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郡,夷陵城。
此地扼守長江三峽東口,西控巴蜀,東連荊襄,素有“川鄂咽喉”之稱。城壘依山傍水而建,險峻異常。自趙雲受命總督西線以來,此地更是被經營得鐵桶一般。
趙雲端坐於都督府中,一身玄甲未解,英武的麵容上帶著慣有的沉靜與警惕。他麵前的書桉上,攤開著最新的軍情通報與防務圖冊。副將陳式、以及原屬關羽部將如今暫歸其節製的周倉、廖化等人分列兩側。
“伯約陳式字),各隘口烽燧,近日可有異常?”趙雲聲音平穩,目光卻銳利地掃過地圖上標注的每一個據點。
陳式拱手回道:“都督,一切如常。巫縣至夷陵一線,共二十七處烽燧,日夜輪守,信號通暢。江麵巡邏船隊也未發現蜀軍異動。隻是……”他略微遲疑了一下。
“但講無妨。”
“隻是近日江上往來商船略有增多,其中不乏來自成都方向的貨船。雖經盤查未見兵器違禁之物,但其船員中,似多有精壯之輩,目光敏銳,不似尋常商賈。”陳式說出了自己的疑慮。
一旁身形魁梧的周倉甕聲道:“定是那大耳賊……呃,是劉皇叔派來的細作!想探聽我軍虛實!”
廖化較為沉穩,補充道:“都督,諸葛亮善於謀劃,此舉未必意在即刻進攻,更可能是收集情報,觀察我軍布防,甚至……試圖聯絡舊部。”
趙雲微微頷首,對於劉備那邊的動向,他心中早有預料。襄樊之敗、荊州之失,加上關羽被扣,劉備和諸葛亮絕不會甘心,但眼下他們更需時間恢複元氣。這些商船,正是諸葛亮“非敵非友”策略的體現。
“加強盤查,依律行事即可。隻要其不攜帶軍械,不違禁,便放行。然,需嚴密監視其登岸後之行蹤,尤其注意其是否與城內某些士族、舊官暗中接觸。”趙雲下令道,語氣不容置疑,“傳令各營,守備不可有一日鬆懈,操練更不可怠慢。西線安穩,主公方能無後顧之憂,全力經營東方。此乃我等職責所在!”
“諾!”眾將凜然應命。
會議散去後,趙雲獨自走到城樓之上,憑欄西望。長江如練,奔湧東去,對岸的群山之後,便是曾經的盟友,如今的潛在對手。他撫摸著冰涼的城牆垛口,心中思忖:“孔明用兵,奇正相合,不可不防。然主公處……聽聞廬江新挫,雖無大礙,然身邊確需一穩重之將,以備不時之需。”一個念頭在他心中悄然浮現。
幾乎在趙雲於西線思慮的同時,北境五嶺,黃忠也迎來了一位特殊的信使——來自建業,手持鎮南大將軍府令牌的徐元。
黃忠的駐地位於桂陽郡與揚州豫章郡交界的險要山口。營寨依山勢而建,壕深壘固,箭塔林立。雖已年過六旬,黃忠依舊精神矍鑠,臂膀有力,每日必親自巡視防務,操練士卒。
中軍帳內,徐元與黃忠對坐。炭火盆驅散了南嶺冬日的濕寒。
“漢升將軍鎮守北境,勞苦功高。主公時常掛念,特命元前來探望,並帶來些許禦寒物資,犒賞將士。”徐元微笑著,語氣誠摯。
黃忠抱拳,聲若洪鐘:“有勞元直先生遠來,更謝主公掛懷!末將在此,曹兵半步不得南侵,請主公放心!”他話語中充滿自信,花白須發微微顫動。
徐元點頭,表示深信不疑。他話鋒一轉,看似隨意地問道:“將軍以為,如今北境曹軍動向如何?五嶺防線,可還有需加強之處?”
黃忠略一沉吟,道:“自廬江戰事平息後,對麵曹軍似也收斂了許多,大規模調動未見,但小股哨探滲透頻度有所增加。依末將看,曹操經此一役,知我江東非易與之輩,短期內應無大舉南侵之意。然,其覬覦之心不死,防務絕不可鬆懈。五嶺防線,關鍵在‘扼守要道,以靜製動’。末將已命人多設陷坑、拒馬,加固關隘,並儲備了足夠半年之用度的糧草箭矢。”
“將軍老成謀國,元佩服。”徐元讚了一句,隨即看似無意地歎道,“隻是主公身處建業,雖有三軍將士效命,然身邊……總覺少了如漢升將軍、子龍將軍這般能鎮得住場麵的宿將坐鎮,每每思及江北強敵,難免心中不安。尤其那廣陵陳登,水軍威脅日增,丹陽雖近,鄧艾畢竟年輕,經曆廬江之戰後,恐需時間沉澱……”
黃忠是何等人物,曆經滄桑,瞬間便聽出了徐元的弦外之音。他猛地抬頭,眼中精光一閃:“元直先生之意是……主公欲調末將東移?”
徐元不再繞彎子,正色道:“非是必行之事,乃主公與士元、伯言及我等商議時,偶有提及之顧慮。西線子龍,穩如磐石,不容輕動。北境賴將軍之威,暫保無虞。而東方,直麵曹操江淮主力,未來必為主戰場。主公身邊,確需一員足以信賴、能攻善守、資曆足以服眾的大將,屯於建業左近,既可衛戍中樞,亦可在戰機出現時,作為江北利劍之鋒鏑。”
黃忠聞言,沉默了片刻。他撫摸著頜下長須,目光投向帳外連綿的群山。鎮守北境多年,一草一木皆熟,驟然離開,確有不舍。但他更明白,主公的考量是從全局出發。建業乃根本之地,不容有失,未來的主攻方向在江淮,他這身武藝和征戰一生的經驗,放在更能發揮作用的東方,確是上策。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末將……遵命!”黃忠霍然起身,抱拳應道,聲音斬釘截鐵,“主公但有差遣,忠萬死不辭!北境防務,末將即刻整理,遴選得力副將接手,必不使曹賊有可乘之機!”
徐元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也起身還禮:“有漢升將軍此言,主公可安心矣!”
建業,大將軍府書房。
炭盆燒得正旺,驅散了江南冬日的濕冷。陳暮、龐統、徐元、陸遜四人圍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