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逢的激情與繾綣,如同夏日午後的驟雨,酣暢淋漓之後,沉澱下來的是被洗滌一新的、更加清新堅實的日常。映真的歸來,讓這個家重新恢複了完整的生態,空氣中再次充滿了熟悉的、由書卷氣、咖啡香和彼此氣息混合而成的溫暖味道。
生活似乎回到了原來的軌道,卻又有些不同。他們更加珍惜共處的時光,那些曾被短暫分離放大的依賴與眷戀,如今化作了更細膩的體貼,融入舉手投足之間。
沈星宇依舊忙碌,但除非是極其重要的跨國會議,他都會儘量準時回家吃晚飯。餐桌成了他們一天中最重要的交流場所,不再是簡單的進食,而是分享、傾聽與放鬆的儀式。映真會說起實驗室的新進展,或是師弟師妹們的趣事;沈星宇則會分享聯盟遇到的有挑戰性的案例,有時甚至會就某個商業倫理的困境,認真征詢她的看法。
一次,沈星宇因為一個項目連續加班數日,回到家時已是深夜,帶著一身疲憊。推開家門,客廳隻留了一盞落地燈,光線溫暖。映真沒有睡,蜷在沙發上看書,聽到動靜抬起頭。
“吃了晚飯嗎?”她放下書,起身迎上來。
他搖了搖頭,眉宇間是揮之不去的倦意。
映真沒再多問,轉身走進廚房。他以為她去給他倒水,便癱坐在沙發上,閉目養神。沒過多久,卻聞到一股熟悉的、溫暖的食物香氣。他睜開眼,看見映真端著一碗熱氣騰騰的雞湯麵走出來,麵上還臥著一個嫩嫩的荷包蛋。
“知道你晚上應酬肯定吃不好,下午就燉上了,一直溫著。”她將麵放在他麵前的茶幾上,語氣平常。
沈星宇看著那碗用料十足、香氣撲鼻的麵,又抬頭看看她沉靜的眉眼,喉嚨像是被什麼東西哽住了。在外他是運籌帷幄的沈理事,需要應對無數複雜的人和事,但回到這裡,他隻是一個會被一碗熱湯麵輕易撫慰的、普通的男人。
他拿起筷子,低頭吃了一大口,溫暖的食物從食道滑入胃裡,仿佛也熨帖了他疲憊的神經。
“好吃。”他聲音有些啞。
映真坐在他身邊,拿起剛才那本書,繼續看著,沒有打擾他吃飯,隻是安靜地陪伴。這份無聲的體貼,比任何言語都更讓他感到心安。
映真也在這份穩定的關係裡,獲得了更多探索自我邊界的勇氣。她開始嘗試將算法倫理的研究成果,以更通俗的方式向公眾傳播,受邀參加了一些科普講座和線上分享。第一次麵對鏡頭和大量非專業觀眾時,她難免緊張,準備了詳儘的講稿。
沈星宇成了她的第一個聽眾和“挑剔”的觀眾。他會模擬觀眾可能提出的各種“外行”問題,幫她打磨措辭,讓深奧的理論變得生動易懂。
“這裡,可以用你那個‘河流與河床’的比喻,大家更容易理解。”他給出建議。
“這句術語太專業,換成‘就像是給電腦設定的行為準則’會不會更好?”
在他的幫助下,她的分享大獲成功,收到了很多積極的反饋。她發現,將自己的專業知識轉化為推動社會認知進步的力量,帶來了一種不同於學術突破的成就感。而這份新的嘗試與成長,因為有他的見證與支持,變得更加意義非凡。
他們也開始更深入地融入彼此的家庭。周末去看望沈星宇父母時,映真不再隻是安靜的陪伴者,她會和沈母一起在廚房忙碌,學著做幾道他家鄉的菜;會和康複中的沈父下幾盤棋,聽他講那些講了無數遍的往事,眼神裡沒有一絲不耐。
沈母私下裡對兒子感歎:“映真這孩子,心裡有杆秤,穩當,又懂得疼人。星宇,你是有福氣的。”
而在與映真遠在南方的父母視頻時,沈星宇也會很自然地接過話頭,彙報他們近況,語氣熟稔親昵,仿佛早已是家中的一份子。映真的父母從最初的謹慎觀察,到如今語氣中滿是放心與認可,這份轉變,是他們用真心與時間一點點換來的。
一個普通的周末夜晚,窗外下著淅淅瀝瀝的秋雨。他們窩在沙發裡,蓋著同一條柔軟的羊毛毯,看一部節奏緩慢的老電影。影片並不精彩,看到後半段,映真有些昏昏欲睡,頭一點一點地,最終靠在了沈星宇的肩膀上。
沈星宇調整了一下姿勢,讓她靠得更舒服些,然後伸手拿過遙控器,將電影聲音調小。他沒有叫醒她,也沒有繼續看電影,隻是任由她靠著,聽著她均勻輕淺的呼吸聲,和窗外細密的雨聲交織在一起。
他的目光落在她恬靜的睡顏上,長長的睫毛在眼瞼下投下柔和的陰影,嘴角微微自然上揚,仿佛在做著什麼好夢。一種難以言喻的、巨大的滿足感與平和將他包圍。
他忽然想起不知在哪裡看到過的一句話:吾心歸處是故鄉。
曾經,他以為故鄉是那個出生、成長的地方。但此刻,他無比清晰地意識到,心安之處,即是故鄉。而他的心安之處,就是這個有她在的、被他們共同經營得溫暖妥帖的空間,是這個靠在他肩頭安心沉睡的人。
電影還在無聲地播放著片尾字幕,雨聲未歇。沈星宇極輕地低下頭,在她發間落下一個如羽毛般輕柔的吻,心底一片前所未有的寧靜與圓滿。
河流奔湧千裡,終入海;航船穿越風浪,終歸港。對他們而言,彼此就是那片讓心靈得以停靠的溫暖海域,就是那個無論外界風雨如何,都永遠亮著燈火、等待歸來的港灣。這份感情,曆經時光淬煉,已無需絢爛的波瀾來證明,它存在於每一個讓人心安的日常瞬間,深沉,恒久,且充滿了繼續向前生長的、內在的力量。
喜歡他的指尖江山請大家收藏:()他的指尖江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