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影號”攜帶著未啟的門扉之謎與沉甸甸的遠古信息,悄然返航呂宋。其帶回來的,並非預想中能立刻扭轉乾坤的星隕神器,而是一份更為龐大、也更為沉重的“遺產”——關於一個失落文明的輝煌、悲壯與其所麵對的恐怖之敵的驚鴻一瞥,以及一個關於文明成長路徑的深刻詰問。
李參將在得知最終決定後,沉默了許久。他望著南方海域的方向,最終隻是重重地歎了口氣,沒有責備,也沒有堅持。或許,在親眼目睹了“龍威”號與深淵之門的同歸於儘後,他內心深處也明白,有些力量,確實不是現階段的人類可以輕易駕馭的。那信息流中“承吾敵”三個字,蘊含的因果太過恐怖。
陳默和玄璣子則立刻投入了對帶回信息的梳理與解讀工作。那龐大信息流中蘊含的、關於“多相水晶核心”更基礎的原理闡述,如同醍醐灌頂,為之前許多晦澀難懂的藍圖細節提供了理論支撐。這並非直接的技術圖紙,而是通往技術的“哲學”與“數學”。
“我們之前一直在試圖‘模仿’藍圖的結構,”陳默興奮地對核心團隊成員說道,“但現在我們開始‘理解’它為何要如此結構!這關於能量在多維場域中的流轉規律,關於物質與靈能的基態耦合……總督大人留下的‘鑰匙’,現在才真正開始向我們展示鎖孔後的世界!”
研究的重心發生了微妙的轉變。從急功近利的“複現”,轉向了更為紮實的“理解”與“推導”。基於新的認知,“雷霆司”開始著手修訂“多相水晶核心”的研發路徑,雖然完整核心的製造依舊遙遠,但一些衍生的、相對基礎的技術突破開始湧現:更高效的能量傳輸與存儲材料,初步的場域穩定技術可用於改善通訊和探測環境),以及對靈能更為精細的觀測和引導方法。
這些“副產品”雖然不具備毀天滅地的威力,卻如同涓涓細流,開始反哺呂宋的整個工業與技術體係。格物學堂的教材被迅速更新,新一代的學子們開始接觸到一個更加係統、也更加接近宇宙本質的知識體係。
與此同時,關於星隕文明與“聖主”信息流中稱之為“虛空掠食者”或“秩序之敵”)關係的碎片信息,經過玄璣子與陳默的共同努力,被拚湊出了一個模糊而駭人的輪廓:
“聖主”並非某種自然誕生的邪惡神隻,它更像是一種在宇宙尺度上存在的、以吞噬有序文明與物質為生的現象或機製。星隕文明在其鼎盛時期遭遇了它,並與之爆發了波及星河的戰爭,最終不敵,殘存的火種散落各方,以期躲避並尋找對抗之法。蒼梧大陸的“聖主”,可能隻是其中一個微不足道的“觸須”或者被其汙染、同化的前哨。
這個認知,讓所有知情者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渺小與壓力。他們的敵人,遠比想象的更加龐大和恐怖。
在這一背景下,呂宋基地內部關於未來發展路徑的爭論,雖然並未完全消失,卻逐漸趨於統一。無論是李參將代表的軍方,還是陳默代表的技術派,都達成了一個核心共識:在真正理解並掌握“多相水晶核心”所代表的的力量層級之前,在自身文明沒有做好承擔相應“因果”的準備之前,生存、發展、夯實根基,是壓倒一切的首要任務。
“我們不能再將目光僅僅局限於南海一隅,甚至不能隻盯著蒼梧大陸。”在一次高層戰略會議上,李參將首次明確提出了戰略轉變,“我們需要更廣闊的空間,更多的人口,更強的工業能力,來支撐未來的挑戰。總督大人當年提出的‘星辰大海’,並非虛言。”
一個名為“深藍基石”的長期發展規劃被提上日程。其核心要點包括:
1.技術擴散與工業升級:在確保核心軍事技術保密的前提下,有計劃地將部分成熟的、利於民生的工業技術如改良農具、基礎機械、公共衛生設施)向大明本土,特彆是東南沿海省份推廣,提升整個帝國的生產力水平,也為未來的技術躍進培育土壤和市場。天津衛格物分苑的作用被進一步提升,成為技術北傳的樞紐。
2.海洋擴張與資源獲取:加大對新大陸美洲)、澳洲以及南洋各群島的探索與開發力度,建立更多的海外補給點和潛在殖民地,獲取那裡豐富的礦產資源、土地和戰略空間。為此,新一代的、更適合遠洋航行和殖民的蒸汽風帆混合動力船隻開始設計。
3.人才培養與體係建立:擴大格物學堂的規模,建立更完善的技術等級認證和晉升體係,吸引大明境內更多的人才投身於“格物”事業。同時,開始秘密遴選和培養能夠理解和研究星隕信息、具備跨學科思維的戰略科學家。
4.對蒼梧大陸的長期監控與隔離:放棄短期內反攻蒼梧大陸的激進想法,轉而建立永久性的海上監控網絡,嚴密監視大陸上“聖主”汙染的變化。同時,研究信息流中提到的“淨化”相關理念,嘗試尋找遏製或逆轉汙染的方法。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這個規劃,務實而長遠,它承認了當前的局限,也將目光投向了更遠的未來。
就在“深藍基石”計劃悄然啟動的同時,一個意想不到的發現,為這略顯沉重的基調帶來了一絲異樣的色彩。
一名“雷霆司”的技術員,在對“深藍之鑰”與遺跡共鳴時的能量數據進行深度複盤分析時,注意到了一個極其微弱、幾乎被淹沒在主信號背景噪音中的異常能量印記。這個印記並非來自遺跡,也非“深藍之鑰”本身,其頻率特征……與淩雲總督的靈能特征有著高度相似性,但又似乎更加……彌散和融入了某種更大的背景之中。
“這……這不可能!”技術員最初以為是自己計算錯誤,但反複驗證後,結果依舊。
他將這個發現報告給了陳默和玄璣子。
玄璣子得知後,閉目感應了許久,最終,他睜開眼,眼中充滿了難以置信的震驚與一絲微弱的希望。
“總督大人的靈韻……並未完全消散。”他的聲音帶著顫抖,“在那奇點爆炸的最終時刻,他的意誌或許並未被徹底湮滅,而是……以我們無法理解的方式,與那片區域的空間、能量,甚至與……那破碎的‘門’的規則本身,產生了某種程度的……融合?”
這個推斷太過驚世駭俗,甚至超越了現有科學的理解範疇。是真實的殘留,還是數據誤差與悲痛期望結合產生的幻覺?
陳默下令對此進行最高級彆的秘密研究,但對外嚴格封鎖消息。因為無論真假,這個消息都可能引發難以預料的動蕩。
希望的星火,即便再微弱,也已在黑暗中悄然點燃。
呂宋基地,這個失去了偉大舵手的文明方舟,在經曆了最初的混亂與分歧後,終於找準了自己的航向——不再追求一步登天的捷徑,而是選擇俯下身,默默耕耘,將淩雲留下的知識與意誌,化為自身最堅實的基石。
他們放棄了打開一扇可能通往毀滅的門,卻為自己,也為整個文明,打開了一扇通往更廣闊、也更需謹慎前行的……未來之門。
深藍的基石,正在一塊塊壘砌。
而那渺茫的星火,也在無儘的深空中,靜靜地等待著燎原之日。
喜歡鋼鐵時代:從洪武開始請大家收藏:()鋼鐵時代:從洪武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