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腳底下的方塊暫時穩定,一時半會兒沒有墜落風險,喻千惠又將之前被打斷的思路捋了一下。
2的倍數是玻璃格,3的倍數是樓房格,那麼剩下的既不是玻璃格又不是樓房格的格子是1、5、7、11、13、17。
目前還未出現的格子是“前人的肩膀”格,喻千惠不認為腳底下的黑格子是“前人的肩膀”,因為提示中很明確地提到“死物”的概念,那麼相對應的就會有“活物”。
玻璃格和樓房格目前看來都是無可置喙的“死物”,和它們性質相似的黑格子應當不是“活物”。
“前人的肩膀不喜歡一個人”這句話出現在“玻璃是2的倍數,樓房是3的倍數”之後,喻千惠一開始是按“前人的肩膀”不是質數來理解的,但她略一思索就發現,在18以內的正整數,除去2與3的倍數,剩下的都是質數。
如果硬要找一個不是質數的,那就是“0”,但喻千惠遇到的第一個有數字標識的格子就是“1”——喻千惠跳到1號格子後特地回頭看了,原始格子上沒有數字。
即便有數字“0”,喻千惠也不能去踩原始格,因為在她跳上1號格子之後沒多久,原始格就消失了。
所以喻千惠傾向於這句話表達的含義是更淺顯的字麵意思。
也就是“前人的肩膀不喜歡1個人”。
前人的肩膀格不包含數字“1”。
不含數字“1”的剩餘格子有兩個,“5”和“7”,那麼究竟是“5”還是“7”呢?
這個問題暫時沒有答案,因為喻千惠暫時沒空去思考這個問題。
腳底下的1號格子不會縮小,但是麵前的2號格子和3號格子會跑啊!
喻千惠隻是思索了一小會兒,就發現麵前兩個格子距離1號格子的距離從一米出頭變成了一米五出頭,且還有繼續向前跑路的趨勢。
再跑遠點她就要原地開始擺手,助跑立定跳遠了,到時候腳底下這一平米可不夠她造的。
喻千惠趕緊踩上了3號格子。
3號格子前的濃霧散開,但身邊的2號格子和身後1號格子都隱沒在乳白得如同牛奶一樣不透明的濃霧中,而眼前出現的新格子,也是同樣乳白的霧色。
3號格子前出現的新格子是4號格子和6號格子。
4號是全霧色的玻璃格,6號是一半霧色,一半紅磚的玻璃格加樓房格。
看上去喻千惠應該選擇6號格,但她沒有忘記提示一中的最後一句話——
——搖擺不定的格子會下沉。
同時擁有玻璃格和樓房格特征的6號格子,何嘗不是一種在兩者風格之間搖擺不定的牆頭草?
喻千惠寧願去踩4號格子,都不會去踩提示明確表明會下沉的“雙重格子”。
不過3號格子對應的是4號格子和6號格子,那是不是說明2號格子對應的是5號格子和7號格子?
喻千惠越想越覺得可能性不小,同樣是踩玻璃格,為什麼不去踩2號格試試?
但她現在麵臨的問題是,2號格子在她踩上3號格子時就已經隱沒在濃霧中,現在更是一點痕跡也無。
難道說,從她踩上3號格子時,她就注定走上一條錯誤的無法回頭的路?
不,一個錯誤的選擇就注定結局的失敗,這樣的情節太無聊了,一點都不符合第四樂園該有的實驗美學。
喻千惠決定賭一把,哪怕賭錯了她也可以用【邏輯貓的祝福】回檔。
畢竟這是她通過“邏輯判斷”做出的決定,她擁有“第二次選擇”的機會,之前若不是進入18樓的那一刻她就激活了生存小遊戲,她也可以用這個技能回檔。
隔著翻湧的濃霧,喻千惠大致判斷了一下2號玻璃格子原本所在的位置,一腳踩了上去。
很好,沒踩空,2號格子的確在原來的位置,隻是用眼睛看不到罷了。
“哢。”
一聲玻璃碎裂的聲音從腳底下蔓延,喻千惠稍微收了一點力,將另一隻腳也移上去。
“哢哢。”
又是兩聲破碎聲,喻千惠能感覺到腳底微微一陷,但玻璃沒碎,2號格子成功承載住了她整個人的重量。
當雙腳都踩實格子表麵時,喻千惠眼前的濃霧散去,露出兩個新格子,而原本的3號格和1號格,早已消失在浮沉的霧海中,而她眼前也出現了嶄新的格子。
喜歡貓箱遊戲請大家收藏:()貓箱遊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