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城改造項目協調小組辦公室簡稱“協調辦”)設在區委大樓四樓東側,占據了一間比綜合科大得多的會議室。空氣中彌漫著一種與綜合科截然不同的緊張氣息——堆積如山的圖紙、此起彼伏的電話鈴聲、工作人員步履匆匆的身影,還有空氣中揮之不去的煙味和濃咖啡的味道。這裡,是雲川區當前最炙手可熱、也最如履薄冰的權力與壓力中心。
林溪抱著自己那台用了多年的筆記本電腦和一摞剛打印出來的資料,站在協調辦門口,深吸了一口氣。昨天沈硯舟當眾下達指令的場景還曆曆在目,那份沉甸甸的任務和周圍同事複雜的目光,讓她一夜輾轉難眠,卻也激起了她骨子裡那股不服輸的勁兒。
她推門進去。
“喲,林溪同誌?歡迎歡迎!”一個略顯圓滑的聲音響起。說話的是協調辦副主任,錢前進。他四十多歲,頭發梳得一絲不苟,臉上掛著程式化的笑容,快步迎了上來。“沈書記親自點將,我們協調辦可是蓬蓽生輝啊!”他熱情地伸出手。
林溪連忙伸手與他握了握:“錢主任您好,我是來報到學習的,請多指教。”她的態度謙遜而真誠。
“指教不敢當,沈書記看中的人,能力肯定過硬。”錢前進笑著,眼神卻飛快地掃過林溪略顯青黑的眼圈和樸素得甚至有些學生氣的穿著,眼底深處掠過一絲不易察覺的審視。“來來,你的工位在這邊。”他引著林溪走向角落裡一個相對僻靜的位置。
“小林啊,”錢前進指著堆在工位旁邊半人高的文件,“這些都是南巷片區的基礎資料、前期調研報告、相關政策和兄弟區縣的改造案例,沈書記交代了,你要做方案,這些都得吃透。時間緊,任務重,辛苦你了!”他拍了拍那堆文件,語氣帶著一種“重任在肩”的意味,笑容依舊,但話裡話外透出的壓力不言而喻。
“謝謝錢主任,我會儘快熟悉。”林溪看著那堆“小山”,心知這是沈硯舟說的“腳踏實地的方案設計”的第一步。她沒有絲毫抱怨,放下東西,立刻開始整理。
協調辦的人對她的到來反應各異。有人好奇地打量,有人客氣地點頭,也有人尤其是一些資曆較老的科員)隻是淡淡瞥了一眼,便繼續埋頭自己的工作,眼神裡帶著一絲“空降兵”、“關係戶”的疏離和不以為然。林溪能感受到那種無形的隔閡,但她選擇了忽略,將全部精力投入到眼前的“大山”中。
時間隻有三天。
林溪開始了近乎瘋狂的工作模式。白天,她一頭紮進資料堆裡,像一塊乾涸的海綿,貪婪地吸收著關於舊城改造的所有信息:政策法規的邊界、補償標準的細則、安置房源的現狀、不同利益群體的訴求分析、過往類似項目遇到的坑……她強迫自己從感性的“溫度”中抽離出來,用最理性的眼光去審視每一個數據、每一個條款背後的邏輯和可能引發的連鎖反應。
晚上,她帶著資料回到自己租住的小屋,繼續挑燈夜戰。困了就用冷水洗臉,餓了就啃幾口麵包。沈硯舟那句“光有情懷不夠,更需要腳踏實地的方案設計”像鞭子一樣懸在她頭頂。
針對報告中的幾個關鍵建議,她開始進行艱難的細化:
1.“鄰裡互助檔案”落地:
她查閱了大量社區網格化管理資料和外地經驗,發現單純依靠社區乾部記錄不現實。她設計了一個“線上+線下”結合的模式:利用現有的社區服務app端口,建立電子檔案庫,由網格員或誌願者定期更新特殊人群需求;同時,在搬遷過渡期和新社區入住初期,組織“老鄰居結對子”活動,由協調辦提供小額活動經費支持,促進鄰裡互助氛圍形成。她還初步估算了一個小型公益項目的啟動資金需求。
2.“老樹紀念”方案:
這比想象中更難。實地考察後確認,那棵老槐樹確實在規劃紅線內,無法原地保留。林溪絞儘腦汁。她谘詢了園林專家,提出了一個折中方案:“根脈印記”計劃。在樹木移除前,聘請專業團隊進行3d掃描建模,精確記錄其形態;截取部分有代表性的枝乾需林業部門審批),交由本地非遺傳承人進行藝術化處理如木雕、根藝);在老槐樹原址地麵,用特殊材料鑲嵌其根係走向的“脈絡”圖案,並設置一個帶有二維碼標識的小型紀念牌,掃碼可查看老樹曆史、3d模型及“樹魂”藝術品的製作過程和展示地點計劃放在新建社區的文化活動中心)。她詳細列出了每一步的牽頭部門、所需流程、技術可行性評估和初步預算包括掃描、專家、材料、非遺傳承人勞務費等)。
第三天下午,距離下班還有兩個小時。林溪揉著酸脹的太陽穴,盯著屏幕上剛剛完成的方案框架和核心部分的細化內容。雖然還不夠完美,細節仍需打磨,但核心思路、操作路徑和初步預算評估已經清晰地呈現出來。她長長舒了一口氣,正準備打印出來最後檢查一遍,辦公室的門被推開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進來的是張宏副主任。他臉上掛著慣常的笑容,手裡拿著一份文件,徑直走到林溪工位旁。
“小林,忙著呢?”張宏瞥了一眼她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文字和表格,“方案做得怎麼樣了?沈書記可等著看呢。”
“張主任,”林溪站起身,“初稿快好了,正在做最後檢查。”
“哦?效率挺高嘛。”張宏拖過旁邊一張椅子坐下,一副準備長談的樣子。“年輕人有衝勁是好事,不過小林啊,協調辦的工作不比綜合科,牽一發而動全身。特彆是涉及到具體操作和資金預算,更要慎之又慎。”
他翻開手裡的文件,指著其中一頁:“你看,這是去年西城區一個類似舊改項目的預算審計報告。他們當初也搞了些‘特色紀念’‘人文關懷’的小項目,結果呢?審計的時候被揪出來,說是不符合專項資金使用規定,超範圍支出,負責人還被約談了。”他語重心長地說,“沈書記要求嚴格是出了名的,我們做事,首要的是合規,不能給領導惹麻煩,更不能給自己挖坑啊。你那些想法,出發點是好的,但實際操作起來,風險太大,容易授人口實。依我看,還是穩妥點好,彆搞這些花裡胡哨的,把補償安置這些硬骨頭啃好才是正經。”
張宏的話像一盆冷水,澆在林溪剛燃起的信心上。他看似關心提醒,實則句句都在否定她方案的核心價值,用“合規風險”的大棒打壓她的創新嘗試。
林溪的心沉了一下。張宏的“提醒”並非全無道理,預算合規確實是大問題。但她不甘心,她做的方案不是“花裡胡哨”,是實實在在想解決居民的情感痛點。她深吸一口氣,試圖解釋:“張主任,我理解合規的重要性。所以我在方案裡特彆強調了資金來源的合規性,建議使用社區微更新或文化專項的小額引導資金,並且所有流程都……”
“哎呀,小林,”張宏擺擺手打斷她,臉上笑容不變,語氣卻帶著不容置疑的“過來人”姿態,“你還年輕,沒經曆過審計風暴。那些專項資金,條條框框多著呢!你這方案,想法是好的,但太理想化,落地難,風險高。聽我一句勸,把這些‘錦上添花’的內容刪掉,集中精力把沈書記交代的安置補償細則再摳細一點,這才是務實之道。不然,明天彙報的時候,沈書記那裡……”他意味深長地拖長了尾音,暗示著可能的難堪。
林溪攥緊了手指。張宏的阻撓如此直接,打著“為她好”、“為領導分憂”的旗號,讓她感到一陣無力。難道真的隻能放棄這些帶著“溫度”的構想,回到冰冷的數字和條款中去嗎?
就在這時,協調辦的門再次被推開。
沈硯舟高大的身影出現在門口。他似乎剛從外麵回來,風塵仆仆,眉宇間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疲憊,但眼神依舊銳利如鷹隼。他的目光掃過辦公室,立刻捕捉到了角落裡張宏和林溪之間明顯不尋常的氣氛。
“沈書記!”錢前進和其他人連忙起身打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