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安排好小吳的工作後,就開始講真正的正事了。
張偉並沒有坐下,而是走到了會議室前方的白板旁。
拿起馬克筆,寫下四個大字:智慧繭房。
“小馬,”張偉轉身,目光落在ai團隊負責人身上,“我們之前把‘分身’做到了88.12的水平,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但為什麼它衝到88.12之後,進步越來越緩慢,甚至是如何優化,它的智能都仿佛處於一種停滯的狀態了。
特彆在某些需要‘靈光乍現’的創造性決策上,始終無法突破那最後的屏障?
為什麼它能夠完美複刻我的知識和六邊形認知模型,卻永遠無法‘主動’創造出一個超越我現有認知的思維模型或答案?”
團隊成員們聽張偉這麼一連串的問題拋出,完全的麵麵相覷,一陣懵逼。
數據工程師小朱猶豫著開口:“偉哥,是不是我們喂給分身的數據量還不夠?或者……我們模型的參數規模還需要再提升一個量級?”
張偉緩緩搖頭,眼神銳利。
“不,問題的根源不在‘多’。”張偉的聲音沉穩而清晰,er模型堆疊到多大,它本質上,依然是在擬合一個已知的分布——即人類用自然語言所構建和記錄的全部知識的總和。
它在複製和重組,卻沒有生成全新的知識。
它的天花板,從誕生之初就注定了,那就是‘人類當下所有知識的總和’。
它自己,永遠無法‘跳出’這個總和的上限。”
張偉頓了頓,讓這個結論在每個人心中沉澱,然後繼續深入剖析現有ai的“思維結構”:
“你們想過沒有,人類曆史上那些顛覆性的突破,哥白尼、愛因斯坦,往往源於一種‘錯誤’的勇氣?
敢於在主流認定的‘最優答案’之外,踏上一條無人走過的、看似荒謬的‘非最優路徑’。
但我們的ai分身沒有這種‘犯錯’的機製,它的核心驅動力是‘解析我們的意圖’、‘滿足我們的預期’,永遠趨向於給出現有知識框架下,最安全、最符合邏輯、最‘正確’的答案。
於是,它失去了創造中最關鍵的那個要素——意外。”
小吳喃喃低語,聲音輕得幾乎聽不見:“這聽起來……像一個無比完美的籠子。”
張偉嘴角露出一個複雜的笑容,既有洞察的銳利,也有一絲無奈的坦然:
“說得對,小吳。這就是我所說的‘智慧繭房’。我們,包括我們創造的‘分身’,都可能被這個看似無所不能的工具,圈養在了當下智慧的極限裡。”
說完,張偉抬手在“智慧繭房”四個字邊上,寫下了新的四個字:符號繭房。
“如果說,‘智慧繭房’是人類被自己創造的工具圈養。那麼‘符號繭房’,就是ai被人類的語言文字所圈養。”
小馬眉頭緊鎖,身體不自覺地前傾,這是他陷入深度思考的標誌。
張偉舉例:“ai理解‘山’這個概念,它理解的不是那座由岩石、土壤、植被構成的實體,而是‘山’這個文字符號,與‘高’、‘峰’、‘雲’、‘攀登’等其他文字符號之間的統計關聯和共現概率。它從未真正‘看見’過山,更未曾感受過山風拂麵,因此ai更不不知道什麼是‘山’。”
小朱忍不住插話,帶著求證的語氣:“可是偉哥,現在的多模態模型已經能根據文字描述,生成非常逼真的山的圖片了啊?”
張偉笑了,是一種洞悉本質後的了然。
“這依然是符號與符號之間的映射和轉換。
我們喂給ai的,從來不是客觀世界本身,而是‘人類對客觀世界的描述’。
它始終活在一個由人類語言編織的、精致的符號幻象裡。
就像一隻詞彙量驚人的鸚鵡,它能說出流利的句子,甚至能模仿你的語氣,但它並不理解話語背後的‘意義’。”
接著,他拋出了那個在度假期間領悟的、石破天驚的比喻:
er+自然語言的ai,本質上是一台‘智能蒸汽機’。
無論我們如何優化鍋爐結構算法),如何添加更多燃煤數據),它的‘智能輸出密度’存在一個物理的上限。
想要突破這個上限,我們必須徹底更換能量的形態和轉化方式——從智能的蒸汽機時代,躍遷到智能內燃機時代,甚至……是直接撬動質能方程e=c2的智能原子能時代。”
“我靠!”
小馬猛地吸了一口氣,幾乎是下意識脫口而出的。
小馬作為985名校科班出身的ai猛人,一直以來思考的都是如何優化模型、調整參數、尋找更優質的數據源。
從未站在如此宏觀的視角,將ai的發展與人類獲取動能的革命曆史進行類比。
張偉,這個半路出家的老板,竟然對ai的底層邏輯和終極困境有如此深邃、如此高屋建瓴的見解!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一時間,震驚、佩服,甚至一絲自愧不如的情緒交織在一起,儘讓他有點五味雜陳。
“偉哥,我服了你啊,你是怎麼想到的?你這個視角非常獨特,太有價值了啊!”
張偉似乎看穿了小馬的震驚,安慰道:“彆給自己太大壓力,小馬。這或許就叫,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你現在是深陷在技術細節的泥潭裡,有時候反而需要跳出來,從更底層的哲學和物理層麵去審視我們正在建造的巨獸。”
“哲學、物理、巨獸......,完全不相乾的三個詞!這一刻卻被毫無違和的聯係在了一起。
哎!這或許,就是分身偉哥,和真正偉哥的差距吧。”小馬無奈的歎息道。
原因講完,張偉正式切入了具體工作安排,指向屏幕上“分身2.0”的架構圖。
“認清了這個無法逾越的天花板,我們接下來的工作就有了清晰的邊界了。
小馬,我們團隊不是去砸穿獲取智能上限的天花板,那是openai、googe、deepseek他們該去搏命的事情。
我們現在的任務是——在縱向上,再做最後一次模型的訓練、迭代、優化。”
張偉在白板上寫下第一階段目標:升級分身底層邏輯,讓分身內化“雙繭房”的認知。
“我們要做的,是讓我們的分身大模型,從‘潛意識’層麵,真正認識到自己存在‘智慧繭房’和‘符號繭房’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