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吟”艦隊歸航的景象,比之上一次遠征歸來,更加令人觸目驚心。沒有凱旋的喧囂,隻有死寂的沉重。“定遠號”幾乎是被另外兩艘同樣傷痕累累的“破浪2型”戰艦半拖半拽地拉回呂宋港。巨大的艦體上千瘡百孔,主炮塔歪斜,上層建築一片焦黑,吃水線深深下沉,仿佛隨時都會傾覆。跟隨在其後的,僅有寥寥數艘同樣布滿創傷的“飛廉”驅逐艦,桅杆上懸掛的,是哀悼的白幡。
港口迎接的人群,陷入了巨大的悲慟與死寂。上一次,他們失去了許多袍澤;這一次,他們幾乎失去了一半的南洋水師精華,以及無數最勇敢、最富經驗的軍官與士兵。張賁重傷昏迷,陳默身負多處灼傷與內傷,被抬下船時已氣若遊絲。出征時昂揚的“龍吟”,歸來時隻剩殘破的“餘燼”。
淩雲是被人攙扶著走下“定遠號”的。連日來的激戰、巨大的精神壓力與傷痛,讓這位意誌如鐵的統帥也顯得搖搖欲墜。但他拒絕了立刻去醫治,而是強撐著,第一時間下令:“優先救治所有傷員,不惜一切代價!陣亡將士,統計名錄,厚加撫恤,立碑永祀!”
整個呂宋基地,沉浸在巨大的悲傷與壓抑之中。哀樂代替了號角,白色成為了主色調。陣亡者的名字被一筆一劃地刻上英烈碑,他們的家眷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撫恤和尊榮,但這並不能抵消失去親人的痛苦。
朝堂之上,剛剛平息的波瀾再次被掀起。彈劾淩雲的奏章如同雪片般飛向南京,言辭比以往更加激烈。“喪師辱國”、“一意孤行”、“虛耗國帑至斯”的指責不絕於耳。甚至連之前支持淩雲的淇國公丘福,在得知具體的損失數字後,也陷入了長久的沉默。朱棣麵對著禦案上堆積如山的彈劾奏章和淩雲那份字字泣血的請罪疏,再次陷入了艱難的權衡。
然而,就在這內外交困、仿佛一切努力都將付諸東流的至暗時刻,幾縷微弱的“新生”之光,卻開始在這沉重的“餘燼”中,頑強地閃爍起來。
首先,是技術的突破。陳默在昏迷三日後醒來,不顧醫官的勸阻,立刻要求見淩雲。在病榻前,他用虛弱卻異常清晰的聲音,向淩雲彙報了此次強行逆向連接敵方能源核心的寶貴數據與感悟。
“大人……我們……我們可能錯了……”陳默的聲音斷斷續續,卻帶著一種勘破迷霧的興奮,“‘聖主’的能源,並非我們想象的純粹物質轉化……其核心深處,那被玄璣道長感應到的‘死寂之點’,更像是一種……時空曲率的錨點!他們在利用一種我們無法理解的物理法則,直接從虛空……或者說,從某個高維層麵‘抽取’能量!‘幽能結晶’更像是這種抽取過程的……催化劑或穩定器!”
這個推斷,石破天驚!它解釋了為何“聖主”的能源如此高效而恐怖,也解釋了為何破壞其核心能引發如此劇烈的時空能量風暴“波塞冬之怒”的殉爆)!
“這意味著,”陳默眼中閃爍著求知的光芒,“我們或許無法,也不必完全複製他們的道路。我們的‘電’,是基於此方天地的、我們能夠理解和駕馭的規則!我們要做的,是儘快將‘電’的力量,發揮到我們規則的極致!”
這次用生命換來的技術洞察,為“雷霆司”的研究指明了更加清晰、也更為現實的方向——不再好高騖遠地試圖理解“聖主”的黑箱科技,而是腳踏實地,將電磁理論和大明現有的工業基礎結合,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能源與動力之路。
其次,是人員的蛻變。張賁在鬼門關前走了一遭後,雖然失去了一條手臂,但眼神卻變得更加沉靜和銳利。他躺在病床上,結合此次接舷跳幫的血戰經驗,開始係統地總結和編寫特種作戰手冊,從小隊滲透、目標爆破到情報刺探、心理對抗,將他畢生的戰場智慧傾囊相授。他麾下那些經曆了九死一生幸存下來的偵緝營老兵,也成為了種子,開始將殘酷實戰中獲得的經驗,傳授給新兵。一支更加精銳、更加專業的特種力量,正在血與火的淬煉中悄然成型。
甚至連玄璣子與靜塵,也在這場關乎文明存亡的碰撞中有所感悟。玄璣子開始嘗試將他對能量“氣機”的感應,更加係統化,試圖總結出一套能夠輔助格物研究的“靈覺應用法門”。靜塵則發現,經曆過生死考驗、心誌堅定的將士,更容易接受並掌握他傳授的靜心法門,這些法門在穩定心神、抵抗乾擾方麵的作用,似乎比之前更加顯著。
最後,是來自最高層的、意想不到的支持。在沉默了近一個月後,朱棣的旨意終於抵達呂宋。旨意中,皇帝嚴厲申飭了淩雲的“冒進”與“巨大損失”,罰俸三年,並嚴令其“戴罪圖功”。但緊接著,旨意話鋒一轉,肯定了其“阻魔酋裂海之圖,存社稷一線之機”的功績,並再次強調了對“格物強軍”之路的支持,甚至額外撥付了一筆內帑,專門用於撫恤陣亡將士家屬和……支持‘雷霆司’的後續研究!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道旨意,如同一陣及時雨,澆滅了朝中部分最激烈的攻訐之火,也給了淩雲和殘存的南洋體係一絲喘息之機。朱棣,這位雄才大略又深諳製衡之道的帝王,再次展現了他對淩雲那複雜而堅定的信任——他用懲罰表明了態度,用支持指明了方向。
站在呂宋基地新落成的英烈祠前,望著那密密麻麻的牌位和下方燃燒的長明燈,淩雲深深一躬。
餘燼之中,新生萌發。
這新生,是技術的頓悟,是人員的蛻變,是意誌的淬煉,也是那來自帝國中樞、雖經風雨卻未曾斷絕的信任。
他轉過身,看著身後那些雖然麵帶悲戚、眼神卻更加堅定的將領、工匠和士兵們,緩緩開口,聲音不高,卻清晰地傳遍整個廣場:
“弟兄們的血,不會白流。”
“我們知道了對手的可怕,也更看清了自己的路。”
“雷霆已響,龍吟未絕。”
“接下來,我們要做的,不是悲傷,不是抱怨,而是——把電點亮,把船造好,把兵練強!”
他抬起手,指向南方,目光穿越虛空,仿佛在與那隱藏的“聖主”進行著無聲的宣戰:
“等到下一次龍旗南指之日,我們要讓這片大海記住,驚濤駭浪,因何而起!星辰日月,為誰而明!”
“餘燼新生,其誌愈堅!大明——”
“萬勝!”
低沉而堅定的應和聲,如同積蓄著力量的暗流,在呂宋上空回蕩。悲傷化為了力量,絕望催生了希望。一場更加深入、更加徹底的革新與備戰,在這片承載著血淚與夢想的土地上,再次拉開了序幕。最終的決戰,仍在遠方,但通往勝利的道路,已然在腳下,一步步向前延伸。
喜歡鋼鐵時代:從洪武開始請大家收藏:()鋼鐵時代:從洪武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