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尾聲,沈硯舟的回憶錄終於完成。厚厚的手稿整齊地擺放在書房中央,在晨光中泛著溫潤的光澤。全家人聚集在書房裡,準備舉行一個簡單而莊重的成書儀式。
“爺爺,這就是您寫的書嗎?”星瀾小心翼翼地觸摸著稿紙,眼中充滿敬畏。
沈硯舟點點頭,目光掃過在場的每一個人:“這不是我一個人的作品,而是我們全家共同完成的。”
他特意請來專業裝幀師,將手稿製作成三本精美的線裝書。封麵上,“織錦”二字由他親筆題寫,下方是一行小字:“沈硯舟與家人的生命記憶”。
成書儀式上,沈硯舟將三本書分彆贈予星宇、沈玥和孫輩們。
“這些書,希望你們好好珍藏。”他的聲音溫和而莊重,“不是為了記住我這個人,而是為了記住我們家族的精神。”
星宇接過書時,雙手微微發顫:“爸,我們會把它當作傳家寶,一代代傳下去。”
沈玥已經淚眼婆娑,緊緊抱著書冊說不出話來。
最令人動容的是給孫輩們的贈書儀式。沈硯舟沒有直接把書交給他們,而是先給每個孩子講了一個書中的故事。
對星瀾,他講的是林溪如何用溫柔化解困難的往事;
對思源,他講的是自己年輕時如何堅持理想的故事;
對思泉,他講的是在自然中尋找智慧的經曆。
“希望這些故事能像種子一樣,在你們心中生根發芽。”他慈愛地看著孩子們。
贈書儀式後,全家人開始傳閱這本凝聚著智慧與愛的作品。書房裡靜悄悄的,隻有翻動書頁的聲音。
星宇讀到自己童年時的趣事,忍不住笑出聲;沈玥看到母親生前的點滴記錄,悄悄拭去眼角的淚水;孩子們則在字裡行間尋找著自己熟悉的故事。
“看,這裡寫的是我學會走路的事!”思源興奮地指著一頁文字。
思泉安靜地翻閱著,突然抬頭問:“爺爺,等我們長大了,也可以在這本書後麵寫自己的故事嗎?”
這個問題讓沈硯舟十分欣慰:“當然可以。這本書永遠都不會真正完成,因為我們的家族故事還在繼續。”
這天晚上,沈硯舟在日記中寫道:
“今日將回憶錄贈予家人,仿佛完成了一次生命的交接。我忽然明白,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匹織錦,而家族就是將這些織錦連接成更大畫卷的絲線。我的這匹織錦或許不算華美,但能與家人的織錦相連,便是最大的幸福。”
八月來臨,沈家的生活似乎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那本《織錦》成了全家人的精神紐帶,經常被拿出來共同閱讀、討論。
令人驚喜的是,這本書的影響開始悄然顯現。
星瀾開始學著書中的樣子,記錄自己的生活感悟。她特意選用奶奶最愛的灑金宣紙,用毛筆工整地書寫:
“今日教思源認字,體會到奶奶當年的耐心。原來教導他人,自己也能成長。”
思源則迷上了書中所寫的木工活。在爺爺的指導下,他親手製作了一個小書架,專門用來擺放那本《織錦》。
“我要做一個像太爺爺那樣手巧的人。”他認真地說。
思泉的變化最為微妙。他不再隻是安靜觀察,開始主動與家人分享自己的發現。某天晚飯後,他拿出自己根據書中故事畫的連環畫,一頁頁地講解。
“這是爺爺在下鄉調研,這是奶奶在寫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