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透過雲層,灑在雲川區的每一個角落。這個曾經依靠傳統工業的城區,如今已成為科技與人文完美融合的典範。在林溪家的陽台上,一盆新栽的“記憶月季”正綻放著深紅色的花朵,香氣濃鬱而持久,如同那些被精心守護的傳統與記憶。
廚房裡,林溪正準備著早餐。不同於兩年前的手忙腳亂,現在的她從容而熟練。烤箱裡的全麥麵包散發著誘人的香氣,那是她按照張奶奶傳授的傳統方法發酵烘焙的。雖然科技能夠精準控製溫度濕度,但她依然選擇親手揉麵,享受麵團在指尖下的生命力。
“媽媽,早安!”星宇揉著眼睛走進廚房,身後跟著還抱著布偶的小沈玥。孩子們已經習慣了父親不定期回家的事實,但每一次重逢都讓他們格外期待。
今天是周末,也是沈硯舟承諾回家的日子。雖然省城的工作繁忙,但他始終堅持至少每兩周回家一次,真正地與家人相聚,而不是通過心橋的虛擬連接。
門鈴響起,小沈玥第一個衝向門口:“爸爸!”
沈硯舟站在門外,風塵仆仆但笑容溫暖。他彎腰抱起女兒,深吸一口氣:“我聞到了麵包的香味,還有...月季的香氣?”
林溪走過來,接過他的公文包:“張奶奶送的‘記憶月季’,說是感謝我們幫保存了那種子。”
早餐桌上,一家人分享著簡單的食物和一周來的見聞。沒有使用心橋的情感增強功能,隻是麵對麵地交談、傾聽、感受。星宇興奮地講述學校的新項目,小沈玥展示她的新畫作,沈硯舟分享省裡的工作進展,林溪則談到雲川區的新變化。
“今天有什麼計劃嗎?”沈硯舟問,咬了一口手工麵包,“這是我吃過最香的麵包。”
林溪微笑:“我想帶你們去一個地方。”
早餐後,一家人步行出門。雲川區的街道比兩年前更加綠意盎然,但不是整齊劃一的景觀植物,而是多樣化的本地物種,有些甚至是即將消失的傳統品種,從“記憶種子庫”中保存下來的。
他們首先來到了社區中心。周末的這裡比平時更加熱鬨,但不再是人人盯著屏幕的景象。在“歸真園”理念的影響下,人們更加自主地選擇科技的使用程度:有的在手工區學習傳統技藝,有的在科技區體驗最新應用,更多的是在交流區麵對麵交談。
“沈書記!林女士!”幾位老人認出了他們,熱情地打招呼。
張奶奶正在編織區教年輕人傳統針法:“看,這就是當年我老伴最愛的花樣。”通過心橋網絡,她不隻傳授技巧,更分享著每針每線背後的記憶和情感。
李爺爺則在一旁的“味道廚房”指導年輕人製作傳統醬菜:“科技能控製發酵溫度濕度,但最重要的還是經驗和心意。”
星宇和小沈玥被孩子們拉去參加“跨代遊戲”,不一會兒就融入了歡聲笑語中。
沈硯舟感慨地看著這一幕:“記得我剛到雲川時,這裡還是傳統的辦公室模式。現在完全變了。”
林溪點頭:“因為人們明白了,科技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最重要的始終是人。”
離開社區中心,他們來到了雲川區的老街區。這裡沒有像其他城市那樣被完全改造或拆除,而是在保持原貌的基礎上,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傳統店鋪與現代科技和諧共存:老茶館裡,茶藝師用心橋網絡監測水溫和衝泡時間,但依然保持著手衝的傳統;裁縫店裡,老師傅用ar技術為顧客試衣,但堅持手工縫製的精髓。
在一家傳統糕點鋪前,他們遇到了意想不到的人——馬丁博士。這位瑞士科學家正在學習中國傳統點心的製作。
“心橋讓我們連接全球,但真正的文化還需要親手體驗。”馬丁笑著解釋,手上沾滿了米粉。
中午,一家人選擇在老街區的小餐館用餐。老板認出了他們,特意準備了幾個特色菜:“這些都是用本地老品種食材做的,差點就失傳了。”
吃飯時,沈硯舟突然說:“你們知道嗎?省裡最近在研究‘雲川模式’的推廣。但不是推廣具體的技術或項目,而是推廣這種科技與人文融合的理念。”
“怎麼推廣理念呢?”星宇好奇地問。
“不是要求各地照搬雲川的做法,而是鼓勵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沈硯舟解釋,“有的地方側重傳統工藝保護,有的側重社區建設,有的側重教育創新...多樣性才是健康的。”
林溪補充道:“就像心橋不是讓人人變得一樣,而是幫助人們在差異中相互理解。”
飯後,他們沿著雲川河散步。河水清澈見底,兩岸綠樹成蔭。幾個孩子正在河邊寫生,不是用電子設備,而是用紙筆直接描繪。他們的畫作隨後會被心橋網絡數字化保存和分享,但最初的創作過程是純粹而直接的。
“有時候,最低科技的方式最能連接內心。”林溪輕聲說。
小沈玥跑到孩子們中間,也拿起畫筆加入其中。她畫的是河邊的一棵老柳樹,但不同於其他人的寫實風格,她的畫充滿了想象力的色彩和形狀。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為什麼柳樹是彩色的呢?”一個孩子好奇地問。
小沈玥想了想:“因為樹開心啊!它能感受到我們的愛。”
孩子們似懂非懂地點頭,但通過心橋網絡,他們確實能感受到小沈玥畫作中傳遞的喜悅情感。
傍晚,一家人登上了雲川區的觀景台。從這裡可以俯瞰整個城區:傳統與現代交織的建築,綠意盎然的街道,還有那些看不見但無處不在的心橋連接。
夕陽西下,城市燈光漸次亮起。心橋網絡的光點也開始閃爍,但不是刺目的強光,而是柔和的、如同呼吸般的明暗節奏。
“看,就像整個城市在呼吸。”星宇驚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