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的春風裹挾著新時代的氣息,掠過包河上奔騰的浪花,拂過剛剛蘇醒的省城城市街巷。在這場席卷全國的建設浪潮中,我的父母各自踏上了人生的嶄新篇章。
父親剛從部隊轉業,告彆了戰火紛飛的歲月。褪下的軍裝已洗得發白,每一道褶皺都仿佛訴說著往昔的崢嶸歲月。然而,他依然身姿挺拔,眼神中透著軍人特有的堅毅。轉業那日,他將那支陪伴自己多年的鋼筆鄭重彆進軍裝口袋,那支筆曾在戰火間隙記錄過戰鬥日誌,也書寫過對和平的期盼,如今,它又將跟隨父親,在省交通廳的新“戰場”上,續寫為國家建設奮鬥的篇章。
省交通廳的辦公樓矗立在城市主乾道旁,灰磚紅瓦間透著莊嚴肅穆。
父親走進樓內,走廊裡人來人往,腳步聲、交談聲交織成一片忙碌的樂章。陽光透過玻璃窗灑在走廊的水磨石地麵上,映出他略顯拘謹卻堅定的身影。他望著周圍陌生的環境,眼前閃過往昔訓練場上的黃沙、戰場上的硝煙,心中湧起對軍旅生涯的眷戀。但很快,他的目光變得堅定,這裡,將是他為國家交通事業拚搏的新起點,他已做好準備,迎接未知的挑戰與機遇。
與此同時,在城市的另一隅,母親正在掃盲班的教室裡汲取知識的養分。
那是一間不大的教室,擺放著略顯陳舊的桌椅,斑駁的牆麵上貼著“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標語。
教室裡坐滿了來自各行各業的學員,他們的衣著樸素而陳舊,臉上刻滿了歲月的痕跡,有的布滿風霜,有的帶著勞作留下的印記。但每個人的眼中都閃爍著對知識的渴望,那光芒熾熱而堅定,仿佛要衝破蒙昧的枷鎖。
十八歲的母親在人群中格外引人注目,她麵容清秀,留著五十年代年輕人特有的短發,一雙明亮的大眼睛,眼神中透著聰慧與堅韌。
在那個多數人目不識丁的年代,她憑借著頑強的毅力,早已學會書寫自己的名字,這在班裡是難得的“文化人”。
她熱心幫助同學,耐心解答疑問,憑借真誠和善良贏得了大家的信任,被一致推舉為班長。
母親的求學之路充滿坎坷。解放前,她生活在封建大家庭中,深受外公的嚴厲管教,言行舉止都受到諸多束縛。
解放後,新時代的曙光點燃了她心中的希望,她不願意在家裡從事手工業的紡紗工作,毅然投身街道活動,渴望掙脫封建禮教的桎梏。
由於外公重男輕女,反對正值風華正茂的母親在外麵拋頭露麵,與外公發生了一次激烈爭吵,從而成為她人生的轉折點,因而,她走出家門,踏上工作崗位,又被組織作為培養對象,選派到合肥參加掃盲班學習,開啟了追逐知識的征程。
掃盲班的課堂上,新課本散發的淡淡油墨香與學員們的求知熱情交織在一起。母親坐在前排,身姿端正,手中的筆時刻準備記錄老師講解的重點。她深知,自己所掌握的知識不過是滄海一粟,還有無儘的知識海洋等待她去探索。她渴望通過學習,開闊眼界,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這天,掃盲班迎來了一場特彆的講座,邀請到在省交通廳任職的父親為學員們講解長江航線知識。父親穿著洗得筆挺的舊軍裝,步伐有力地走上講台。他拿起粉筆,在黑板上揮灑自如地繪製長江航線圖。粉筆劃過黑板的沙沙聲中,長江的源頭唐古拉山脈、奔騰而下的江水、星羅棋布的港口,一一呈現在眾人眼前。他的講解生動而專業,從長江的地理風貌到航運價值,從曆史變遷到當下在國家經濟建設中的重要意義,每一個知識點都信手拈來,學員們聽得如癡如醉,教室裡隻聽見筆尖在本子上沙沙作響的記錄聲。
坐在前排的母親,眼睛緊緊盯著黑板,神情專注而認真。當父親畫到安慶港的位置時,她微微皺起眉頭,眼神中滿是疑惑。她仔細端詳著黑板上的標注,回憶起兒時跟隨家人前往安慶港的情景,記憶中的港口位置與眼前的標注似乎有所偏差。短暫的猶豫後,她緩緩舉起了手,清脆的聲音打破了課堂的寧靜:“老師,我覺得安慶港的標注可能有誤。”
教室裡頓時安靜下來,所有目光都集中在母親身上。父親也停下手中的粉筆,驚訝地看著這個敢於提出質疑的年輕學員。他微微點頭,示意母親站起來說明。母親從容起身,聲音堅定而清晰:“老師,我雖然不懂專業的航線知識,但小時候去過安慶港,記得它的位置好像不是這裡。”說罷,她走到黑板前,指著標注的位置,結合記憶中的印象,有條有理地分析起來。
父親饒有興致地聽著,心中的驚訝漸漸化作欣賞。在這個掃盲班裡,能有學員憑借生活經驗對專業知識提出見解,實在難得。他沒有絲毫惱怒,反而覺得這是一次難得的交流契機。
於是,一場關於安慶港位置的熱烈爭論在教室中展開。兩人從長江河道的曆史變遷、當地的地形地貌,談到實際考察的細節,你來我往,互不相讓。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場爭論如同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湖麵,激起層層漣漪。
其他學員紛紛圍攏過來,有的側耳傾聽,有的忍不住加入討論。教室裡熱鬨非凡,各種觀點相互碰撞,迸發著智慧的火花。
在你來我往的辯論中,父親和母親不僅對安慶港的位置有了更準確的認識,也在思想的交流中加深了對彼此的了解。他們驚訝地發現,對方身上有著同樣對知識的執著追求,那種不服輸、勇於探索的精神,如同磁石般吸引著彼此。
隨著討論的深入,父親逐漸意識到母親的觀點更符合實際情況。他誠懇地接受了母親的意見,拿起粉筆,在黑板上重新標注了安慶港的位置。
他轉身看向母親,眼中滿是讚賞:“你真的很細心,也很勇敢,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母親白皙的臉龐泛起紅暈,羞澀地低下頭:“我隻是覺得學習知識要嚴謹,不能有半點馬虎。”
從那以後,掃盲班的教室裡多了一對頻繁交流的身影。
課後,他們常常圍坐在課桌旁,探討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分享各自的見解。父親被母親的聰慧和堅韌深深吸引,母親也折服於父親淵博的學識和儒雅的風度。
他們的感情,如同長江源頭的涓涓細流,在一次次思想的碰撞、知識的交流中,悄然彙聚,向著廣闊無垠的情感海洋奔湧而去。(未完待續)
喜歡輪渡上的逆流人生請大家收藏:()輪渡上的逆流人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