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的燈火徹夜未熄。
林溪站在巨大的環形觀測窗前,凝視著內部那台龐大的環境模擬測試艙。此刻它安靜地蟄伏著,但在她的眼中,它內部仿佛正湧動著被惡意代碼扭曲的虛擬力場,那些細微到近乎忽略不計的參數偏差,正像無形的蛀蟲,緩慢啃噬著“綠洲”項目的根基。
她的團隊效率極高。在鎖定那段冗餘代碼後,逆向工程和影響評估以最快的速度展開。初步報告已經生成,結果令人脊背發涼。
這段被命名為“流沙”的代碼,其設計之精巧、隱藏之深,遠超想象。它並非一次性破壞程序,而更像一個潛伏的“調節器”,能在不被察覺的情況下,微調模擬環境中多種複合材料的應力反饋、疲勞閾值乃至分子鍵的模擬強度。
偏差值被控製在極限範圍內,單次模擬幾乎無法察覺。但一旦進入長期循環測試,或者未來投入實際應用,這些微小的偏差會不斷累積、疊加,最終導致材料在關鍵節點發生災難性的、看似符合物理規律實則被精心設計的“意外”失效。
就像真正的流沙,表麵平靜,卻能無聲地吞噬一切。
更令人不安的是,代碼中留有一個隱蔽的接口,似乎等待著外部某個特定信號的觸發,以啟動更激進的破壞模式,或者……上傳被篡改後的核心數據。
“能追蹤到嵌入源頭嗎?”林溪的聲音在寂靜的主控室裡響起,帶著一夜未眠的沙啞。
負責網絡安全的工程師臉色難看地搖頭:“對方用了三層跳板和經過偽裝的內部ip段,最後追到一個已經被清理乾淨的臨時賬戶。時間點上看,97天前,正好是第三批海外交流團隊來訪,以及我們內部係統進行一次季度安全維護的時間段。人員交叉,權限變動頻繁,很難鎖定具體源頭。”
又是一個死胡同。
林溪閉上眼,揉了揉突突直跳的太陽穴。疲勞如同潮水般湧上,但更大的是一種冰冷的、源自信任被撕裂的寒意。
97天前……她腦中飛速閃過當時可能接觸到核心係統的人員名單。研發骨乾、係統維護員、外來交流學者……一張張麵孔掠過,每一張都曾與她並肩作戰,每一張此刻看起來都似乎帶著模糊的陰影。
誰?到底是誰?
她揮了揮手,讓團隊成員繼續深入分析代碼結構,尋找任何可能指向嵌入者身份的蛛絲馬跡,自己則走到休息區,倒了一杯黑咖啡。濃苦的液體滑過喉嚨,暫時壓下了身體的疲憊,卻讓心中的沉重愈發清晰。
她拿出手機,屏幕上是沈硯舟幾分鐘前發來的消息:「阿姨帶星嶼去幼兒園了。情況如何?需要什麼?」
簡短的問候,一如既往的沉穩可靠。她甚至能想象出他發出這條信息時的神情,必然是眉頭微蹙,帶著關切,卻又克製著不過多乾涉她的領域。
她猶豫了一下,回複:「找到了問題代碼,很麻煩。還在處理。需要一些時間。」
幾乎信息剛發出去,他的電話就打了過來。
“喂?”林溪接起電話,走到相對安靜的角落。
“聲音這麼疲憊?”沈硯舟低沉的聲音透過聽筒傳來,帶著不容錯辨的擔憂,“一夜沒睡?”
“嗯,沒事。”林溪下意識地不想他擔心,“代碼比較棘手,需要盯著。”
電話那頭沉默了片刻,然後是他不容置疑的聲音:“發個定位給我,不是實驗室大門,找個你能稍微離開一下的側門或者安全通道口。十分鐘後。”
“硯舟,真的不用……”
“十分鐘。”他重複了一遍,語氣溫和卻帶著不容反駁的堅決,“你需要吃點東西,哪怕五分鐘。”
沒等她再拒絕,電話已經掛斷。
林溪握著手機,怔了片刻,心裡卻不由自主地湧起一股暖流。他總是這樣,用最直接的方式表達他的關心和支持。
她最終還是給他發了一個靠近備用出口的定位。
九分多鐘後,她的加密手機震動了一下,收到一條消息:「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