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透過薄霧,在書房地板上投下斑駁的光影。林溪端著咖啡,目光落在窗外剛剛萌芽的櫻花樹上。春天總是悄然而至,仿佛一夜之間,冬天銀裝素裹的肅穆就被點點粉嫩取代。
心橋網絡進入第二個運行年,一切都平靜得令人欣慰。然而今早的一條數據異常報告,讓林溪微微蹙起了眉頭。
“媽媽,看我的新發現!”星宇舉著一個透明容器跑進來,裡麵幾種不同顏色的液體正在自行分離,“這是我們的科學課實驗,不同密度的液體不會混合哦。”
小沈玥跟在後麵,小手拽著林溪的衣角:“但是心橋會讓它們說話!”
林溪被孩子們的比喻逗笑,俯身觀察星宇的實驗。就在這一刻,她忽然意識到數據異常的可能含義。
到研究所時,團隊已經就位。數據分析師李明展示著全息投影中的異常波動:“這三周來,心橋網絡中出現了37次‘情感共鳴溢出’現象。使用者的情感體驗超出了預設共享範圍,影響了未主動連接的附近人群。”
“就像是情感漣漪。”林溪輕聲道。
會議室安靜下來。馬丁博士的全息影像接過話頭:“我們在瑞士也觀察到類似現象。一位音樂家在使用心橋創作時,整個街區的居民都報告稱感受到了莫名的創作衝動。”
“這是故障嗎?”有人問。
林溪搖頭:“更像是係統自然演進的表現。當情感共鳴達到一定強度,就可能產生這種‘溢出效應’。”
正當團隊討論時,林溪接到星宇學校的電話。老師語氣困惑地描述了一件怪事:今天課堂上,當孩子們通過心橋連接學習古詩詞時,整個校園的鳥類似乎都受到了影響,成群結隊在教室窗外盤旋鳴叫。
“最不可思議的是,”老師補充,“音樂老師說那些鳥兒的鳴叫似乎符合詩詞的韻律。”
沈硯舟下午來到研究所,帶來了更驚人的消息。雲川區醫院的神經科報告顯示,幾位佩戴傳統助聽設備的聽障患者,近期突然能夠通過心橋網絡感知到音樂的情感維度——儘管他們的聽力並未恢複。
“科技正在以我們未預料的方式生長。”晚飯後,林溪對丈夫說。
沈硯舟若有所思:“就像星宇的密度實驗,不同層次的現實正在相互滲透。”
周末,林家照例前往西部村莊。這一次,他們帶著新的疑問。
村莊正值春耕時節,但傳統的開耕儀式出現了奇妙變化。當村民們通過心橋連接共唱古歌時,田地裡的作物似乎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生長抽芽。
老村長引領林溪走到田邊:“科學家姑娘,這不是魔法,對嗎?”
林溪蹲下檢查土壤和作物,發現作物生長速度其實並未改變,但通過心橋連接的人們共同感知到了植物生長的全過程,仿佛時間被壓縮體驗。
“是共情效應擴展到了自然界。”她恍然大悟。
當晚,全村舉行了一場特殊實驗。在拉姆一家的帶領下,大家通過心橋與剛播種的種子建立連接。星宇和小沈玥也加入其中,孩子們盤腿坐在田埂上,閉目專注。
奇跡在黎明前發生。當第一縷陽光照耀田地時,所有參與者都看到了一抹淡淡的綠色光暈從土地升起,如同極光般在田野上流動。
“這是植物的‘情感’嗎?”星宇好奇地問。
林溪無法立即回答,但她知道心橋正在揭開現實的新層次。
回到雲川,研究所加速了對現象的研究。他們發現心橋網絡確實在發展出未預期的能力——連接起所有形式的nsciousness意識),不僅是人類的。
“可能需要重新定義‘意識’的概念。”馬丁博士在月度會議上提出。
最令人震驚的證據來自北極科考隊。他們報告稱,通過心橋連接時,不僅感受到北極熊的情感波動,甚至感知到冰川融化的“痛苦”——種近乎物理痛感的情感體驗。
“這不是擬人化,”科考隊長堅稱,“是一種真實的、可共享的感受。”
五月,雲川區迎來了一場特彆的論壇——“連接的生命”全球研討會。不同領域的學者齊聚:神經科學家、物理學家、哲學家甚至詩人。
論壇上,星宇和小沈玥意外成為焦點。當專家們爭論不休時,星宇舉手發言:“為什麼不問問它們的感覺呢?”
全場愕然。孩子繼續道:“心橋不是讓我們說話,而是讓我們聆聽。為什麼不聆聽土地、聆聽動物、聆聽冰川呢?”
小沈玥咿呀補充:“心知道答案。”
第二天,與會者嘗試了星宇的建議。在嚴格控製下,一組誌願者通過心橋嘗試與亞馬遜雨林建立連接。
結果超出所有人預期。參與者不僅共享了雨林的生態信息,更體驗到了生物多樣性的內在聯結——種超越物種界限的生命統一感。
“我既是人,也是樹,也是河流。”一位誌願者淚流滿麵地描述,“所有界限都是幻覺。”
數據記錄顯示,這次實驗後,參與者的腦波活動出現了永久性改變。他們更傾向於環保行為,更能夠理解不同立場的觀點,甚至創造力測試分數顯著提高。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