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堡的雨水衝刷不掉失利的苦澀,梅斯隊帶著歐聯杯亞軍的銀牌,在一種近乎凝滯的沉默中返回了法國。
機場沒有預想中的英雄凱旋般的歡迎,隻有零星的鐵杆球迷舉著鼓勵的標語,眼神中混雜著失落與不甘。
亞軍的成績對這支小球會而言已是曆史性的突破,但距離頂峰僅一步之遙的遺憾,讓這份成就也帶上了幾分悲情色彩。
媒體的報道迅速分化。
法國媒體大多給予了理解和鼓勵,《隊報》評論道:“梅斯雖敗猶榮,他們贏得了整個歐洲的尊重。林楓的世界波是決賽夜最亮的星,他的未來無可限量。”
但也有一些聲音開始冷靜分析敗因,指出梅斯整體實力與真正豪門的差距,以及決賽中部分球員的失常表現。
而在遙遠的中國,輿論的反應則更為激烈和複雜。
鋪天蓋地的讚譽迅速被失望和批評的聲音淹沒。
“還是不行啊,關鍵時刻就掉鏈子!”
“一個人再強有什麼用?足球是團隊運動!”
“看到林楓進球時我還以為有奇跡,結果……唉!”
“說到底還是實力不夠,碰硬仗就原形畢露。”
這些聲音通過網絡和親友的轉述,或多或少傳到了林楓耳中。
他沒有憤怒,隻是更加沉默。
他理解球迷的期望,也更能體會那種“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的落差感。
更讓他觸動的是來自足球專業人士的評價。
一段前意大利球星、以戰術分析犀利著稱的羅伯特·巴喬接受意大利媒體采訪的片段被翻譯了過來:
“梅斯的中國男孩,林楓,他擁有非凡的視野和傳球腳法,那記遠射也展現了出色的射術。但在決賽中,當本菲卡切斷了他與鋒線的聯係,壓縮了中路空間後,我們看到他缺乏足夠多的進攻武器來持續改變比賽。他過於依賴遠射和直塞,在定位球和更豐富的得分手段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對於一個誌在頂級的中場球員來說,是必須補上的功課。”
巴喬的話,像一把精準的手術刀,剖開了林楓潛意識裡已經察覺,卻不願深想的問題。
他獨自坐在公寓裡,反複觀看決賽錄像,尤其是自己那些無功而返的進攻嘗試。
確實,當本菲卡鎖死傳球線路後,他除了那腳蒙進的世界波,在禁區內幾乎毫無威脅。
他的定位球,除了偶爾靈光一現,大多時候缺乏穩定的殺傷力。
他的頭球?在對方高大中衛麵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接收到專業領域的尖銳批評,對自身技術短板認知深化。】
【深刻反思決賽失利,意識到進攻手段單一性的致命缺陷。】
係統的提示印證了他的反思。
38的融合度帶來了綜合能力的提升,但在某些特定技術環節,他依然存在明顯的短板。
就在這時,杜蘭德不請自來,手裡拿著一個硬盤。
“就知道你在這裡鑽牛角尖。”杜蘭德將硬盤放在桌上,“看看這個。”
裡麵是他剪輯的錄像,不是他的失誤集錦,而是幾位以全麵攻擊手段著稱的中場大師的片段——齊達內的馬賽回旋與禁區前沿的多種得分方式,貝克漢姆的圓月彎刀和精準傳中,皮爾洛的任意球和遠射結合,甚至還有斯科爾斯後插上進攻的選位和射門。
“看看他們,林。”杜蘭德指著屏幕,“沒有人是完美的。但頂級球員,總會不斷豐富自己的武器庫。你的傳球和視野是天賦,但天賦需要更多的手段來支撐,才能在最高級彆的比賽中持續發揮威力。遠射是你的利器,但不能隻有這一把利器。”
林楓沉默地看著屏幕上那些大師們用各種方式將球送入網窩,心中豁然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