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亞4軌道空間站的聯合實驗室裡,全息投影將三份技術圖譜懸浮在中央操作台上方,藍、紫、銀三種光芒在圖譜邊緣不斷碰撞卻始終無法交融。林遠舟揉了揉布滿血絲的眼睛,指尖在地球製造的場力轉化模塊圖譜上劃過,疲憊地靠在椅背上。
“已經是第三十七次模擬了,還是不行。”陳宇將手中的能量棒包裝隨手丟進回收口,機械義眼閃爍著故障提示的紅光,“地球的場力技術基於電磁轉化,伊瑟爾星的核心是量子共振,而蓋亞4的原生場晶自帶空間錨定屬性,三者的能量傳導邏輯根本是三條平行線。”
艾蕾娜正用星核水晶校準數據,半透明的手指在伊瑟爾星技術圖譜上輕輕一點,紫色光暈泛起漣漪:“星溯者的‘思維共振’接口無法識彆地球設備的二進製編碼,就像用聲波去激活電流,本質載體完全不同。剛才的模擬中,原生場晶甚至出現了能量逸散,再這樣下去樣本會徹底報廢。”
實驗室側門突然滑開,蘇晚晴抱著一摞紙質資料快步走進來,眼底的青黑比林遠舟更甚。她將資料重重拍在操作台上,封麵《張詳前統一場論延伸·場力同源性分析》的標題格外醒目:“你們看這裡。”
她調出資料中的核心公式,與三份技術圖譜並列投影:“張教授提出過‘宇宙場力同源假說’,所有文明的能量技術看似差異巨大,本質都是對空間本底場的不同利用方式。地球技術是‘切割式提取’,伊瑟爾星是‘共振式引導’,而蓋亞4的原生場晶,其實是天然的‘場力轉換器’。”
林遠舟猛地直起身,快步走到投影前:“你的意思是,我們不需要強行讓三種技術兼容,而是要找到它們共通的‘語言’?”
“沒錯。”蘇晚晴調出模擬實驗的失敗數據,紅色的能量逸散曲線與張詳前理論中的場力波動模型重疊在一起,“前幾次失敗都是因為我們在試圖改造技術本身,就像讓英語、漢語和星溯者的思維波直接對話。但根據張教授的理論,空間本底場就像空氣,所有技術都是不同的發聲方式,我們需要做的是製造一個‘翻譯器’。”
艾蕾娜的星核水晶突然發出嗡鳴,水晶表麵浮現出複雜的紋路:“伊瑟爾星的古籍裡記載過‘場力中介核心’,但隻留下了模糊的概念。難道說,原生場晶就是天然的中介載體?”
“很有可能。”林遠舟拿起裝有原生場晶樣本的容器,晶體在燈光下折射出幽藍的光芒,“但之前的實驗中,它的能量極不穩定,一旦接入兩種以上技術就會過載。”
陳宇突然敲了敲操作台,調出蓋亞4溶洞岩壁上的古代紋路掃描圖:“你們還記得這些星溯者留下的能量傳導紋路嗎?當時檢測到它們能穩定溶洞的場力環境。或許我們可以模仿這種結構,給原生場晶加個‘緩衝層’。”
蘇晚晴立刻將紋路結構與張詳前的場力錨定公式結合,生成新的設計圖紙:“張教授在書中提到過‘梯度場力結構’,通過多層不同頻率的場力屏障,實現能量的平穩過渡。我們可以用地球的電磁技術製作外層緩衝,中間層嵌入伊瑟爾星的量子共振網,核心再放入原生場晶。”
“聽起來可行,但需要精確的頻率校準。”艾蕾娜將星核水晶接入操作台,“我可以調出星溯者的共振頻率數據庫,但地球設備的電磁頻率波動範圍太大,必須先穩定在2.1赫茲左右,這是原生場晶的基礎諧振點。”
林遠舟立刻分工:“陳宇,立刻改造地球的場力發生器,把輸出頻率鎖定在2.1赫茲;艾蕾娜,用星核水晶繪製量子共振網的微觀結構;晚晴,我們一起計算梯度場力的參數,參考張教授的‘空間能量衰減公式’。”
實驗室裡瞬間忙碌起來。陳宇帶著機械助手拆解場力發生器,金屬碰撞聲與能量調試的滋滋聲此起彼伏;艾蕾娜的星核水晶投射出三維的量子共振網模型,每一個節點都閃爍著紫色微光;林遠舟和蘇晚晴則趴在堆滿資料的操作台前,不時為某個參數爭論,又很快在張詳前的理論中找到共識。
四個小時後,改造後的場力發生器被推到中央實驗台,外層包裹著多層銀色的電磁緩衝層,核心位置預留出放置原生場晶的凹槽。艾蕾娜將用納米材料製作的量子共振網小心翼翼地放入凹槽,抬頭看向林遠舟:“共振網準備好了,頻率已經校準到與原生場晶匹配。”
蘇晚晴按下計算器的最後一個按鍵,長長舒了口氣:“梯度場力參數計算完畢,按照張教授的理論,三層緩衝層能將能量波動控製在0.01赫茲以內,應該能避免過載。”
林遠舟拿起原生場景樣本,指尖因緊張微微顫抖。他將晶體緩緩放入凹槽,當晶體接觸到量子共振網的瞬間,一道淡藍色的光芒順著共振網蔓延開來,外層的電磁緩衝層立刻亮起銀色光暈。
“啟動能量輸入!”林遠舟後退一步,緊盯著操作台的顯示屏。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陳宇按下啟動鍵,地球場力發生器開始輸出穩定的能量,顯示屏上的能量曲線平穩上升。當能量進入量子共振網時,紫色光芒與藍色光芒開始交織,原生場晶發出越來越亮的藍光。
“能量傳導正常!”蘇晚晴激動地喊道,“場力波動0.008赫茲,完全在安全範圍內!”
就在這時,顯示屏突然跳出紅色警報,原生場晶的溫度開始急劇上升,表麵出現細密的裂紋。
“不好!能量轉化率過低,多餘能量在核心堆積!”艾蕾娜急忙調整星核水晶的頻率,試圖引導能量釋放,但裂紋仍在擴大。
林遠舟盯著顯示屏上的能量轉化曲線,突然想起張詳前《統一場論》中關於“空間能量循環”的論述:“晚晴,快調出‘場力閉環模型’!我們忘了設計能量反饋通道,多餘的能量無法排出,隻能在核心淤積!”
蘇晚晴立刻調出相關理論,手指在操作台上飛快敲擊:“張教授說過,任何場力裝置都需要‘輸入轉化輸出’的閉環結構。我們可以在緩衝層增加反向傳導回路,將多餘能量轉化為熱能排出!”
陳宇迅速拿來便攜式場力焊接儀,在緩衝層上焊接出細小的回路接口:“反向回路準備好了,但需要實時調整傳導效率,否則會導致能量失衡。”
“交給我。”艾蕾娜將星核水晶與回路接口連接,水晶的光芒隨著原生場晶的溫度變化而明暗交替,“星核水晶能實時監測能量流動,我可以通過思維共振調整回路的傳導頻率。”
林遠舟重新啟動能量輸入,這次他將輸出功率降低了百分之三十:“緩慢提升功率,注意監測溫度和波動。”
能量曲線再次平穩上升,當功率達到峰值時,反向回路開始運作,多餘的能量轉化為淡白色的熱能,順著回路散發到空氣中。原生場晶的溫度逐漸下降,表麵的裂紋停止了擴散,反而開始緩慢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