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過後,昆明的早春悄然而至。老宅院裡的香樟樹梢萌出新綠,幾株迫不及待的山茶已經綻出飽滿的花苞。沈硯舟的身體在家人悉心照料下日漸硬朗,連醫生都稱讚他恢複得出奇地好。
“是孩子們給了我最好的良藥。”每次複診,他都這樣對醫生說。
立春那天清晨,沈硯舟帶著三個孫輩在院子裡進行一項特彆的儀式——尋找春天的第一個訊號。
“爺爺,春天在哪裡呀?”思源睜著圓溜溜的眼睛,在草叢中仔細搜尋。
沈硯舟不急不緩地引導:“用心看,用心聽。春天總是悄悄地來,給細心的人驚喜。”
最先發現春訊的是思泉。他在院角的石縫裡找到一株剛剛破土而出的嫩芽,淺綠的葉片上還掛著晨露。
“爺爺,你看!”思泉小心翼翼地指著那株小苗,“它在曬太陽。”
沈硯舟蹲下身,和孫子一起觀察:“這是酢漿草,它是春天的信使。”
星瀾不甘示弱,在香樟樹的枝椏間發現了新築的鳥巢:“有兩隻小鳥在搭房子!”
最讓沈硯舟欣慰的是,連平時最好動的思源也安靜下來,側耳傾聽:“爺爺,我聽見融化的聲音!”
“那是冰雪消融,泉水開始歌唱。”沈硯舟微笑著解釋。
這個尋找春訊的早晨,成了孩子們難忘的自然課。他們學會了用全新的方式感知世界——不隻是用眼睛看,更要用心去體會。
受此啟發,沈硯舟開始每天帶著孩子們記錄“春日記”。他們用文字、圖畫甚至標本,記錄院子裡每一天的變化。
星瀾的文筆越來越細膩:“今天發現螞蟻開始忙碌,它們排著整齊的隊伍,像是在舉行春天的儀式。”
思源的畫作充滿童趣,他畫了一棵“會跳舞的樹”,枝條在春風中搖曳生姿。
思泉則精心製作標本,把每天新發現的花草小心地壓平收藏。
這些記錄不僅培養了孩子們的觀察力,更讓他們懂得了生命的節奏與循環。
二月下旬,沈硯舟提議全家去郊外的濕地公園觀鳥。這個決定讓所有人都很驚訝,畢竟他大病初愈,外出需要格外小心。
“爸,要不我們再等等?”沈玥有些擔心。
但沈硯舟很堅持:“候鳥不等人。有些鳥隻會在這裡停留幾天,錯過就要等明年了。”
最終,在家人的周密安排下,觀鳥之行成行了。
濕地公園裡,春風拂麵,水波蕩漾。沈硯舟坐在輪椅上,由陸遠航推著,三個孩子像快樂的小鳥圍繞在他身邊。
“看,那是白鷺。”沈硯舟指著水邊一群優雅的白鳥,“它們從南方飛來,在這裡稍作休息,還要繼續往北。”
星瀾舉起望遠鏡,仔細觀察:“它們的翅膀好大,飛起來一定很輕鬆。”
“是啊,”沈硯舟點頭,“但它們也要經曆長途跋涉,克服很多困難,才能到達目的地。”
這句話讓孩子們若有所思。
在觀鳥亭裡,他們遇見了一群攝影愛好者。其中一位老人認出了沈硯舟。
“沈老,您也來觀鳥?”老人熱情地打招呼。
交談中得知,這位老人是知名的鳥類專家,退休後一直在做候鳥保護工作。
“候鳥的遷徙路線是祖先傳下來的,”專家對孩子們說,“它們靠著本能,世世代代沿著同一條路線飛行。”
思泉突然問:“如果路線被破壞了怎麼辦?”
專家歎了口氣:“那它們就會迷失方向,甚至無法完成遷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