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地是圓的?還在轉?”李大牛眼珠瞪得溜圓,“那…那俺們咋沒掉下去?”
陳陽開始講解萬有引力的初步概念,雖然淺顯,卻已足夠撼動人心。
宋應星渾身顫抖,他衝到地球儀前,雙手顫抖地撫摸著,眼神狂熱而混亂:“《渾天儀注》…張衡…莫非先賢早有猜測?然…然證據何在?陳大人,您如何得知?”
陳陽平靜道:“觀測,計算,推理,驗證。格物之道,在於不盲從舊說,敢於質疑,勤於求證。日後若有條件,我可演示如何證明地圓之說。”
這番言論,在學員中引起了巨大的思想風暴。有人茫然,有人懷疑,也有人,如唐婉、宋應星及少數年輕學員,眼中開始閃爍起思索與探索的光芒。
物理課上,陳陽講解杠杆、滑輪、浮力,皆以實驗演示,直觀而有力。化學課上,他演示簡單的酸堿反應,物質的變化讓學員們驚歎不已。生命科學課上,他借助一台帶來的簡易顯微鏡偽裝成特殊水晶),讓學員們首次看到了水滴中的微生物世界,引發了陣陣驚呼與駭然。
“水…水中竟有如此多小蟲?”唐婉掩唇驚道,臉色微微發白。
“此乃微生物,多數無害,然亦有致病者。故飲水須沸,傷口須潔,以防病從口入,創口潰膿。”陳陽借此灌輸基礎的衛生觀念。
宋應星幾乎是撲在顯微鏡上,看著那蠕動的小生命,世界觀遭受著一次又一次的衝擊與重塑,他喃喃道:“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古人誠不我欺!這格物之道,竟能窺見如此微觀之境!”
陽明學院的日子,便在每日的拚音朗讀、數字演算、地理探索、物理實驗與微觀觀察中流逝。新舊觀念在這裡劇烈碰撞,知識的火花不斷迸射。
陳陽如同一個冷靜的舵手,引領著這艘滿載著迷茫、驚訝、渴望與求知欲的航船,駛向那片名為“科學”的浩瀚海洋。
他深知,改變非一朝一夕之事。
但看著唐婉眼中越發聰慧靈動的光彩,看著宋應星等人從震驚到狂熱再到沉靜鑽研的轉變,看著李大牛等人雖仍顯笨拙卻堅持不懈地描畫著數字與文字,他知道,種子已然播下,靜待破土而出的那一天。
而他擁有的跨越時空的知識,便是最好的陽光與雨露。
陽明學院的教學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陳陽的教學並非紙上談兵,他極其強調“學以致用”,將課堂與各個工廠、軍營乃至田間地頭緊密聯係起來。
這一日,算術課上,陳陽不再滿足於簡單的數字運算。他在黑板上寫下了一道應用題:
“今有軍工坊,需製雁翎刀。製一刀身,需精鐵五斤三兩,刀柄用硬木一斤四兩,裝配工時至二刻。坊內有匠人十五,每日做工四個時辰。若訂單需雁翎刀三百把,問:需精鐵多少斤?硬木多少斤?總計需多少工日方可完成?設一斤為十六兩)”
這道題涉及了單位換算、乘法以及除法,更關鍵的是,它將數學與軍工生產直接掛鉤。
學員們頓時埋頭計算起來,教室裡響起一片沙沙的演算聲和低聲的討論。
以往,這類核算多由經驗豐富的管事粗略估算,往往誤差不小,導致材料冗餘或短缺。
唐婉凝神靜思,纖長的手指在紙上快速列式。她先將“五斤三兩”化為“八十三兩”,將“一斤四兩”化為“二十兩”,然後分彆乘以三百,得出精鐵與硬木的總兩數,再換算回斤兩。接著計算總工時,再除以每日總工時……不過片刻,她便抬起頭,清晰報出答案:“回先生,需精鐵一千五百九十三斤十二兩,硬木三百七十五斤,總計需……二十五工日。”
她的答案準確無誤,思路清晰,引得眾人側目。
陳陽微微頷首,以示肯定。
唐婉臉頰微紅,心中卻湧動著掌握新知識並能解決實際問題的喜悅。
李大牛和趙二虎抓耳撓腮,他們對於斤兩換算尚且生疏,算得頗為吃力。
陳陽走到他們身邊,耐心指點他們如何一步步分解問題。
李大牛好不容易算出個大概,抹了把汗,嘟囔道:“娘的,比帶兵衝陣還費腦子!不過……算清楚了心裡有底,免得被下麵的人糊弄,或者耽誤了大人交代的差事。”
趙二虎也重重點頭:“不錯,日後調度糧草、計算軍械損耗,若自己心中無數,如何統領部下?”
陳陽順勢引導:“算數者,管理之基也。小至一家開銷,大至一國賦稅、軍需調配,皆離不開精算。爾等為將,豈可不通此道?”
兩人凜然受教,雖然學習過程痛苦,卻再不敢有絲毫懈怠。
物理課上,陳陽將課堂搬到了新建的水力鍛錘旁。他指著利用水流帶動的大型錘頭,講解著杠杆、齒輪傳動與勢能、動能的轉化。
“爾等可知,為何此錘之力,遠勝人力?”陳陽問道。
一名年輕匠徒嘗試回答:“因…因借了水力?”
“然也。但水力如何轉化為錘擊之力?”陳陽引導著,“看這組齒輪,大輪帶動小輪,轉速增加,此為加速機構。再看這凸輪,將旋轉運動轉化為錘頭的上下往複運動……其間涉及之力矩、轉速比、能量轉換,便是物理之道。明了此理,日後設計或改進器械,便不再僅憑經驗,而是有法可循。”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宋應星拿著炭筆和小本,圍著水力鍛錘飛快地記錄、素描,激動得胡須亂顫:“妙啊!以往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今日方知,這水力應用,竟有如此深奧之理!若能深研,何愁器械不精?”
他看向陳陽的眼神,已滿是崇敬,仿佛在仰望一座知識的豐碑。
化學課上,陳陽則在玻璃廠的空地上,架起了簡單的器具。
他取來純堿、石灰石、石英砂,講解玻璃的主要成分。
“琉璃……不,玻璃之成,乃此數物按特定比例,經高溫熔融,冷卻固化所致。
”他一邊說,一邊演示如何通過添加不同金屬氧化物來改變玻璃顏色,如加入氧化鈷可得藍色,加入錳可得紫色。
王欣看得目不轉睛,他聯想到火器製造:“大人!若如此,火藥配伍之精微,是否亦為此‘化學’之道?不同配料,不同比例,則效能迥異?”
“正是。”陳陽讚許地看了他一眼,“不僅火藥,爾等火柴廠之引火劑,玻璃廠之鍍銀液,乃至日後可能涉及的冶煉、鞣革、印染,皆離不開化學。識得物質變化之規律,方能精益求精,甚至創製新物。”
王欣如同醍醐灌頂,感覺自己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以往許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工藝竅門,此刻似乎都有了理論的支撐。他下定決心,定要將這化學之道鑽研透徹。
喜歡古今倒賣爆賺萬億,締造黃金帝國請大家收藏:()古今倒賣爆賺萬億,締造黃金帝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