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正合淩雲之意!
他立刻精心籌劃,組建了數支“技術宣導隊”。每支隊伍由一名格物堂學徒帶隊,配以數名經驗豐富、口才尚可的老匠師,攜帶標準量具、圖紙和《軍工輯要》精選本。
臨行前,他親自訓話:
“爾等此行,非是去作威作福,乃是去播撒星火,教授規矩。”
“一要耐心,各地條件不一,不可生搬硬套,需因地製宜,教會他們如何‘循規蹈矩’。”
“二要謙遜,爾等所知,亦是有限,需留意采集各地匠戶之巧思妙法,記錄帶回。”
“三要謹慎,隻傳技藝,不論其他,遇有刁難或打探,皆推於上官規程即可。”
技術宣導隊出發了。他們深入各地的匠坊,帶來的衝擊是巨大的。
當宣導隊員拿出標準卡尺,要求箭杆直徑必須一致時,匠戶們覺得多此一舉。
當他們演示流水線分工,將製甲過程分解時,老師傅們覺得手藝被糟蹋。
但當他們用事實證明,標準化後的零件更換更快,流水線出的鎧甲效率更高時,反對的聲音漸漸變成了好奇和嘗試。
過程並非一帆風順。保守勢力的抵觸、地方官吏的陽奉陰違、以及匠戶們根深蒂固的習慣,都使得推廣困難重重。一支宣導隊在薊州甚至遭到了當地匠戶頭的集體抵製,險些發生衝突。
消息傳回,周鐸果然立刻發難,在“將作會”上痛陳天工院“方法激進,擾亂了各地匠坊生計,恐引民怨”。
淩雲早有準備,他呈上了宣導隊記錄的詳細報告,包括各地匠坊采納新法後效率提升的具體數據,以及收集到的十幾項來自基層的、有價值的小改進。
“周長史明鑒,”淩雲不慌不忙,“革新必有陣痛。然數據在此,新法之利,顯而易見。些許阻滯,乃因循守舊之故,正需我輩持之以恒,加以引導。且,各地匠戶之巧思,亦是我天工院所需,此乃教學相長,豈能一概斥之為‘擾亂’?”
他巧妙地將“推廣”包裝成了“交流”與“采集”,將周鐸的攻擊化解於無形。
朱棣看著那些實實在在的數據和來自基層的改進建議,再次選擇了支持淩雲:“淩先生所言有理。新法既利軍備,便當推行。若有阻撓,地方官須全力彈壓!宣導隊亦需注意方式,循序漸進。”
有了朱棣的明確支持,技術宣導隊的工作得以繼續。雖然緩慢,但標準的理念、流水線的模式,以及注重數據驗證的思維,開始像滴灌一樣,一點點滲入北方軍工體係的土壤。
而各地反饋回來的那些巧思妙計,也被淩雲命人仔細整理、驗證,擇其優者,補充進天工院的檔案庫,有的甚至被直接用於改進自身的工藝。
一個初步的、雙向的技術流動生態,開始隱約形成。
這一日,一支宣導隊從宣府鎮返回,帶回了一個特殊的“禮物”——一套當地匠戶根據《輯要》中的圖形,自行仿造、卻又加入了本地特色的“組合工具”,包括可更換頭的扳手、多用途鉗等,雖然粗糙,卻充滿了實用主義的智慧。
淩雲拿著這套工具,久久不語。
郭衡笑道:“此物雖陋,倒可見民心可用,我天工院理念已深入人心矣。”
淩雲卻緩緩搖頭:“非也。此非‘深入民心’,此乃‘星火燎原’之始象。”
他目光變得深遠:“我等所立之‘規矩’,終有一日,會超越天工院之高牆,會掙脫你我等‘授業者’之掌控,在其所至之處,結合當地之風土人情,開出截然不同之花果。”
“此乃技術之本性,亦是其最可怕又最可敬之處。”
他預見到,一旦知識的藩籬被打破,技術的種子撒播出去,其未來的發展,將不再完全由他這個“播種者”所掌控。
星火已然散出,燎原之勢,恐非任何人所能阻擋。
而這其中蘊含的機遇與風險,讓淩雲在欣慰之餘,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沉重。
喜歡鋼鐵時代:從洪武開始請大家收藏:()鋼鐵時代:從洪武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