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朝陽透過晨霧,為雲川區的街道灑下柔和的金光。林溪站在新落成的“歸真園”入口處,看著第一批參觀者好奇地走進這個沒有高科技設備的特殊空間,心中湧起一種特彆的期待。
歸真園的誕生源於一次家庭對話。幾周前,星宇在晚餐時突然問:“媽媽,沒有心橋之前,人們是怎麼生活的呢?”
問題簡單,卻讓林溪陷入沉思。確實,在心橋網絡覆蓋雲川區的每一個角落之後,新一代的孩子們幾乎無法想象沒有即時情感連接的生活是什麼樣子。
“我們會不會...失去了什麼?”沈硯舟那晚在視頻通話中若有所思,“科技帶來了無數便利,但也許我們應該保留一個空間,讓人們記得並選擇如何與技術共存。”
於是,歸真園項目啟動了——一個刻意限製高科技使用的社區空間,讓人們體驗和反思科技在生活中的位置。
園內分區設計:“靜默區”禁止任何電子設備,鼓勵麵對麵交流;“手工區”提供傳統工具和材料,讓人們親手創造;“自然區”則讓人直接與土地、植物和動物接觸。
“媽媽,這裡好像太奶奶家的照片!”小沈玥興奮地在園內奔跑,對一切都充滿好奇。
星宇則有些不安:“沒有心橋,要是我想你了怎麼辦?”
林溪摸摸兒子的頭:“那你可以走過來找我,或者寫張紙條,就像爸爸媽媽小時候那樣。”
開園第一天,最受歡迎的是“傳統遊戲區”。孩子們第一次體驗到了不需要電子設備的遊戲:跳房子、丟沙包、翻花繩...起初有些不適應,但很快就沉浸在了簡單的快樂中。
“沒有全息投影,但好好玩!”一個孩子氣喘籲籲地說,小臉紅撲撲的。
大人們則在“手作坊”裡重新發現了手工的樂趣。木工、編織、陶藝...這些需要耐心和技巧的活動,讓人放慢節奏,專注於手中的材料和工具。
張奶奶成了編織區的誌願者老師:“現在的年輕人啊,手指在屏幕上劃得飛快,卻連個毛線球都繞不好。”但她教得格外耐心,仿佛在傳遞一種即將失傳的智慧。
中午,大家在露天餐廳用餐。食物來自園內的“傳統農園”,采用無高科技乾預的方式種植和烹飪。令人驚訝的是,許多孩子第一次意識到食物不是從合成器裡“變”出來的,而是從土地裡長出來的。
“胡蘿卜是長在土裡的嗎?”一個小男孩驚訝地問,手裡還沾著新鮮的泥土。
星宇和小沈玥被分到同一組,負責準備午餐的沙拉。沒有自動切菜機,孩子們需要親手清洗和切割蔬菜。雖然動作笨拙,卻格外認真。
“自己做的飯特彆香!”星宇驕傲地吃著帶有自己刀工的胡蘿卜條。
下午,園內舉行了“無科技交流會”。大家圍坐一圈,不使用心橋,隻依靠語言、表情和肢體語言進行溝通。
起初很不習慣。許多人發現自己表達能力退化了,習慣了心橋的直接情感傳輸,反而忘記了如何用語言準確描述自己的感受。
“我感覺...就是那種...”一個年輕人試圖描述自己的心情,卻找不到合適的詞語,“要是能用心橋,你們一下子就明白了。”
但在主持人的鼓勵下,大家慢慢找回了語言交流的節奏和魅力。話語中的停頓、眼神的交彙、手勢的輔助——這些在心橋交流中被簡化的細節,重新變得豐富而有意義。
最動人的環節是“書信時間”。大家用紙筆寫下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然後親自交給對方。小沈玥畫了一幅畫給媽媽,上麵是她們一起在菜園裡的場景,旁邊歪歪扭扭地寫著:“親手種菜,心開心。”
林溪眼眶濕潤——這是女兒第一次用文字表達如此複雜的意思。
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歸真園出人意料地成為了雲川區最受歡迎的地方之一。不僅是老人來這裡懷舊,年輕人也發現了“慢科技”生活的魅力。
心橋網絡的數據顯示,定期訪問歸真園的人,在使用心橋時反而更加高效和有意識。就好像通過體驗沒有科技的生活,人們更加懂得了如何有價值地使用科技。
“這不是反對科技,而是尋找平衡。”林溪在項目中期的分享會上說,“就像飲食需要多樣化,我們的精神生活也需要不同的‘營養’。”
星宇和小夥伴們甚至發起了一個“科技休息日”的倡議:每周有一天,儘量使用低科技方式生活。令人驚訝的是,這個倡議得到了許多孩子的支持。
“心橋很好,但有時候我也想一個人靜靜地想事情。”星宇解釋道,“不需要彆人馬上知道我的每個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