋒號,遊擊隊員們從隱蔽處衝出,百姓們也拿著鋤頭、扁擔趕來,和遊擊隊員一起追擊日軍。石牛寨山頂上,中國軍隊的正規軍也發起了攻擊,輕重機槍火力全開,將日軍逼進了絕境。
龍淵和鬨鬨則在混亂中精準打擊日軍的軍官和機槍手。鬨鬨還操控著山路的泥土,讓日軍士兵紛紛陷入泥濘,難以逃脫。這場戰鬥持續了不到兩個小時,日軍千人部隊被殲滅八百餘人,被俘一百餘人,隻有少數殘兵僥幸逃脫。
戰鬥結束後,百姓們自發趕來清理戰場,救治傷員。一名白發蒼蒼的老奶奶,端著一碗熱氣騰騰的米湯,走到龍淵麵前,顫巍巍地說:“龍先生,辛苦了!喝碗米湯暖暖身子。你們保護我們,我們也能幫你們打仗!”
龍淵接過米湯,心中暖流湧動。他看著周圍忙碌的軍民,有年過花甲的老人,有十幾歲的少年,有拿著武器的士兵,有握著鋤頭的農民,他們雖然身份不同,卻有著共同的目標——保衛家園。正是這些平凡的人,用不平凡的智慧和勇氣,構築起了抗戰勝利的堅實基石。
消息傳到長沙,第九戰區指揮部再次召開慶功會。薛嶽將軍在會上深情地說:“石牛寨之戰,再次證明了軍民同心的強大力量。龍淵和鬨鬨的奇襲固然精彩,但如果沒有百姓們的通風報信、破壞道路,沒有遊擊隊員的持續襲擾,沒有正規軍的正麵攻堅,這場勝利也無從談起。抗戰的勝利,從來不是某個人、某支部隊的功勞,而是全體中國軍民共同奮鬥的結果!”
吳參謀長補充道:“從第一次長沙會戰的‘天爐戰法’,到第三次會戰的‘心理威懾’,再到如今的‘軍民聯防’,我們的抗戰模式在不斷創新,而創新的源泉,正是來自於軍民的智慧。百姓們熟悉地形、了解民情,將士們精通戰術、善於攻堅,兩者結合,便能爆發出無窮的戰鬥力。”
龍淵在會上也分享了自己的感悟:“我和鬨鬨隻是這場偉大抗戰中的一份子。鬨鬨的能力,是在軍民的支持下不斷成長的;我們的每一次勝利,都離不開百姓們的默默付出。軍民同心,就像魚兒離不開水,草木離不開土。隻要我們始終團結一心,就沒有戰勝不了的敵人,沒有實現不了的勝利。”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葫蘆表麵泛起明亮的綠光,鬨鬨傳遞來一陣激昂的意念,似乎在為軍民同心的偉大力量喝彩。它的葫蘆空間裡,新收集的日軍軍裝能量與軍民協作產生的正能量相互交融,讓它的能力達到了新的高度,不僅能操控地形、發動心理攻擊,還能傳遞出一種溫暖的“守護能量”,讓身邊的軍民感到安心與勇氣。
隨著時間的推移,“軍民同心”的抗戰模式在華中戰場廣泛推廣。各地紛紛成立了“抗日自衛隊”“情報聯絡站”“物資供應隊”,百姓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為前線部隊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支持。士兵們也更加注重與百姓的聯係,幫助百姓耕種、修建水利,保護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軍民之間形成了魚水情深的深厚情誼,成為了抗戰勝利的最堅實保障。
龍淵和鬨鬨依舊活躍在抗戰前線,他們不再僅僅是奇襲破敵的“特種兵”,更成為了軍民協作的“紐帶”。他們帶著遊擊隊員學習山地作戰技巧,指導百姓製作簡易防禦工事,將鬨鬨的能力與百姓的土辦法相結合,創造出了更多獨具特色的抗戰戰術。
有一次,日軍派出飛機轟炸長沙周邊的物資倉庫。龍淵讓百姓們在倉庫周圍搭建了大量的“假倉庫”,用稻草和木材製成逼真的糧袋、彈藥箱,同時讓鬨鬨操控空氣,在假倉庫上方製造出煙霧效果。日軍飛機果然上當,對著假倉庫狂轟濫炸,而真正的物資倉庫則在百姓和士兵的保護下安然無恙。
還有一次,日軍試圖封鎖湘江航道,切斷中國軍隊的水上補給線。龍淵和百姓們一起,用漁船和木筏搭建了“水上浮橋”,同時在江底埋設了大量的竹樁和鐵鏈。當日軍的巡邏艇駛來,被竹樁和鐵鏈纏住螺旋槳,動彈不得時,埋伏在兩岸的遊擊隊員和百姓們立刻發起攻擊,一舉摧毀了日軍的巡邏艇,恢複了湘江航道的暢通。
這些看似平凡的勝利,彙聚成了抗戰的洪流,一點點侵蝕著日軍的侵略根基。日軍在華中戰場的處境愈發艱難,不僅麵臨著中國軍隊的正麵打擊,還要應對無處不在的遊擊襲擾和百姓抵抗,士氣低落,補給困難,再也無力發動大規模進攻。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通過廣播宣布無條件投降。消息傳到長沙,全城沸騰。百姓們湧上街頭,敲鑼打鼓,燃放鞭炮,歡呼雀躍。龍淵和鬨鬨站在天心閣上,看著下方歡慶勝利的人群,心中充滿了感慨。
薛嶽將軍走到龍淵身邊,拍了拍他的肩膀:“勝利了!我們終於勝利了!這是全體中國軍民共同的勝利,是智慧的勝利,是勇氣的勝利,是團結的勝利!”
龍淵點點頭,撫摸著胸前的葫蘆。葫蘆空間裡,那些曾經承載著恐懼、羞恥能量的日軍軍裝,如今都化作了和平的見證。鬨鬨傳遞來一陣平靜而喜悅的意念,似乎也在為這來之不易的勝利歡呼。
在慶祝勝利的遊行隊伍中,百姓們舉著寫有“軍民同心,抗戰必勝”“葫蘆顯威,倭寇投降”的標語,簇擁著龍淵和薛嶽將軍等抗戰英雄。王大爺牽著一個虎頭虎腦的小男孩,走到龍淵麵前,指著葫蘆對小男孩說:“孩子,記住這個葫蘆,記住這些英雄,更要記住,是我們全體中國人團結一心,才趕走了侵略者!”
小男孩似懂非懂地點點頭,伸出小手,輕輕摸了摸葫蘆。葫蘆表麵泛起柔和的綠光,仿佛在回應著小男孩的觸摸。
勝利之後,龍淵沒有接受任何高官厚祿,而是帶著鬨鬨,回到了湘北的鄉村。他將葫蘆空間裡繳獲的物資全部捐贈給了百姓,幫助他們重建家園。鬨鬨則繼續用自己的能力,幫助百姓改良土壤、修複河道,讓這片飽經戰火的土地重新煥發生機。
許多年後,當人們回憶起三次長沙會戰,依然會說起龍淵與鬨鬨的傳奇,說起那些軍民同心、智慧抗敵的故事。葫蘆的傳說成為了流傳千古的佳話,而“軍民同心”的精神,則成為了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在麵對困難與挑戰時,始終團結一心,奮勇前行。
湘江的水靜靜流淌,見證著這片土地的滄桑與輝煌。龍淵和鬨鬨的故事,如同湘江岸邊的燈塔,照亮了曆史的天空;而軍民智慧譜寫的讚歌,則如同永恒的旋律,在中華大地上代代相傳,成為了勝利最堅實的基石,成為了民族複興最強大的動力。
喜歡重生葫蘆戲寇我在北平扒褲衩請大家收藏:()重生葫蘆戲寇我在北平扒褲衩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