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複興大明……”朱慈興常常獨自立於山穀之巔,俯瞰著在晨曦或暮色中蒼茫起伏的大地,心中反複咀嚼著這個他為之奮鬥、流亡、廝殺半生的目標。
父皇崇禎那充滿悔恨與血淚的警示猶在耳邊:“……朕非昏聵亡國之君,而事事皆呈亡國之象!根由在於積重難返,黨爭內耗,國庫空虛,天災人禍……”
永樂帝的開拓與雄才,仁宗的休養與寬仁,宣宗的平衡與文治,孝宗的勵精圖治……曆代先祖的功過得失、經驗教訓,如同浩瀚的畫卷在他腦海中一一展開。
他深刻地意識到,“大明”不僅僅是一個朱姓王朝,更是一種文明秩序,一種“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骨氣,一種“仁義禮智信”的倫理,一種包容與開拓的天下理念。強行以武力複辟一個舊有的、已然被曆史證明存在巨大結構性缺陷的王朝體製,即便僥幸成功,很可能也隻是重複過去的循環,將這片飽經磨難的土地再次拖入無休止的內戰、清算與動蕩之中。屆時,生靈塗炭,文明凋零,這萬千因果,誰又來承擔?這與他的初心——守護這片土地和其上的人民——豈非背道而馳?
他與湯三少、與萬屍巨魔、與孽龍魂的戰鬥,守護的是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是華夏文明的薪火傳承,而非僅僅是一家一姓的江山社稷。這份超越王朝更替的守護,或許才是他穿越時空、承繼龍脈的真正使命。
第四章:傳承與放下,新的開始
數月之後,傷勢徹底痊愈,甚至因禍得福、氣機更顯悠長的張榮昌,憑借醫聖傳承的絕世智慧和對天機命理的深邃洞察,在一個月色清朗的夜晚,找到了獨自沉思的朱慈興。
“陛下,”張榮昌須發皆白,在月光下宛如仙人,目光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澄澈洞明,“老臣近日夜觀星象,細推氣數。帝星指朱慈興)光芒雖盛,然與主星象征清廷氣運)糾纏,紫微垣晦暗難明,主天下格局已定,非驟變之時。而北鬥之旁,有數顆新星漸亮,其勢雖微,然生機勃勃,代表未來變數。大清氣數未儘,然其根基已顯裂痕,內部腐朽漸生,此非單純武力可速亡。若強行逆天而行,恐遭氣運反噬,屆時兵連禍結,苦的終究是天下黎民蒼生啊。”
朱慈興沉默良久,望著天邊那輪皎潔的明月,緩緩道:“先生之言,與朕近日所思,不謀而合。朕之使命,或許並非親手重建一個‘大明’的軀殼,而是守護這文明的火種不滅,為未來真正的‘新生’掃清魔障,鋪平道路。強求一個過去的影子,或許才是對列祖列宗與天下百姓最大的不負責任。”
他做出了最終的決定,一個艱難而偉大的決定。
他將整合後的明軍最核心的精銳力量,以及自己畢生所學《慈興訣》的精要、融合了龍氣與《紀家訣》的修煉感悟與實戰心得,悉數傳授給了最穩重、最具帥才、也最理解他理念的李定國,並鄭重囑托他:“定國,這支力量,交予你。不必執著於立刻豎起反旗,全麵反攻。可化整為零,潛入民間,或據守險要,保存實力。你們的任務,是守護漢家文明的血脈,防止其徹底斷絕,等待真正的時機。若天下有變,民心所向,可順勢而為;若……若清廷日後能幡然醒悟,漸行仁政,使百姓得以休養,則……亦可靜觀其變,以蒼生為念。”
他將自己關於朝政統籌、經濟民生、未來科技基於他穿越者知識)發展規劃的智慧與整理出的資料,交給了銳意進取的鄭成功,鼓勵他道:“成功,你性格果決,兼具海陸之才,眼光開闊。東南沿海,乃至浩瀚海洋,大有可為。繼續發展我們的海上力量,通商、拓殖、傳播華夏文明,結交四方,為我華夏留一條不受大陸局勢影響的退路,開一片屬於我們自己的新天地。未來,或許在海上。”
他將自己收集的諸多珍貴典籍、醫書、農書、工巧之術記錄,以及那三團純淨的、有待未來引導的龍魂本源和成功培育鹿銜草的方法與種子,交給了智慧通達的張榮昌:“張老先生,您是醫聖傳人,最洞悉天人之道與生命奧妙。這些知識、力量與希望,或許對未來這片土地的複興有用。請您尋一處清淨之地,著書立說,培養傳人,將這份文明的火種與守護的信念,一代代傳承下去。知識不滅,文明永存。”
他沒有指定皇位的繼承人,因為他知道,未來的路,需要這個飽經風霜的民族自己去探索,去選擇。他留下的,是種子,是可能性,而非一個新的枷鎖。
將所有事務安排妥當後,在一個晨曦微露、薄霧繚繞的清晨,朱慈興留下一封筆墨深沉、情感內斂的書信,悄然離去,沒有驚動任何人。
信中寫道:
“定國、成功、榮昌先生,並諸位忠勇將士:
見字如麵。
朕承列祖列宗遺誌,得眾兄弟舍命相隨,鏖戰邪魔,守護蒼生,捫心自問,此生無憾。然,近日靜思,王朝之興替,自有其天道循環;天下之大勢,非一人之意願可強行扭轉。朕之使命,於斷魂隘龍魂寂滅、先生轉危為安之時,已然達成。朕守護了該守護的人,留下了該留下的火種。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大明之魂,在於‘氣節’,在於‘文明’,在於‘天下為公’之理念,而非僅僅一姓之天下、一家之江山。此魂未滅,存於爾等心中,存於萬千黎民血脈之中,便終有複興之日,或許將以我等今日難以想象之新貌呈現。
諸君皆乃世間棟梁,國之瑰寶。望爾等此後,以天下蒼生福祉為根本念想,以傳承發揚華夏文明為畢生重任,各展其才,各儘其能。或隱於野,或顯於朝,或揚帆於海,或著書立說……靜待天時,順勢而為。
勿以朕為念。朕心已安,當歸於來時之處,或遊於天地之間。
珍重。
朱慈興,絕筆。”
尾聲:火種不滅,山河依舊
朱慈興走了,如同他來時一般,帶著無儘的傳奇色彩,消失在曆史的滾滾煙雲之中。有人說他功成身退,看破紅塵,歸隱於某處仙山福地,潛心大道,與天地同壽;有人說他感應到時空的召喚,破碎虛空,返回了他來的那個世界,或是去了更廣闊的天地;也有人說,他並未遠離,而是化作了守護這片山河的龍脈意誌,默默地注視著這片他深愛著的土地與人民,在關鍵時刻會再次顯現。
他最終沒有完成形式上“複興大明”的壯舉,這或許在傳統的史觀中,是一種悲壯的遺憾。但他完成了更宏大、更本質的使命——他守護了華夏文明免受魔劫吞噬,他救回了生死與共的兄弟與忠臣,他斬斷了可能延續數百年仇恨與戰亂的恐怖鎖鏈,他為未來保留了珍貴的知識、力量與文明的火種。他放下了個人的執念與家族的榮耀,選擇了對蒼生與大道的責任。
李定國秉承遺誌,率領部分核心力量轉入西南山區和廣袤的民間,成為一股隱形的守護力量,在後續清朝統治的歲月裡,默默影響著地方秩序,保護著漢文化火種。
鄭成功則全力發展海上事業,成為了叱吒風雲的“國姓爺”,建立了強大的海上政權,收複台灣,成為了漢文明在海外的一麵旗幟,其影響力綿延數百年。
張榮昌遊曆天下,著書育人,將一身所學廣為傳播,尤其是醫術和鹿銜草的培育之法,救活了無數生靈,培養了許多優秀的傳人。
清廷的統治在磕絆中延續,既有“康乾盛世”的表麵輝煌,也有晚清“鴉片戰爭”開始的屈辱與掙紮。但朱慈興留下的火種從未熄滅,李定國部的後裔、鄭氏海商的網絡、張榮昌傳承的學派……在適當的時機,總會有人重新擎起這火焰,為了心中的道義、家國的情懷與文明的延續而奮鬥。
許多年後,在那曾經爆發最終之戰的斷魂隘,深淵早已被歲月和植被撫平,草木繁盛,野獸棲息。偶爾有牧童或樵夫,會在月明星稀的夜晚,聽到山穀中若有若無的、平和而悠長的龍吟回響,那聲音不再充滿怨毒與暴戾,仿佛隻是在默默地守護著什麼。也有人信誓旦旦地說,曾在長白山最幽深的密林裡,見過一個青衫布鞋、氣質非凡、眼神仿佛能洞悉世事的采藥人,其容貌與山中某座破敗古廟裡一幅模糊的、前朝帝王裝扮的畫像,頗有幾分神似……
朱慈興的故事,漸漸成為了一個流傳在民間、帶有神話色彩的傳說。一個關於勇氣、友情、犧牲、超越與最終放下的傳說。他不是一個成功的複國皇帝,但他是一個真正的英雄,一個在曆史的十字路口,做出了最艱難也最偉大抉擇的——文明守護者。
他的傳奇,不在廟堂之上的史冊工筆間,而在山河歲月的默默見證裡,在文明血脈的賡續傳承中,永世流傳。
喜歡穿越明末:我成了海島奇兵請大家收藏:()穿越明末:我成了海島奇兵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