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者之家”基地東側,占據整整一層空間的,是肖雅與邵博士共用的聯合實驗室。這裡與零那靜謐、感性的記憶圖書館形成了鮮明對比,是一個被理性、數據和冷冽光芒統治的王國。
空氣裡彌漫著淡淡的臭氧味、特種冷卻液的清香,以及某種高頻能量設備運轉時特有的微弱嗡鳴。放眼望去,是一片由半透明隔斷劃分出的不同功能區域。粗大的線纜如同巨樹的藤蔓,沿著牆壁和天花板鋪設,最終彙入房間中央那個占據了一整麵牆的巨型主控計算陣列,其表麵無數細小的指示燈如呼吸般明滅,發出低沉而穩定的運行聲。
左側區域,是肖雅的“絕對理性”領域。數麵巨大的全息屏幕上,瀑布般流淌著令人眼花繚亂的數學公式、多維空間拓撲模型、以及來自全球“基石”監測點和深空探測器的實時數據流。肖雅坐在控製台前,身形在龐大的數據景觀映襯下顯得有些單薄,但她的眼神銳利如鷹隼,手指在虛擬鍵盤上飛舞,不斷調整著參數,驅動模型進行著數以億次計的模擬運算。
她正在攻堅的,是“空間裂縫預警係統”的核心算法。
屏幕上,一個複雜的時空流形模型正在演化。代表穩定空間的藍色網格背景上,一個微小的、呈現為不規則暗紅色的“應力奇點”正在生成。無數條代表能量流動和規則擾動的光絲,如同受到吸引般向奇點彙聚,使其顏色逐漸加深,範圍緩慢擴大。
“邵博士,請注入第七序列擾動變量,模擬‘深淵’低語峰值期的能量背景。”肖雅的聲音平靜,不帶絲毫感情,仿佛在陳述一個與己無關的物理現象。
隔壁區域的邵博士,聞言立刻在她自己的控製台上進行操作。她那邊更像是傳統實驗室與尖端科技的混合體:除了類似的終端屏幕,還有放置著精密光學儀器、物質樣本分析儀以及幾個小型能量約束場的實驗台。
一股代表高強度深淵侵蝕的紫色數據流被注入模型。瞬間,那個暗紅色奇點的演化速度急劇加快,周圍的空間網格開始出現扭曲和斷裂的征兆。
“反應速率提升百分之四百三十七,”肖雅迅速報出數據,“規則結構穩定性閾值正在被突破……警告,模型預測,距離可觀測宏觀裂縫形成,僅剩三點七標準秒。”
她的眉頭微微蹙起。三點七秒,對於預警來說,太短了。尤其是在現實世界中,能量背景的波動往往更加複雜和突兀。
“回溯分析奇點形成初期的能量簽名特征。”肖雅命令道。屏幕上的畫麵快速倒回,定格在奇點剛剛誕生的那個瞬間。她放大那片區域,無數條細微的能量軌跡被高亮顯示。
“看這裡,”肖雅指向其中幾條幾乎糾纏在一起的、呈現特殊波動模式的軌跡,“這種高頻震顫模式,與我們在‘遺忘之湖’副本記錄到的、精神侵蝕前期環境背景噪音頻段有百分之八十九的吻合度。還有這個……微弱的重力梯度異常,其變化率與‘虛空回廊’中空間褶皺出現前的征兆類似。”
她在虛擬鍵盤上快速敲擊,將這些特征提取出來,構建成一個新的“預兆特征庫”。
“我們需要將監測網絡的靈敏度再提升一個數量級,尤其是對這類複合型、低強度的前兆信號進行捕捉和關聯分析。”肖雅對走過來的邵博士說道,“現有的算法對單一特征的識彆率尚可,但對這種‘弱信號集群’的預警能力不足。”
邵博士推了推她鼻梁上的無框眼鏡,鏡片上反射著流動的數據光。她年約四十,氣質乾練沉穩,是典型的學院派精英,但在經曆了“回廊”現實侵蝕的一係列事件後,她的思維早已突破了傳統科學的桎梏。
“靈敏度提升意味著數據洪流和誤報率激增。”邵博士冷靜地指出問題,“我們的計算資源和人工複核能力都麵臨極限。而且,有些前兆信號轉瞬即逝,或者本身就處於探測閾值的邊緣。”
“所以需要引入新的濾波算法和模式識彆ai,”肖雅調出另一組界麵,上麵是複雜的神經網絡結構圖,“基於我們收集到的所有已知裂縫案例和模擬數據,訓練一個能夠從海量噪聲中識彆出這些‘微弱危機脈搏’的智能體。它不需要百分百準確,隻需要將可疑目標的篩選範圍縮小到人工可以處理的級彆。”
“這需要時間,大量的時間進行訓練和調試。”邵博士審視著那複雜的網絡結構。
“我們沒有太多時間,”肖雅的目光掃過屏幕上那個再次模擬生成、並最終破裂成一道猙獰“傷口”的空間裂縫模型,“‘基石’網絡隻是穩定了大的環境,但這種隨機的、小規模的裂縫滲透,防不勝防。每一次滲透,都可能帶來未知的風險。”
兩人陷入了短暫的沉默,隻有設備運行的嗡鳴聲填充著空間。她們都清楚,預警隻是第一步,如何應對才是關鍵。這就涉及到實驗室的第二個核心研究方向——能量中和技術。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在實驗室的另一側,一個被多層能量屏障隔離的試驗區正在運行。一個微型的、人工維持的不穩定空間裂縫,如同一條扭曲的紫色蜈蚣,在約束場中央劇烈地扭動著,散發出令人不安的能量波動。裂縫周圍,空間微微扭曲,偶爾有細小的、如同靜電火花般的能量碎屑迸射出來,撞擊在屏障上,激起一圈圈漣漪。
一台結構精密的裝置正對準著這條微型裂縫。這是邵博士主導設計的“定向能量中和器”原型機。
“頻率協調完成,準備第一次中和嘗試。”一名研究員報告道。
邵博士點了點頭,目光緊盯著監測屏幕。中和器前端亮起柔和的白色光芒,一道經過精確調製的能量光束射向空間裂縫。
光束與裂縫接觸的瞬間,並沒有發生劇烈的爆炸。紫色的裂縫光芒仿佛被“稀釋”了一般,顏色變淡,扭動的幅度也有所減弱。監測數據顯示,裂縫的能量輸出下降了約百分之十五。
“有效!但是……”研究員的聲音帶著一絲興奮,隨即又轉為凝重,“中和效率遠低於理論值。而且,裂縫似乎在適應這種頻率,能量衰減速率在放緩。”
肖雅也走了過來,看著數據流:“單一的、固定的頻率顯然不夠。深淵能量的性質並非恒定,它具有極強的適應性和扭曲性。我們需要一種能夠動態調整、甚至能主動‘欺騙’和‘誤導’其中和機製的方法。”
她調出之前零從記憶圖書館提供的、關於“海淵守護者”被淨化時的能量波動數據,以及林默使用“真言回響”短暫扭曲規則時捕捉到的特殊頻譜。
“看,‘海淵守護者’的平複過程,並非強行對抗,更像是一種……共鳴下的安撫與引導。而林隊長的‘真言’,則是在規則層麵進行短暫的覆蓋。”肖雅指著那些奇特的波形圖說道,“我們的中和思路,或許不應該局限於能量的對消,可以嘗試引入‘信息層麵’的乾預。”
邵博士若有所思:“你是說,讓我們的中和能量束,不僅攜帶中和物理效應的屬性,還嵌入特定的、能夠乾擾深淵能量穩定結構的‘信息編碼’?”
“類似於一種……能量層麵的‘計算機病毒’?”肖雅嘗試用一個更通俗的比喻,“或者是一種模擬‘秩序’規則的鏡像力場,讓無序的深淵能量在其影響下自發地趨於平靜或瓦解。這需要極其精密的控製和對深淵能量本質的更深刻理解。”
這個想法很大膽,意味著要將能量中和技術從物理層麵提升到信息物理交互的全新高度。實驗室裡再次響起了激烈的討論聲和鍵盤敲擊聲,研究人員們開始著手設計新的實驗方案,嘗試將那些來自“回響”能力的抽象感知,轉化為可以編程、可以複現的技術參數。
而實驗室的第三個重點——基於回響原理的防護裝備,其研發區域則顯得更為“務實”一些。這裡陳列著各種半成品的護甲、頭盔、手持式護盾生成器。
一件新型的防護服正穿在一個人體模型上,其表麵覆蓋著一種暗灰色的、非金非革的奇異材料。這是利用從“機械之心”副本帶回的遠古合金樣本,結合邵博士團隊逆向工程出的材料合成技術製造的,對多種能量攻擊有良好的抗性。
但真正的核心,在於內襯中編織的、極其細微的導能纖維網絡。這些纖維的設計靈感,來源於秦武“磐石回響”能力激發時,其身體周圍形成的那個微弱的、卻異常堅韌的防禦力場。
“我們嘗試模擬了那種力場的能量運行模式,”一名工程師向肖雅和邵博士介紹道,“通過導能纖維網絡,在受到攻擊時瞬間激發一個類似的、局部的強化場。理論上,它可以偏轉或吸收一部分精神衝擊和規則扭曲效應。”
“測試結果如何?”邵博士問道。
工程師調出一段數據:“對物理衝擊和標準能量武器的防禦性能提升了百分之兩百。但是……對於純粹的、高強度的深淵精神侵蝕,效果不穩定。模擬測試中,隻能延遲被突破的時間,無法完全防禦。”
肖雅走近模型,手指輕輕拂過防護服表麵:“個體的‘回響’是生命意誌與特殊環境相互作用下的奇跡,其本質包含了‘信念’這種無法量化的因素。我們試圖用純技術手段複現,注定隻能得其形,難得其神。”
她頓了頓,繼續說道:“或許,我們不應該追求完全複現,而是考慮‘輔助’和‘放大’。設計一種裝置,能夠與穿戴者的精神波動產生共鳴,穩定其心神,放大其自身的意誌力,從而增強對精神侵蝕的抵抗力。就像……一個精神層麵的‘放大器’或者‘穩定器’。”
這個方向,又與零的能力和記憶圖書館中的“情感範式”研究關聯了起來。實驗室的各個項目,看似獨立,實則圍繞著“理解、預警、防禦、中和異常”這一核心目標,緊密地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張複雜而龐大的技術網絡。
肖雅和邵博士站在實驗室中央,環視著這片屬於理性與創造的疆域。窗外,可能是陽光明媚,也可能是夜色深沉,但在這裡,時間仿佛以另一種流速流逝——被拆分成了無數個公式、實驗和數據點。她們知道,前方的路依舊漫長,每一個微小的突破,都可能需要用無數次失敗和漫長的思考來換取。但她們也堅信,唯有憑借知識與技術的光芒,才能在這片被異常籠罩的黑暗中,為人類文明開辟出通往未來的、相對安全的路徑。
實驗室的燈光,徹夜長明。
喜歡深淵回響無限流請大家收藏:()深淵回響無限流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