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回到家,發現門口有個快遞包裹。安全檢查後,發現是陳院士寄來的——一本裝幀精美的相冊,記錄了新材料研發的曆程,最後一頁是所有參與人員的合影和簽名。
“致林溪博士:感謝你帶領我們穿越迷霧,見證晴空。”扉頁上寫著這樣一行字。
林溪感動地翻看相冊,許多幾乎遺忘的瞬間重新浮現。那些艱難的日子,在回憶中也變得珍貴起來。
當晚,她做了個決定:在研究所設立開放日,讓公眾特彆是孩子們了解科研工作。“科學不應該藏在象牙塔裡,”她對團隊說,“讓我們打開大門,分享知識與熱情。”
第一個開放日,星宇和小沈玥成為特殊的小參觀者。星宇像個小向導,向其他孩子解釋簡單的科學現象;小沈玥則對發光材料特彆感興趣,久久不願離開。
看著孩子們眼中的好奇與驚喜,林溪更加堅信自己的決定正確。
日子平穩流逝,但並非沒有挑戰。新材料的大規模應用遇到技術瓶頸,國際合作中出現文化差異,家庭與工作的平衡仍需不斷調整。
但不同的是,現在他們有了更多經驗和信心。每次遇到困難,全家都會圍坐一起討論,每個人的視角都能帶來新啟發。
星宇甚至發明了“家庭解決方案箱”——每個人把想法寫在紙條上放入紙盒,然後隨機抽取討論。這個簡單的方法往往能產生出人意料的妙招。
夏末的一個傍晚,林家舉辦了小小的燒烤聚會。邀請的不是達官顯貴,而是研究所的同事、星宇的老師、鄰居好友。
院子裡掛起彩燈,孩子們追逐嬉戲,大人們暢談歡笑。林溪和沈硯舟並肩站在烤架前,默契配合著準備食物。
“還記得我們第一次燒烤嗎?”沈硯舟突然問,“把肉都烤焦了,隻好叫外賣。”林溪輕笑:“現在你已經是大師級了。”“因為你是我最好的搭檔。”他溫柔地看著她。
月光下,聚會漸入佳境。陳院士甚至難得地放鬆下來,和星宇玩起了捉迷藏。
夜深時,客人們陸續離去。林溪和沈硯舟收拾完畢,坐在門廊看星星。“今天真美好。”林溪靠在丈夫肩上。“還會有很多這樣的日子,”沈硯舟承諾,“我保證。”
小沈玥的啼哭聲打破寧靜。林溪起身去照顧女兒,發現星宇也醒了,正揉著眼睛走出來。“妹妹哭了嗎?”孩子擔心地問。“沒事,隻是餓了。”林溪一手抱著女兒,一手牽著兒子,“來吧,我們一起給妹妹衝奶粉。”
廚房裡,母子三人圍在一起。星宇認真地看著奶粉勺數,小沈玥漸漸停止哭泣,好奇地看著哥哥。這一刻,林溪感到無比充實和平靜。
將孩子們重新安頓睡下後,林溪發現沈硯舟在書房整理照片——都是今天聚會的抓拍。“看這張,”他指著一張星宇大笑的照片,“多像你小時候。”林溪微笑:“眼睛像你。”他們一起挑選照片,準備製作新的家庭相冊。
夜深了,但兩人都不覺疲倦。仿佛要儘情享受這來之不易的平靜時光。
站在窗前,林溪望著寧靜的街道。偶爾有車輛駛過,但不再讓她警惕不安。“有時候我還會下意識地檢查安防係統,”她承認道,“然後才想起不需要了。”沈硯舟從身後擁住她:“習慣需要時間改變。但我們已經走在晴空之下。”
是啊,晴空之下。林溪靠進丈夫懷中,感受著他的心跳。過去的陰影正在消散,未來的道路清晰可見。
黎明將至,但這一次,他們不再急著迎接新的一天。而是珍惜當下的每分每秒,感恩這平凡而珍貴的寧靜。
星空漸漸淡去,東方泛起魚肚白。新的一天即將開始,充滿無限可能。
而在林家彆墅裡,溫暖的光亮一直持續到天明,如同永不熄滅的希望之燈,照亮歸途,也照亮前路。
晴空之下,生活繼續。而這一次,每一步都踏得更加堅實,更加從容。
喜歡他的指尖江山請大家收藏:()他的指尖江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