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女星係的信號穿越四百光年塵埃時,荊無棣正在文明學院的菜畦裡和小棠種新品種的“共生番茄”。紅皮白瓤的小番茄掛在藤上,像一盞盞迷你的星燈。小棠踮著腳給番茄苗係上防蟲黃板,忽然指著天空喊:“荊老師!有亮晶晶的東西往這邊飛!”
荊無棣抬頭,隻見一顆銀色的梭形飛行器正緩緩降落在學院外的廣場。艙門打開,走出兩個身影——他們的皮膚泛著珍珠母貝的光澤,瞳孔是流動的淡紫色,身著半透明的紗質長袍,腰間掛著類似星核碎片的掛飾。
“歡迎來到地球文明學院。”荊無棣走上前,伸出手。為首的“織女星使者”輕輕觸碰他的手掌,瞳孔泛起漣漪:“我們是‘星歌者’,奉主腦之命,前來學習‘共生文明’的答案。”
一、講台上的地球故事
學院的大禮堂坐滿了人。穆婉茹坐在第一排,身旁是古武聯盟的長老、科技聯盟的研究員,還有抱著筆記本的各村落代表。荊無棣站在講台上,身後的大屏幕播放著星火村落的影像:共享田的勞作、共耕節的歌舞、老人們在共享廚房喝熱湯的畫麵。
“他們問,什麼是‘共生文明’?”荊無棣指向屏幕,“不是口號,是小棠奶奶把最後一壇醃菜分給隔壁獨居的張爺爺;是礦工把廢棄的礦洞改造成蘑菇房,分給牧民養犛牛;是我們約定,每使用十度星核電,就種一棵樹——為的不是地球,是為七百年後的子孫,還能看見螢火蟲。”
“星歌者”中的雌性個體向前一步,聲音像清泉流過石澗:“你們的‘災難反思’,具體是如何實踐的?”
荊無棣調出另一組畫麵:南極冰窟遺址前立著的“懺悔碑”,刻著舊文明因貪婪開采地脈導致的暗影泄漏;科技聯盟實驗室裡,研究員正在降解舊時代的塑料垃圾,用菌絲體替代不可降解材料;連最保守的牧民部落,都主動劃出三分之一的草場作為“生態禁區”,禁止放牧。
“我們建了‘災難記憶館’。”他指向窗外正在施工的建築,“裡麵沒有英雄雕像,隻有舊時代的汙染數據、枯竭的礦坑照片,還有每個幸存者寫的‘如果重來一次’的信。孩子們每個月要去那裡上一課——不是為了恨,是為了記住‘我們差點弄丟了家’。”
二、星穹的共鳴與反哺
交流進入尾聲時,“星歌者”展示了他們的文明影像:漂浮在星雲中的城市,能源來自恒星風的共鳴裝置;所有建築都與行星生態係統相連,樹木穿過穹頂生長,河流在街道下循環。但他們也有困惑:“我們的科技足夠支撐永生,為何族人反而失去了‘活著’的喜悅?”
荊無棣沉默片刻,起身走向禮堂後方的小菜園。他摘下一顆共生番茄,咬了一口,汁水濺在下巴上:“我們曾以為‘活著’是用科技填滿欲望。直到災難後,小棠教我種番茄——蹲在地裡等發芽時,我聽見泥土在呼吸;看番茄藤爬滿竹架時,我知道什麼叫‘被需要’。文明的溫度,不在數據的增長,而在‘我和你’的羈絆。”
“星歌者”的瞳孔劇烈波動,淡紫色的光暈擴散開來。雌性使者抬起手,掌心浮現出一株發光的藤蔓:“這是我們的‘共生之種’,能修複恒星風對行星的輻射損傷。作為答謝,它將融入你們的星核共鳴網——但更重要的是,我們想學習‘如何在發展中保留心跳’。”
三、精神領袖的成長注腳
當晚,荊無棣在學院的觀星台整理筆記。穆婉茹端來一碗熱粥,坐在他身旁:“今天‘星歌者’說,你的演講讓他們主腦的算法‘卡殼’了——他們從未想過,文明的核心不是技術參數,是‘人如何記住自己活著’。”
荊無棣攪動著粥裡的枸杞:“我也被他們震撼。原來高等文明也會困在‘永生卻無趣’的牢籠裡。我們的‘共生’,或許不僅是地球的解藥,也是宇宙的答案。”
“所以你拒絕讓他們直接複製我們的模式?”穆婉茹問。
“當然。”荊無棣笑了,“每個文明的傷口不同,藥方也該不同。我們給的不是模板,是‘反思的勇氣’和‘共生的誠意’——就像當年星核碎片沒有直接消滅暗影,而是教會我們如何與能量共生。”
夜風掀起他的長袍,星環的光穿過大氣層,在他臉上投下斑駁的影子。穆婉茹望著他,忽然想起三年前那個渾身是血的戰士。如今的荊無棣,肩上扛著的不隻是人類的命運,更是整個星穹對“文明何以為家”的追問。
三天後,“星歌者”離開時,在學院種下了一株發光藤蔓。它順著老槐樹的枝乾攀爬,每片葉子都流轉著星環的光。小棠每天放學都要來看,踮著腳數葉子:“一片、兩片……第十九片了!荊老師說,等它開花時,織女星的回信就會來。”
荊無棣站在藤蔓下,看著孩子們圍在四周嘰嘰喳喳。他知道,自己不是在培養“信徒”,而是在播種“思考的能力”——當有一天他不在了,這些孩子會繼續追問、反思、實踐,把“共生”刻進文明的基因裡。
這或許就是張橫渠說的“為往聖繼絕學”:
不是複製前人的腳步,
是點燃每個人心中的火種,
讓他們在新的時代,
走出屬於自己的、
溫暖而明亮的路。
喜歡異界降臨:末世之重建文明新秩序請大家收藏:()異界降臨:末世之重建文明新秩序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