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馬龍隻是想要找機會搞點軍火,現在有人卻告訴馬龍,更進一步也不是不行。
說真的,從南越接收一部分南越軍工廠的技工,對馬龍而言,似乎並不是一件難事。
甚至,花幾百萬美元,直接搬走一個軍工廠的設備,也不是不可能!
因為近期一直都在跟南越滬圈華商打交道,馬龍對南越那邊的了解,也是不少。
據馬龍所獲悉的信息,南越較為發達的城市,除了西貢,就要屬峴港。
峴港擁有南越第二大港口,號稱是美軍基地上建成的城市。
原先就一個小漁村,因為美軍在峴港建造軍事基地,然後在短短幾年時間內,形成了現在65萬市民的規模。
後世有人戲稱,峴港的崛起,離不開60萬頭牛馬和5萬隻坤。
美軍非常滿意他們的服務態度,撤軍之前給峴港留下了幾千混血,以及一座足以建設現代化城市的工業設備。
實際上,73年巴黎協定簽訂後,美軍按照約定撤出南越。
原先的軍事基地——峴港,自然也就棄用了。
峴港作為港口城市,軍事基地,需要為數萬美軍提供後勤。
故而,美軍在峴港建造了大量工廠——紡織廠,碾米廠,麵粉廠,食物加工廠,汽水廠,肥皂廠……
除了生活類的工廠之外,還有不少軍工廠——鋼鐵廠,發電廠,機械維修廠……
軍工廠主要用於維修坦克、裝甲車、飛機等武器裝備。
作為海軍基地,可以維修軍艦的船塢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
畢竟,南越距離美國,差不多有半個地球。
南越這邊的坦克、飛機、軍艦壞了,不可能再派艦隊運回美國本土維修。
同樣的道理,美軍雖然撤走了,但也不可能再將建好的廠拆了,將設備運回美國本土。
美國本來就因為產能過剩,出現了不少經濟問題。
這些設備拆了帶回去,也隻是一堆不值錢的破銅爛鐵。
再者說,拆除設備也需要花大量人力、物力、運力,根本不值得。
當然了,還有一個重要原因,美國不能讓他們在南越的投資打水漂。
軍工廠是南越模仿高麗,維持17線的底氣所在。
誰曾想,美軍撤走軍工廠的工程師和技工之後,軍工廠很快就基本停擺了。
生產企業最忌諱外行領導內行。
再加上,碩鼠碩鼠,無食我黍的現象是無法杜絕的。
軍工廠換了主人後,不但不給工人原有的工資待遇,還不斷利用權力進行欺壓。
剛剛上崗的管理層也不是什麼好人,不懂亂指揮也就罷了,還倒賣設備,假公濟私。
牛馬們一看情況不對,要麼擺爛,要麼跑路。
不到一年時間,幾家軍工廠的機械設備,全擱那生鏽、吃灰。
不過,生活類工廠倒是火力全開,生意興隆,基本維持住了峴港的繁榮。
此前馬龍得知這些訊息,基本都是當笑話來聽。
可現在仔細一琢磨,卻發現——曾經一份潑天的富貴擺在我麵前,可我沒有珍惜,等到失去後這才追悔莫及。
如果上天能夠給我一個再來一次的機會。
那我一定會說出那三個字——全都要!
技工是財富,設備也是財富。
現在軍工廠停擺了,廠裡隻有一堆生鏽、發黴的破銅爛鐵。
表麵上來看,這些就是垃圾!
如果馬龍找對人,然後以收購垃圾的價格將它們買下來。
那麼,有沒有可能變廢為寶呢?
重啟軍工廠?
馬龍表示沒那麼大的野心。
不過,維修裝甲車的生產設備用來造卡車零部件,有沒有搞頭?
維修生產坦克的,用來造拖拉機,能不能行?
還有維修飛機、軍艦的設備,隻要能拆下來,能帶回來。
甭管到時候能軍轉民到什麼程度,就算走私到對岸,增加一些愛國貢獻值,那也是好的。
投供一念起,刹覺天地寬。
父親是愛國的,馬龍也是愛國的。
以後新記老許再怎麼愛國,也不可能比馬龍更愛國了。
當然了,考慮這些為時尚早。
現階段,主要還是為了賺錢。
公司缺技工?美帝親自培養的六十萬勞工夠不夠用?
南越有一兩百萬華人、華僑,在峴港謀生的華人、華僑,應該也不在少數吧?
馬龍公司規模還小,暫時還不需要太多技工。
這一次,派人去峴港那邊打探一下消息,看看有沒有機會搞幾百個華人、華僑技工回來。
當然了,能夠買到美軍留下的“洋垃圾”,自然再好不過。
“船,又不夠用了……”
馬龍想了想,腦海中突然閃過一道靈光。
“之前一直沒機會拜訪董皓雲這位清幫大前輩!
無論怎麼說,大家都是一個圈子裡的。
他公司也有不少破船,看看能不能做筆生意。
無論生意成與不成,借機拉近一下關係,倒也不吃虧。”
喜歡南洋財閥:從香江製衣廠開始請大家收藏:()南洋財閥:從香江製衣廠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