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昆明,老宅院內的香樟樹已披上新綠,陽光透過葉片灑下斑駁的光影。沈硯舟坐在樹下的藤椅上,看著思源和思泉在草地上蹣跚學步,眼中滿是慈愛。
他來昆明已經半個月了,這是退休後第一次在外長住。起初還帶著官員的習慣,每天準時起床看報,保持著嚴謹的作息。但很快,兩個外孫就打破了他的規律。
“公公,飛飛!”思源舉著玩具飛機撲進他懷裡。
“書...書...”思泉則抱著繪本往他膝蓋上爬。
沈硯舟放下報紙,一手抱一個,開始講起故事。起初還帶著做報告的語氣,後來在孩子們純真的眼神中,漸漸變得柔軟生動。
“爸,您真有耐心。”沈玥端著果盤走來,看到這一幕不禁莞爾。
沈硯舟輕拍著靠在他肩上打盹的思泉:“以前總想著給你們最好的物質條件,現在才明白,最好的禮物是陪伴。”
午後,陸遠航從軍區回來,帶來一個消息:他受邀擔任國防大學創新戰略課程的客座教授。
“這是好事啊。”沈硯舟以過來人的身份分析,“軍隊需要你們這樣既懂實戰又懂創新的人才。”
晚餐時,一家人圍坐討論課程設計。沈玥建議加入藝術治療的案例,沈硯舟則從治理角度提出建議。不同領域的思維在餐桌上碰撞,竟產生了意想不到的火花。
“也許可以開設一個‘創新與治理’的專題。”陸遠航認真記下嶽父的建議,“從多元視角探討創新生態係統的建設。”
夜深人靜時,沈硯舟在客房的書桌上寫下當天的觀察筆記。這是他從政時就養成的習慣,隻不過現在記錄的不再是政策思考,而是孫輩的成長點滴:
“思源今日獨立行走五步,摔倒後未哭,頗有韌性;思泉雖安靜,但觀察力極強,能指出繪本中細微的錯誤...孩子們的性格已現端倪,教育當因材施教。”
寫到這裡,他停下筆,想起年輕時缺席兒女成長的遺憾。如今能在孫輩身上彌補,或許是命運最好的安排。
與此同時,在麗江,星宇的創新聯盟迎來了新的機遇。世界銀行邀請他們參與一個跨國流域治理項目,這是聯盟首次接觸到如此高規格的國際合作。
“壓力很大。”星宇在視頻會議中對團隊成員坦言,“但我們不能被規模嚇倒,要堅持‘根係’理念。”
映真抱著星瀾加入討論:“也許我們可以提出‘微型試點’方案,先在一個小流域實踐,成功後再推廣。”
這個建議得到了認可。更令人驚喜的是,星瀾咿呀學語的聲音無意間被麥克風收錄,對方代表竟表示欣賞這種“家庭與工作融合”的氛圍。
“創新本就源於生活。”那位瑞典代表說,“聽到孩子的聲音,反而提醒我們工作的初衷。”
項目啟動後,星宇不得不頻繁出差。映真獨自帶娃的壓力增大,但她也發現了新的可能——將育兒中的觀察融入工作。
比如星瀾學走路時屢敗屢戰的精神,讓她想到創新中的韌性培養;孩子對世界的好奇發問,啟發了她設計更開放的工作坊形式。
“媽媽是最好的創新導師。”她在聯盟內部分享會上打趣道,“如果你遇到瓶頸,不妨觀察一下孩子如何學習新事物。”
這個觀點引起了不少已為人父母的成員的共鳴。聯盟甚至專門開設了“育兒與創新”的討論區,分享育兒中的創新啟示。
五月的一天,沈硯舟提出要去看望沈玥的藝術治療中心。這是他從政幾十年養成的習慣——要了解一件事,必須深入一線。
在中心,他仔細觀察了沈玥如何通過繪畫、音樂幫助患者表達情感。一位患有自閉症的少年在畫板上塗鴉,沈玥耐心地引導他講述畫中的故事。
“每個靈魂都需要表達的通道。”回程的車上,沈硯舟感慨道,“你們的工作,就是在搭建這樣的通道。”
沈玥驚訝於父親的理解:“爸,您比很多專業人士看得都透徹。”
“因為我現在學會用心看了。”沈硯舟望著窗外的街景,“以前用官員的眼睛,現在用外公的心。”
這次參觀後,沈硯舟主動提出要為中心牽線搭橋,聯係了幾位退休的心理學家組成顧問團。這些老人豐富的經驗,為中心帶來了新的視角。
周末,全家去滇池邊野餐。春水初生,波光粼粼,思源和思泉在草地上追逐嬉戲,小臉紅撲撲的。
“看著他們,我常想起你們小時候。”沈硯舟對沈玥說,“時間過得真快。”
沈玥靠在他肩上:“但現在我們有更多時間在一起了。”
陸遠航用相機捕捉下這溫馨的畫麵。鏡頭裡,三代人其樂融融,背後是滇池的萬頃碧波,如同生命長河的象征。
傍晚回家時,思源和思泉都玩累了,在車上睡得香甜。沈硯舟輕輕撫摸著孩子們柔軟的頭發,對開車的陸遠航說:
“以前總想著給後代留下什麼物質財富,現在明白了,最好的傳承是價值觀。就像你們創新聯盟強調的——河流滋養兩岸,不在於它有多寬,而在於它流得有多遠。”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番話讓陸遠航深思。當晚,他在課程設計中增加了一個模塊:“創新的倫理與傳承”。
夜深了,老宅裡靜悄悄的。沈硯舟在客房整理行李——明天他就要去麗江看望星宇一家。雖然不舍雙胞胎,但他知道,平衡的愛才是真正的愛。
沈玥敲門進來,遞給他一個相框:“送給您的,爸。”
相框裡是今天在滇池邊的全家福,背麵還有思源和思泉的小手印。
“這是...”
“思源說要把‘最好的太陽’送給爺爺,思泉說要把‘最圓的月亮’送給爺爺。”沈玥眼中閃著淚光,“最後決定印上手印,這樣爺爺走到哪裡都能帶著他們。”
沈硯舟摩挲著相框,久久說不出話。最後,他將相框小心地收進行李最裡層:“這是我最珍貴的禮物。”
第二天送彆時,思源和思泉似乎知道爺爺要離開,緊緊抱著他的腿不放手。
“乖,爺爺下個月就回來。”沈硯舟蹲下身,與孩子們平視,“爺爺要去看看星瀾姐姐,就像輪流照看花園裡的花朵一樣。”
這個比喻讓孩子們似懂非懂地鬆了手。列車開動時,沈硯舟望著站台上揮手的一家人,心中充滿溫暖的不舍。
他知道,這不是告彆,而是愛的循環的開始。就像河流滋養兩岸,愛也在流動中生生不息。每一個生命都是長河中的一滴水,渺小卻重要,短暫卻永恒。
列車加速,窗外掠過春天的田野。沈硯舟打開筆記本,開始規劃在麗江的生活。這一次,他要在星宇的創新中心做誌願者,要用外公的眼睛,重新認識兒子的事業。
新芽破土,生命輪回。在愛的滋養下,每一代人都在成長,每一個靈魂都在綻放。長河奔流,從不停歇,而河岸上的新綠,永遠是春天最好的證明。
喜歡他的指尖江山請大家收藏:()他的指尖江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