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如同黑暗中萌發的嫩芽,需要精心的嗬護才能成長。遠征隊將所有重心都放在了兩個目標上:利用水晶蕨解決能源危機,以及找到突破“觀察者”通訊封鎖的方法。
“啟明星”號的一個大型貨艙被緊急改造為“光合作用培養艙”。利用從殘骸帶采集的反光材料和前哨站庫存的透明合金,工程師們搭建起多層立體栽培架,最大限度地利用紅矮星微弱的光照。
蘇婉帶領著生物團隊,小心翼翼地擴大水晶蕨的培育規模。這個過程並非一帆風順。最初的大規模培育嘗試因為營養液配比微小偏差而失敗,整整一茬幼苗化為了透明的凝膠。團隊沒有氣餒,他們從前哨站數據庫裡尋找古老的植物培育資料,結合實時監測數據,不斷調整參數。
“成功了!第三批次成活率達到百分之九十!”幾天後,蘇婉疲憊卻難掩興奮地向韓冰彙報。
隻見改造後的貨艙內,層層疊疊的栽培架上,一片片藍色的“水晶森林”正在悄然成型。它們散發著柔和的光芒,並通過根係網絡,將轉化出的生物電能彙聚到艙壁的能量收集器中。雖然單株產能微弱,但成千上萬株聚集在一起,產生的能量已足以維持“啟明星”號的基礎運轉,並開始緩慢地為“守望者7號”嚴重受損的能源核心進行“涓流充電”。
這並非長久之計,但確確實實解決了燃眉之急,讓他們獲得了寶貴的喘息和發展時間。
與此同時,陳守義帶領的技術團隊,正在與前哨站的ai一起,全力攻關通訊難題。
“‘觀察者’的乾擾是針對性的廣域壓製,覆蓋了所有已知的通訊頻段。”陳守義在技術會議上闡述著他的分析,“常規的跳頻、擴頻技術在這種級彆的壓製麵前毫無意義。我們必須找到一種它無法乾擾,或者尚未被納入乾擾範圍的通訊方式。”
他們嘗試了多種方案:
中微子通訊:利用之前發現的、從“引力深淵”泄露的中微子流作為載體。但很快發現,“觀察者”似乎對中微子也有監控和乾擾能力,隻是不如對電磁波那樣徹底。
引力波通訊:技術門檻太高,以他們現有的設備無法實現有效的信息編碼和發射。
量子糾纏通訊:這是理論上最理想的、無法被攔截和乾擾的通訊方式。但前哨站僅存的理論資料顯示,要實現超光速的量子信息傳遞,需要一種特殊的、成對生成的“糾纏奇點”作為基礎,而這種技術隨著“星火網絡”的斷裂早已失傳。
“難道就沒有辦法了嗎?”一個年輕的技術員有些氣餒。
“不,還有一個方向。”陳守義眼中閃爍著科學家特有的執著光芒,“我們無法製造‘糾纏奇點’,但前哨站的數據庫裡,提到了‘星火網絡’時代的一種備用方案——‘量子泡沫低語’。”
他調出相關資料:“理論認為,宇宙空間的量子泡沫背景在受到特定頻率的秩序能量激發時,會產生極其微弱但超光速傳播的‘漣漪’。這種‘漣漪’幾乎無法被探測,更難以被乾擾。如果能將信息編碼到這種漣漪中……”
“需要什麼樣的秩序能量?”韓冰捕捉到了關鍵。
“非常精純、穩定,並且能與量子層麵產生共鳴的秩序能量。”陳守義看向韓冰,意思不言而喻。
與量子層麵共鳴的秩序能量……我的‘源初冰息’可以做到嗎?)
這又是一次對力量掌控的極限考驗……)
“需要我怎麼做?”韓冰直接問道。
“我們需要你將力量注入這個特製的諧振腔。”陳守義指向一個剛剛根據前哨站藍圖製造出來的、結構極其複雜的環形裝置,“頻率和波形必須絕對精確,不能有絲毫偏差,否則無法激發有效的‘量子漣漪’。”
這無疑是一次巨大的冒險。成功,他們或許能建立起一條隱秘的通訊渠道;失敗,不僅浪費寶貴的能量,也可能對韓冰造成反噬。
經過數日的精心準備和模擬測試,第一次實際實驗在“守望者7號”最隔離的艙室內進行。韓冰站在環形諧振腔中央,陳守義團隊在防護窗外緊張地監控著數據。
“開始注入能量,頻率apha7,波形同步……”韓冰閉上雙眼,將意識沉入力量本源。這一次,她不再追求冰封萬物的寒意,而是極力模擬著從“起源方舟”感受到的那種、古老而純粹的秩序波動。
幽藍的光暈在她周身亮起,如同溫順的流水般,緩緩注入諧振腔。裝置內部的複雜結構開始發光,發出低沉的嗡鳴。
數據屏幕上,代表能量穩定性的曲線劇烈波動著,幾次瀕臨失控的邊緣,又被韓冰強行拉回。她的額頭滲出細密的汗珠,這對精神力的控製要求極高。
突然,監控量子背景的探測器捕捉到了一絲極其微弱的、非自然的擾動!如同在平靜的湖麵投入了一顆看不見的石子!
“成功了!我們激發出了‘量子漣漪’!”陳守義激動地低呼。
然而,這漣漪太微弱了,根本無法承載有效的信息編碼。就像一陣風,吹過便了無痕跡。
韓冰緩緩收斂能量,臉色有些蒼白。“還不夠……需要更強的共鳴,更穩定的輸出。”
第一次嘗試,證明了理論的可行性,但距離實際應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他們掌握了點燃星火的方法,但要讓它成為可以傳遞信息的“低語”,還需要更多的摸索和練習。
遠征隊在困境中,一步步地,用自己的智慧與力量,開拓著生存的空間與未來的可能。
喜歡末日重啟:煉獄狂梟請大家收藏:()末日重啟:煉獄狂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