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已過,霜降未至。京城的秋意,浸入骨髓。鉛灰色的雲層終日低垂,壓得人喘不過氣。風裡帶著凜冽的濕意,卷起枯黃的落葉,在空曠寂寥的街巷中打著旋兒,發出沙沙的、如同歎息般的聲響。白晝短暫得如同驚鴻一瞥,漫長的黑夜迫不及待地吞噬著一切。北鎮撫司衙署內,炭火盆早早地生了起來,卻依舊驅不散那股從磚縫牆隙中滲出的、積年累月的陰寒。
時間,如同簷下無聲滴落的冰水,在看似凝固的平靜中,悄然流逝。永嘉郡王府案帶來的波瀾,早已在官場這片深不見底的泥沼中沉澱殆儘,連一絲漣漪也未曾留下。沈煉和他的團隊,如同潛入深水的魚,徹底隱匿了行跡,回歸到最尋常、最不起眼的日常公務之中。
然而,在這死水般的表象之下,一場需要超凡耐心與毅力的漫長守候,正無聲地進行著。
趙小刀布下的那張無形之網,依舊在京城最陰暗的角落裡悄然張開。他的眼線,化身為更不起眼的角色——淩晨清掃街道的老更夫、走街串巷收購廢品的“搖鈴佬”、茶館裡專門伺候殘局添水續茶的“茶博士”、甚至是一些依附於大商鋪生存、負責搬運貨物的“苦哈哈”。這些人,如同散落在黑夜中的、光芒微弱的孤燈,在漫長的、似乎永無止境的黑暗中,堅守著自己的崗位。
他們傳遞回來的信息,絕大多數都瑣碎、雜亂,甚至毫無關聯——某家勳貴府邸采買了大量海外香料;某個漕幫頭目近日與一位神秘的江南客商過從甚密;城西鬼市近期流出幾件做工精致卻來曆不明的玉器;甚至隻是某個更夫發現某條胡同後半夜常有不明身份的馬車出入……
這些信息,如同海邊無數形態各異、質地不同的沙礫,單看每一粒,都平淡無奇。沈煉定期接收著這些由趙小刀初步篩選、整理後的“沙礫”。他並不急於從中尋找黃金,而是像一個最有耐心的考古匠人,將每一粒沙礫都放在思維的放大鏡下仔細端詳,試圖從它們的形狀、色澤、質地中,解讀出其所處的環境、經曆的風雨,以及可能指向的更大範圍的地層信息。
他在值房那麵空白的牆壁上,用炭筆畫了一幅極其簡略的京城勢力關係圖。每當收到一條看似無用的信息,他並不立刻標注上去,而是沉思良久,嘗試將其與已知的碎片進行各種可能的拚接、組合。大多數嘗試都徒勞無功,拚圖依舊支離破碎。但他從不氣餒,隻是默默地將這些“無效”的沙礫掃入記憶的角落,繼續等待下一粒的到來。
這是一種近乎苦修般的堅守。希望渺茫,前路漆黑。有時,連趙小刀都會在深夜接頭時,忍不住流露出幾分焦灼與迷茫:“大人,這般守下去,何時才是個頭?兄弟們日夜懸著心,卻像在茫茫大海上撈針……”
沈煉總是沉默片刻,然後抬起眼,目光穿透眼前的黑暗,望向窗外更深的夜空,聲音低沉卻異常堅定:
“急不得。”
“我們的對手,不是街頭的毛賊,而是盤踞在雲端、經營了數十甚至上百年的龐然大物。他們留下的痕跡,早已被時間和他們自己的手,擦拭得乾乾淨淨。”
“我們要找的,不是他們故意留下的破綻,而是……那些連他們自己都可能忽略了的、最細微、最不經意的疏漏。”
“這需要時間,需要運氣,更需要……比他們更能熬的耐心。”
“記住,我們是在黑暗中守夜。燈雖小,但隻要不滅,終有照亮一角的時候。”
這番話,既是對趙小刀的告誡,也是對他自己內心的鞭策。他深知,這場較量,比拚的不僅是智慧與勇氣,更是意誌與耐力的極限。
轉機,往往誕生於最不經意的瞬間。
這一日,午後。天色陰沉得如同傍晚,細密的秋雨無聲無息地灑落,將整個世界籠罩在一片灰蒙蒙的濕冷之中。沈煉正在值房內批閱一份關於京畿衛所馬匹草料核銷的冗長公文,思緒不免有些沉悶。
趙小刀如同往常一樣,悄無聲息地閃了進來。他身上帶著一股室外的濕寒氣,臉色因連日奔波而顯得有些疲憊,但眼神中,卻隱隱閃爍著一絲與往日不同的、極力壓抑著的微光。
“大人,”他照例低聲彙報著近日收集到的瑣碎信息,語氣平淡無波,仿佛隻是在陳述一件再尋常不過的事情,“……南城那個專收舊貨的‘破爛王’李老四,昨日收了一件破損的舊棉袍,據說是從城外一個廢棄的義莊流出來的……哦,對了,”他仿佛剛剛想起似的,用一種極其隨意的口吻補充道,“那棉袍的內襯袖口處,打了一塊補丁,那補丁的料子……據下麵眼線描述,其顏色和手感,似乎與……與咱們一直在找的那種‘黑料子’,有幾分相似。”
沈煉正在蘸墨的筆尖,在空中微微一頓。
一滴濃黑的墨汁,悄然滴落在攤開的公文上,緩緩暈開一團汙跡。
但他渾然不覺。
他的全部心神,在那一瞬間,被這句看似輕描淡寫的話牢牢攫住!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破爛王?舊棉袍?補丁?
這幾個風馬牛不相及的詞語,如同幾顆散落的珠子,被一條無形的線驟然串聯起來!
他緩緩放下筆,抬起頭,目光銳利如鷹隼,緊緊盯住趙小刀,聲音壓抑著巨大的波瀾,低沉得幾乎聽不見:
“仔細說。每一個細節。”
趙小刀精神一振,知道大人抓住了關鍵,立刻收斂了所有隨意,語速加快,條理清晰地說道:“是!眼線回報,那件舊棉袍頗為破舊,但李老四說,收來時隱約覺得那打補丁的料子不一般,滑溜溜、沉甸甸的,不像是尋常百姓家的東西。他本想拆下來單獨賣,但還沒來得及。屬下已讓人暗中盯緊了那件袍子和李老四。初步查問,這袍子最早是從城南‘福順’洗衣坊倒閉後,堆積在舊庫房的一堆待處理廢品中流出來的。”