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北京籠罩在一場罕見的濃霧中,高樓大廈在霧氣中若隱若現,仿佛預示著即將到來的不確定性。星啟資本會議室內,氣氛比窗外的天氣更加凝重。
“數據流量異常波動已經持續72小時。”網絡安全主管指著全息屏幕上的曲線,“這不是普通的技術故障,而是有組織的網絡攻擊。”
沈星宇麵色嚴峻:“源頭追蹤到了嗎?”
“多重跳板,最終指向幾個未知服務器。”技術總監補充道,“更令人擔憂的是,攻擊模式在不斷進化,似乎在學習我們的防禦機製。”
蘇映真敏銳地注意到一個細節:“看這個時間節點——每次攻擊強度變化,都恰好在我們與國際科技倫理組織會議前後。這絕非巧合。”
就在這時,星宇的私人通訊器響起緊急提示音。一條加密信息來自kyejohnson:“緊急情況。國會聽證會可能將文化橋列入‘特定技術管控清單’。立即準備應對。”
雙重危機讓會議室陷入死寂。國際技術管控意味著文化橋可能被禁止在美國乃至盟國市場運營,這對剛剛全球化的平台將是毀滅性打擊。
“先應對網絡攻擊。”星宇果斷決定,“映真,你負責組建應急技術團隊;我來處理國際關係危機。”
危機應對立即啟動,但阻力超乎想象。網絡攻擊不僅沒有停止,反而升級為前所未有的規模——文化橋平台首次出現大規模服務中斷。
“這是分布式ai攻擊!”映真在深夜的技術攻堅會議上驚呼,“攻擊者在用人工智能學習並突破我們的每一個防禦措施。”
更糟糕的是,國際形勢急轉直下。美國商務部突然宣布對“某些可能被用於文化影響的技術”進行審查,雖然沒有點名,但明顯針對文化橋。
“他們指控我們‘算法可能被用於不當文化影響’。”星宇讀完正式文件,臉色鐵青,“這完全是莫須有的罪名。”
危機很快波及到其他領域。沈玥突然接到通知,藝術治療項目的國際合作被無限期暫停,理由是“可能存在數據安全風險”。
“這太荒謬了!”沈玥在電話中幾近崩潰,“我們幫助了那麼多人,現在卻被懷疑有不良動機?”
陸遠航那邊也遇到麻煩。軍事創新項目被要求重新審查所有“非傳統技術應用”,特彆是那些涉及民用科技合作的部分。
“審查委員會增加了許多新成員,背景可疑。”陸遠航低聲告訴星宇,“我懷疑有人係統性阻撓我們的工作。”
四麵楚歌中,最令人心痛的打擊來自內部。一天清晨,星宇接到一封辭職信——技術副總裁,公司元老之一,突然宣布離職。
“為什麼?”星宇難以置信,“我們共同奮鬥了這麼多年!”
對方沉默良久,最終坦言:“有人提供了三倍薪資和完全自主的研究資金。我很抱歉,星宇,但我有家庭要考慮。”
這場背叛像一記重拳擊中了星宇。更糟糕的是,隨後幾天,陸續有核心員工提出離職,明顯是有組織的挖角。
“這是係統性打擊。”映真分析道,“不僅從外部施壓,還從內部瓦解我們。”
深夜,兩人在空蕩蕩的辦公室相對無言。窗外,北京的燈火在霧中朦朧不清,如同他們此刻的前景。
“還記得我們創業時的那個小辦公室嗎?”星宇突然說,“那時什麼都沒有,但充滿希望。”
映真握住他的手:“現在我們什麼都有了,卻可能失去一切。”
就在最低穀時,轉機意外出現。一位匿名信源通過多重加密方式聯係映真,提供了關鍵信息——某政治谘詢公司正在協調這場跨國打壓,目的是阻止中國在科技文化領域的影響力提升。
“他們害怕的不是技術本身,而是技術背後的價值觀——包容、連接、共享。”信源寫道,“你們的成功證明了中國模式的可行性,這是他們最不願看到的。”
這份情報讓四個人重新審視危機。他們意識到,這不僅是商業競爭,更是價值觀較量。
“如果這是價值觀之戰,我們就用價值觀來應對。”星宇在緊急戰略會議上宣布,“立即啟動‘透明行動’,向全球完全公開我們的技術和算法。”
這個大膽的決定遭到團隊強烈反對:“這相當於把多年積累的技術優勢拱手讓人!”
映真卻堅定支持:“隻有當陽光照進每個角落,陰影才會消失。我們要證明真正的自信來自於透明和開放。”
“透明行動”立即實施。文化橋平台全部算法代碼開源,數據處理流程完全透明,甚至邀請第三方機構實時監督。這個前所未有的舉措在全球引起轟動。
令人驚喜的是,用戶用行動表示支持——平台日活用戶不降反升,捐贈和支持信息如雪片般飛來。
“人們渴望真實和透明。”星宇看著數據報告,眼中重燃希望,“這是最好的回應。”
國際形勢也開始微妙轉變。多位諾貝爾獎得主聯名發表公開信,譴責“將科技政治化”的行為;國際科技倫理組織派出獨立考察組,對文化橋平台進行全麵評估;甚至美國國內也出現反對聲音,認為過度管控將損害科技創新。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與此同時,沈玥和陸遠航也找到了突破方式。沈玥決定將藝術治療項目全部案例研究公開出版,用事實回應質疑;陸遠航則邀請國際軍事觀察員參觀項目實踐,展示真實成效。
“當懷疑遇到事實,懷疑就會消散。”陸遠航告訴考察團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