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千名少年,來自五湖四海,身份各異。有錦衣玉食的將門公子,有飽讀詩書的文士之子,有山野村夫的孩子,有鏢局的少鏢頭,有武林世家的傳人,甚至還有幾個是從戰俘營裡挑選出來的、表現出非凡韌性的異族少年。他們聚集在一起,好奇、興奮、不安、警惕……各種情緒交織在一起,空氣中彌漫著青春的躁動與未知的迷茫。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宋欣瞳並沒有立刻將他們投入到想象中的魔鬼訓練,也沒有傳授什麼絕世武功。她做了一個讓所有大明衛和皇上都大跌眼鏡的決定——帶他們“遊學”。
在秦風等大明衛嚴密的保護下,這支奇特的“少年遊學團”,開始了一場為期三個月的特殊旅程。
他們首先去的,是與齊國、燕國、符羌族接壤的邊境城鎮。
在靠近齊國的“望北城”,他們看到了城牆的斑駁與箭痕,聽到了守城老兵講述的齊軍“熊罡軍”的恐怖——那些力能扛鼎的巨漢,如何輕易撕裂普通士兵的甲胄,如何在戰場上橫衝直撞,如入無人之境。城中百姓,家家戶戶都有人在邊境衝突中喪生或致殘,街道上,隨處可見缺胳膊斷腿的乞丐,他們的眼神麻木而絕望。
在毗鄰燕國的“李家鎮”,他們感受到了空氣中殘留的焦灼氣息。一位經曆過火焰軍突襲的老人,顫巍巍地指著鎮子邊緣一片焦黑的廢墟,哭訴著那些渾身冒火的“怪物”如何噴吐烈焰,將房屋、莊稼、甚至活生生的人,都燒成灰燼。“那火,是藍綠色的,邪門得很,水潑不滅,隻能眼睜睜看著……”老人渾濁的眼中流下淚水。
在麵對符羌族的“西風關”,他們聽到了更多關於“天巫軍”的詭異傳說。士兵們夜晚站崗時,常常會聽到莫名的低語,讓人頭暈目眩;派出去的斥候,常常莫名其妙地失蹤,或回來後變得瘋瘋癲癲;甚至連軍中的井水,都曾被下過蠱蟲,喝了的人上吐下瀉,差點釀成瘟疫。恐懼,如同跗骨之蛆,蔓延在邊關將士的心頭。
少年們沉默了。他們中許多人,或是將門之後,或是邊軍子弟,對戰爭並不陌生,但如此近距離地感受戰爭的殘酷,感受那些非人的力量帶來的絕望,還是第一次。他們原本或驕傲、或天真、或迷茫的眼神,開始變得沉重,變得銳利。
離開邊境,宋欣瞳又帶著他們去了大明王朝最貧瘠的“赤水縣”。這裡土地龜裂,十年九旱,百姓們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孩子們瘦得皮包骨頭,眼神中充滿了對食物的渴望。他們看到了易子而食的慘狀,雖然被宋欣瞳及時阻止和掩蓋,但那種絕望的氛圍還是感染了所有人,看到了苛捐雜稅下百姓的艱難求生,看到了官員腐敗帶來的民不聊生。
最後,他們回到了大明王朝最富庶的國都——石龜城。這裡車水馬龍,繁花似錦,達官貴人衣著光鮮,酒樓茶肆夜夜笙歌,與赤水縣的慘狀形成了天壤之彆。宋欣瞳讓他們自己去看,去聽,去感受。
在一處高檔酒樓的包廂裡,少年們透過窗戶,看到了樓下一位衣衫襤褸的老乞丐,因為不小心擋了一位權貴子弟的馬,而被打得奄奄一息,權貴子弟卻揚長而去,周圍的人習以為常,甚至有人叫好。
在繁華的綢緞莊前,他們看到了一位年輕的母親,抱著餓得哇哇大哭的孩子,因為買不起一尺布料給孩子做件像樣的衣服,而在街角偷偷抹淚。
“看到了嗎?”宋欣瞳的聲音在少年們身後響起,平靜卻帶著千鈞之力,“這就是我們生活的世界。邊關的百姓,時刻麵臨著異族的屠戮和非人的力量威脅;貧瘠之地的百姓,在天災人禍下苦苦掙紮,朝不保夕;即便是這繁華的都城,也並非樂土,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她緩緩吟出那句流傳千古的詩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王朝興盛,帝王將相歌功頌德,大興土木,徭役賦稅一樣不少,百姓依舊辛苦;王朝覆滅,戰火紛飛,生靈塗炭,百姓更是苦不堪言。你們告訴我,這是為什麼?”
一千名少年,鴉雀無聲。他們從未被如此直白地告知這殘酷的真相。他們中的許多人,或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裡,或被灌輸著“忠君報國”的單一思想,從未如此深入地思考過“百姓”與“國家”、“興亡”之間的關係。
“因為,”宋欣瞳環視著他們,目光銳利如劍,“因為國家不夠強大,因為國防不夠穩固,因為朝堂不夠清明,因為……我們手中的力量,還不足以保護我們想保護的人,還不足以改變這不公的世道!”
“你們,來到這裡,成為‘神機營’的預備成員,不是為了讓你們耀武揚威,不是為了讓你們升官發財,更不是為了成為某個人或某個家族的爪牙!”宋欣瞳的聲音陡然提高,“是為了讓你們擁有足夠的力量,去守護!守護邊關的安寧,守護貧瘠之地的希望,守護繁華都市下的公平!是為了讓‘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句魔咒,在我們手中,徹底終結!”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現在,告訴我,你們,準備好了嗎?”
一千名少年,在宋欣瞳的話語和親身的見聞衝擊下,心中仿佛有什麼東西被點燃了。他們的眼神不再迷茫,不再怯懦,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堅定和……憤怒。對不公的憤怒,對弱小的憐憫,對強大的渴望,對守護的決心。
“準備好了!”不知是誰先喊了一聲。
“準備好了!”
“準備好了!!!”
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進來,最終彙聚成震耳欲聾的呐喊,直衝雲霄,仿佛要將這壓抑已久的情緒,全部宣泄出來。
宋欣瞳滿意地點點頭。她要的,不是一群隻知道殺戮的機器,而是一群有思想、有情懷、有擔當的“國之利刃”。思想的覺醒,比單純的武力提升,更為重要。
回到靜心苑,真正的“開學”終於開始了。
宋欣瞳並沒有急於傳授高深武功,而是先從“洗腦”……哦不,是“思想建設”和“知識普及”開始。
每日清晨,靜心苑的大殿內,一千名少年盤膝而坐,誦讀經典。但他們讀的,不僅僅是儒家的《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還有道家的《道德經》、《南華經》等道藏精典。
宋欣瞳親自講解,她將儒家的“仁義禮智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與道家的“道法自然”、“無為而治”、“守柔處下”等思想融會貫通,告訴他們,真正的智慧,並非偏執一端,而是兼容並蓄,取其精華。
“儒家教我們積極入世,擔當責任;道家教我們順應規律,保持本心。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宋欣瞳站在講台上,雖然身形矮小,卻自有一股宗師氣度,“隻知儒,則易迂腐,不懂變通;隻知道,則易消極,逃避現實。唯有將二者結合,方能在紛繁複雜的世事中,找到一條正確的道路。”
下午的課程,則更是讓所有少年以及旁聽的秦風等大明衛)目瞪口呆。
宋欣瞳讓人搬來了許多奇奇怪怪的“教具”——有打磨光滑的木球、鐵球,有各種尺寸的杠杆,有裝著水的玻璃器皿,這在當時是極為罕見的奢侈品,有自製的電池和簡單的電路……
她開始講述“格物致知”——但並非傳統儒家的格物,而是她那個世界的“科學”。
她用兩個重量不同的鐵球同時從高處落下,告訴他們“物體下落速度與重量無關”,打破了他們“重的東西落得快”的固有認知。
她用杠杆原理,讓一個瘦弱的少年撬動了一塊巨石,讓他們明白“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撬動地球”的力量來源。
她講解風雨雷電的形成原理——雲是如何形成的,雨是如何落下的,閃電是雲層間電荷的釋放,雷聲是空氣的震動……這讓那些曾被符羌族“天巫軍”召喚雷暴嚇得魂飛魄散的少年們,第一次認識到,那些看似神秘莫測的自然現象,背後是可以被理解的科學規律。
喜歡開局乞討,走上大道請大家收藏:()開局乞討,走上大道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