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川區的冬日,陽光透過薄雲,灑在這座已然蛻變的城市上。心橋網絡的運行中心內,林溪正與團隊分析著最新數據,臉上洋溢著欣慰的笑容。經過多年的發展,心橋已成為連接人與人、人與科技、傳統與現代的無形橋梁,真正融入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
“林主任,您看這個數據流模式。”年輕的技術員指著全息投影,“自從加入情感緩衝算法後,負麵情緒的傳播速度明顯減緩,而積極情緒的共鳴效應增強了。”
林溪點頭讚許:“科技的本質是服務人。這個改進很好,保持了連接的深度,又減少了過度連接的壓力。”
正說著,她的個人終端響起特殊提示音——是家庭頻道的消息。看到內容後,林溪的臉上頓時綻放出驚喜的光彩。
“各位,我需要提前下班。”她難得地聲音輕快,“孩子們要回家了,還帶了...特彆的人。”
團隊紛紛表示理解,幾個老隊員甚至悄悄交換了會心的微笑。他們見證過林溪為心橋付出的無數個日夜,也深知家庭對她何等重要。
回家的路上,林溪特意去了市場,買了星宇愛吃的魚和沈玥最喜歡的草莓。雖然現在的智能廚房可以一鍵配送所有食材,但她仍享受親自為家人挑選食物的過程,那是科技無法替代的溫度。
沈硯舟也從省城提前回來,正在廚房準備秘製紅燒肉的調料。雖然身為高級官員,他仍堅持家中“誰先回家誰做飯”的規矩,認為這是保持家庭煙火氣的重要方式。
“星宇說他們已經上高速了,一小時後到。”林溪走進廚房,從後麵擁抱丈夫,“玥玥說有個驚喜給我們。”
沈硯舟轉身微笑:“我猜與那位軍官有關?星宇前幾天暗示過。”
林溪眼中閃著期待的光:“不管是誰,隻要孩子們幸福就好。”
此時此刻,高速公路上,兩輛車前一後向著雲川區駛去。星宇開著車,映真坐在副駕駛位,後排堆滿了帶給家人的禮物。
“緊張嗎?”星宇瞥了眼映真,“我爸媽很隨和的。”
映真微笑:“更多的是期待。經常聽你描述雲川區和心橋網絡,終於能親眼看到了。”她望向窗外飛馳而過的景色,“說實話,我很好奇是什麼樣的環境培養出了你...和玥玥。”
後座上,沈玥正在與陸遠航視頻通話。他因臨時任務稍晚出發,此刻還在高速上。
“爸媽已經準備好迎接你們了。”沈玥笑著說,“媽媽特意問我你喜歡吃什麼,看來要做大餐了。”
視頻那頭的陸遠航略顯緊張:“我應該帶些什麼?第一次見麵,不能失禮。”
“帶上你自己就好。”沈玥溫柔地說,“不過爸爸喜歡喝茶,媽媽偏愛手工工藝品,我已經幫你準備好了,在後備箱那個藍色盒子裡。”
陸遠航感動地看著她:“謝謝你,玥玥。什麼都想到了。”
“那是因為重要。”沈玥輕聲說,眼中滿是愛意。
星宇通過後視鏡看到妹妹的表情,與映真相視一笑。他們都為沈玥找到幸福而高興。
一小時後,車輛駛入雲川區。映真好奇地觀察著這座聞名已久的城市——傳統與現代和諧共存,科技與人文完美融合。心橋網絡的終端隨處可見,但人們依然麵對麵交談微笑,科技在這裡真正成為了服務的工具,而非目的。
“不可思議。”映真驚歎,“我在很多所謂智能城市做過項目,但這裡是唯一一個科技感與人文氣息如此平衡的地方。”
星宇驕傲地點頭:“這是我父母和無數人多年努力的成果。科技服務於人,而不是人服務於科技。”
到家時,林溪和沈硯舟已在門口等候。簡單的問候後,目光自然落在了映真身上。
“歡迎回家,映真。”林溪溫柔地擁抱她,“常聽星宇提起你,今天終於見麵了。”
沈硯舟與映真握手:“蘇大使的女兒?我在國際論壇上聽過你父親的演講,令人敬佩。”
映真得體地回應:“家父也常提及雲川區的心橋模式,認為是科技人文結合的典範。”
進屋後,氣氛輕鬆自然。林溪沒有過多詢問映真的家庭背景或成就,而是關心她的生活喜好;沈硯舟則與她討論了幾個國際科技倫理方麵的話題,發現映真的見解十分獨到。
晚餐時,沈玥宣布了陸遠航即將到來的消息。林溪和沈硯舟相視一笑,表示十分期待。
“他是個怎樣的人?”林溪溫柔地問女兒。
沈玥思考片刻:“認真、負責、有點嚴肅,但內心溫暖。最重要的是,他理解也支持我的藝術追求。”
星宇補充:“我和他見過幾次,是個值得信賴的人。”
正當一家人聊天時,門鈴響起。陸遠航站在門外,手中捧著禮物,軍裝筆挺,神情略顯緊張。
“歡迎,遠航。”沈硯舟率先伸手,“常聽孩子們提起你。”
陸遠航敬禮後握手:“首長好!阿姨好!”
林溪笑著擺手:“在家裡就叫叔叔阿姨吧。快請進,就等你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晚餐桌上,起初的拘謹很快消散。陸遠航雖然話不多,但每句都誠懇實在;沈硯舟與他討論了幾個軍事科技應用的話題,發現他的見解很有深度;林溪則關心他在部隊的生活,言語間滿是母親的溫暖。
最令人驚喜的是,飯後陸遠航主動幫忙洗碗,與沈硯舟在廚房裡邊乾活邊聊天,自然得像一家人。
“沒想到將軍之子這麼接地氣。”林溪悄悄對星宇說。
星宇微笑:“所以他特彆適合玥玥啊。”
夜晚,大家坐在客廳喝茶聊天。沈硯舟拿出老相冊,分享星宇和沈玥童年的趣事;林溪則講述了心橋網絡發展中的小故事。映真和陸遠航認真聽著,漸漸融入這個家庭的溫暖氛圍中。
“其實,我有個想法。”星宇突然說,“映真和我在規劃下一個項目——‘文化橋’國際版,希望連接不同國家的傳統文化。想聽聽爸媽的建議。”
林溪眼睛一亮:“這個理念很好!心橋網絡最初也有這個願景,但當時技術和社會條件不成熟。”
沈硯舟點頭:“需要特彆注意文化差異和敏感性。不是融合,而是連接與尊重。”
映真接話:“這正是我們的核心設計理念。不是讓文化變得相同,而是幫助人們理解和欣賞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