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東有著2億多人口,偏偏當地的紡織能力還處於農耕文明階段。
紡織技術以傳統手工為主,整體的紡織工業水平極低。
這裡就不得不提一句大英攪屎棍。
二戰結束之前,中東地區還是日不落帝國的殖民地。
而日不落帝國對殖民地的統治策略,就將他們變為本土工業產品的傾銷地,然後讓殖民地作為廉價的原料產地。
以埃及舉例,人家埃及是傳統棉花產區,本土紡工業水平其實還是可以的。
但是,被英國殖民統治後,就徹底淪為英國的棉花產區。
傳統紡織業在大量英國廉價棉布的傾銷下,無力抵抗,大量工廠主破產,紡織作坊隻能關門大吉。
短短幾年過去,本土紡織業就徹底化為烏有。
話說,二戰結束後,日不落帝國的殖民地體係開始土崩瓦解。
中東各國雖然逐漸脫離了英國的統治,但是直至1971年,大英的軍隊這才徹底撤出了海灣地區。
也就是說,對絕大多數中東國家,特彆是海灣地區剛剛獨立的國家來說,他們本國的紡織工業還是一片廢墟。
值得一提的是,二戰結束後,中東地區所有人口加一起,也隻有八千多萬!
如今卻多出了一億多人口!
富得流油的海灣地區,人口增長速度更是迅速。
畢竟他們有錢,隻要賣掉石油,就能花錢買到足以讓他們吃到飽的糧食。
在這種情況下,人口很難不快速增長起來。
問題是,人對物質的基礎需求,不止是吃飽飯這麼簡單。
衣食住行,解決了吃飯的問題,其他方麵也就開始加倍注重。
這也就意味著,如今的中東地區,特彆是海灣地區,有著非常廣闊的紡織品銷售前景。
這是一個兩億多人,每年數億乃至數十億件成衣的巨大消費市場。
早在前段時間,馬龍旗下紡織協會國際貿易部的成員,就已經敏銳地捕捉到了這個商機。
實際上,這也跟英國,以及港英政府有關。
二戰結束後,香江就成為了英國的紡織工廠。
香江生產的成衣,不止賣給歐美,還會通過香江的英資貿易公司,轉賣到印度以及中東地區。
換而言之,香江對於中東的紡織品市場,一直持有一定的占有率。
隻不過,香江紡織業隻是個臭代工的,真正賺錢的是倒爺——英資貿易公司。
現在英國軍隊已經退出了海灣地區,基本喪失了對中東地區的掌控。
如今對中東地區具有影響力的,分彆是毛熊和鷹醬。
而這兩大國的紡織工業水平,其實不咋地。
鷹醬有技術,但是人工太貴,基本不做低端產品。
毛熊隻注重發展重工業,而忽視了輕工業,紡織技術相對落後,聯盟內部紡織品,主要全靠東歐那邊生產。
兩大國都沒有用他們在中東的影響力,對各國銷售他們國家的紡織品。
這也就意味著,原先香江英資貿易公司占據的紡織品銷售份額,一下子空缺出來了。
而這生意,香江四大洋行,本來還偷摸著在做。
可隨著馬龍在成衣出口配額拍賣會上打出名頭,緊接著又成立紡織協會,將香江90以上從事紡織業的華商收下當狗後,四大洋行就對中東紡織品消費市場失去了掌控。
因為他們缺貨了!原本他們提供給中東的貨,都是低價收購自沒有成衣出口配額的華商。
他們自己的紡織工廠,隻夠生產歐洲、大洋洲的成衣。
如今因為缺貨,甚至連北美市場都沒法顧及。
這就更遑論是給中東供貨了!
更彆說,馬龍還陰差陽錯將和記的紡織公司給收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